给青年人的“智慧三书”
天天精彩
2024-01-23
+ 关注

◎陈丽杰(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副总编辑)

这是一套“大家小书”

《汤一介乐黛云:人生三书》是关于汤乐两位先生的生活与情感、追求与理想、治学与为人、亲师与友交往的经历,兼顾他们各自的学术短论的一套“大家小书”。

《给大家的国文课》是两位先生的合著,不是国学课内容,而是两位先生谈文学、老子、《心经》,以及人文素质、中国文化和中国梦相关的内容。两位先生对谈《世说新语》尤为精彩,可以看到两位先生“熔铸古今、兼通中外的全球视野,文史哲融汇的阅读与思辨经验”,这是两位先生智慧相通的地方;同时也能看出一个重情、一个重理;这正体现他们“儒道互补”的性情。可以如此对照阅读两位先生,这是第一次这样呈现给读者。

1952年汤一介与乐黛云结婚照

《人生的智慧》是汤一介先生的人生沉思录。关于汤氏三代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的精神传承和学术操守;关于汤先生的平生师友,有朱光潜、冯至、杨振声和梁思成,更有真性情的作家废名,以及引领汤先生做学问必须“中外兼通”的贺麟先生,以至后来汤先生当老师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总是向学生强调应先学好西方哲学史。关于读书,他说苏东坡是他最喜爱的诗人;写景的诗歌中,他最喜欢关于“天”的描写;他也说人生要有大爱,他应该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书中也有对生死、对“天人合一”的存在关怀。汤先生说人应该“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生活,在“非有非无之间”找寻“自我”,超越自我和世俗而游于“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先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国文化,以76岁高龄发起并主持中国文化瑰宝《儒藏》工程,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家训要求自己,直到病逝。

《人生由我》则是乐黛云先生的生平经历、亲师好友轶事,以及未名湖畔汤、乐两位神仙眷侣的爱情故事。乐黛云先生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既开风气也为师,通过学术著作,奠定比较文学学科基石;教书育人,她是第一位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的导师。第二个方面:推动学术体制建设,她创建的学术机构和组织有: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及后来的跨文化研究中心,等等。

学者为己治学,我是为己做书

其实,汤乐两位先生的著作很多了,包括学术性的非学术性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出版这一套“人生三书”呢?

首先,我们为什么出版这一套书?我一直喜欢阅读和编辑学者大家的书,也出版过很多他们的书。他们对学术和理想的虔诚追求,对生活、他人和自我的“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深深打动我、吸引我和引领我。我想把他们的治学精神、对人和对世界的智慧分享给更多的人。这样的智慧并非俗世生活的技巧,而是可以帮助我们一直往人性中正向的一面去走的信念和力量,尤其是他们的赤诚、专注、反省和包容。

因为金丝燕老师,我得以了解汤、乐两位先生。我曾跟着金老师在什刹海书院祭拜过汤先生,也拜读了两位先生多本著作。我看到汤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我们家的儒道互补》中提到,《两只小鸟》(《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出版以后,他们计划为青年人写一本总结人生经验的书,然而,他们分别为《儒藏》和《比较文学一百年》忙碌而未成。我一直惦记在心上!直到2021年秋天,我又动心起念,马上联系乐先生的学生张锦,获得乐先生的同意,推动编选两位先生的文字,最终形成这套“人生三书”。

“三书”的读者定位,并非是学术研究者,而是有求好和向上之心的年轻读者,他们对文化和精神有一定追求,我们想扩大和接引更多这样的读者。不过,我们在附录里也做了选文出处说明,这是北大赵冬梅老师给我的建议,她说这样这套书就既有了阅读性,也有了学术性参考性。

其次,作为编辑,我盼望读者读什么?学者为己治学,我想我是为己做书。我喜欢两位先生身上稀世珍贵的大家风范,我想让更多读者了解他们、阅读他们。如果真能够以文化人,是好事。

乐先生在书中谈到她的恩师王瑶:“他是大海,能容下一切现代的、传统的,新派的、旧派的,开阔的、严谨的,大刀阔斧的、拘泥执着的。”谈到季羡林先生:“世间果然有超乎生死荣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智者吗?她说季先生是这样的智者。”

其实乐先生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开放、包容,大江阔千里。钱穆先生在回忆汤用彤先生一文中说他俨然一纯儒之典型。汤先生说他的父亲对文化的看法之所以平正、合理,与他长期以来对中、西、印三大文化都能“平情立论,珍视传统”和“尊重差异”有关系。这些用来形容汤先生也很合适。生活里,他们更是历经磨难,但始终“善良纯净、热情旷达”,始终是儒者、智者。

第三,我们为这套书做了什么?为了更好地向年轻人传播两位先生文字和思想,我们约请“中国最美”的书获得者天琪做设计。她选用的封面纸、用图和堵头布,舒适而妥帖。比如,乐先生的书封用图以她喜爱的蜻蜓作为元素,因为在先生心中,蜻蜓永远和快乐、自由联系在一起。汤先生的书用了驯鹿,象征先生顺其自然和一生儒雅的生命气象。汤乐两位先生的合著,则使用了“荷”,棉玥纸的朴质手感也正和文字的气质相搭配。堵头布也是和每本书的色彩一致,并未使用一律白。

执行编辑石雯还设计了“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的布袋和藏书票,读者和学者拿到手都说舒朗而雅致。戴锦华老师说这三书“很可爱”。可是,也有遗憾:一是没有收入乐先生的“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二是乐先生书名用《我就是我》会更好。我一直提醒自己编书时要尽心尽力,尽善尽美,减少类似的遗憾。但是,编书确实也是遗憾的艺术。

《人生三书》关于汤、乐两位先生的生活与情感、追求与理想、治学与为人、亲师与友……读者也能看到他们所处的大时代的侧影。他们器局大、识见远,游心乎无形的超实用的所在。他们多元、开放、包容、不苟求,他们说“有物混成”。他们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说“和平比战争更难”,那么不确定时代保持心性纯良和卓越更难,但他们总是能够“对人的尊重,对感觉的尊重,对美丽的尊重”,我想这很重要。愿读过这套书的读者也能面对世事艰辛、风云变幻,拥有慈悲和智慧,清澈地、雅量地、无量地超越人世间简单的悲喜。这世上总有人纯粹聪敏,有智慧,因为有着深厚的人文素质。他们这样的智者苍苍茫茫,大江阔千里。

愿留点精神给当下,也给未来!愿人文之光永远闪耀!

相关阅读
逝者|永远怀抱着一颗童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7
逝者|永远怀抱着一颗童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7
逝者|年轻的诗人:赵瑞蕻先生的生命密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7
跟随文化大师感悟人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3
观书|给青年人的“智慧三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