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访胡同| “天桥天桥,有天无桥”的来历
天天精彩
2024-01-18
+ 关注

◎王越(文化学者)

从永定门到天桥,这一带地区在中轴线上有两处标志,一处是建筑标志天桥,一处是地理标志龙须沟。

天桥位于龙须沟之上,是沟通前门与永定门地区之间的津梁,它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据记载,天桥是一座单孔拱汉白玉桥,桥面上设有四道栏杆,桥面两侧铺花岗岩,中间铺青石,是供天子行走的御道。在清代,御道两端设“辖禾木”(三角形木架)将中间的道路封闭,只有皇帝去天坛与先农坛祭祀、籍田之时,才将其撤走。天桥石桥两边各搭一座木桥供平时人们通行。天桥的弧度较大,可以把南北视线遮住。有回忆录说,“天桥的桥身很高,站在桥南,向北望不见正阳门,站在桥北,向南望不见永定门。”

老北京传说,正阳门是龙头,天桥是龙鼻,桥下的水沟是两条龙须。以天桥为界,西边的叫西龙须沟,简称西沟;东边的称东龙须沟,简称东沟。这条东西向龙须沟,就是辽南京城通向大运河的萧太后河。它起自南京城(在今北京城西南)的东门迎春门,接南横街南侧的大川淀和小川淀之水,蜿蜒向东流入陶然亭湖,然后东入龙须沟、金鱼池,沿天坛北转天坛东墙外,流入龙潭湖,过左安门至今朝阳区十里河村,最终“下榻”通州张家湾,在那里与北运河相接,成为京杭大运河家族的一员。

民国时期的天桥

中都城(在今北京城西南)建成后,北京成为金朝国都,市郊人口从30万猛增到100多万,仅有的萧太后运粮河已无法负担日益繁重的漕运任务,又开辟引一亩泉和玉泉山水的运河工程,龙须沟一带遂成为河沟纵横、港汊交错的水乡泽国。明代会馆、旅店、商户多在前三门以外,天桥这里就成了最方便浏览的风景区。

但是天桥地区地势低洼,易于积水,再加上北京春季多风沙,致使天坛围墙外风沙的堆积几与外墙等高。清雍正七年(1678年),朝廷决定把天桥以南至永定门外吊桥一带的道路改建为石路,以利通行。《清会典事例》载:“雍正七年谕,正阳门外天桥至永定门一路,甚是低洼,此乃人马往来通衢,若不修理,一遇大雨,必难行走。……天桥起至永定门外吊桥一带道路,应改建石路,以期经久。”这是“天桥”一名首次出现在皇家典籍的文字。

1796年前后天桥地区赛江南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为彻底解决天桥一带的环境问题,在天桥以南平行石路两侧各开挖了三条水渠,让龙须沟的水经过水渠流到永定门外的护城河。同时在两坛之外的隙地开挖池沼、植莲种柳。又在石路两侧各修筑一条土路专供行车,挖渠的土,一部分筑路使用,其余在渠边堆成土堆,上面种植树木以抵御风沙。事毕,把乾隆帝亲笔撰写的《正阳桥疏渠记》和《帝都篇皇都篇》方碑一起安放到天桥两侧。

《正阳桥疏渠记》中没有说是否重建天桥,但提到了在天街石路两侧各修了一条两丈宽的土路专供行车,可见在修路以前天桥上是可以行车的一座平桥。既然这次整治工程含有重彰礼制的内容,那就很有可能强化这座中轴路上重要礼制节点的形象而重建石桥。重建后的天桥纯是礼仪桥,而不是以往的交通桥,它专供皇帝祭天时坐轿通行,严禁百姓行走,这才有了“天子之桥”的称谓。

这次疏渠植树的结果,一改昔日风沙扑面、雨水淤积的旧貌,变成杨柳依依、碧波荡漾的江南景色。嘉庆年间,张问陶有《天桥春望》诗曰:“种柳开渠已十年,旧闻应补帝京篇。天桥南望风埃小,春水溶溶到酒边。”

到了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发生天理教首领林清率领教徒袭击紫禁城事件。清王朝认为河泊六处破坏了风水,嘉庆帝竟然下诏:“著照钦天监所请,交步军统领衙门,即用两岸积土将河泊六处一律培垫,以大和会而昭荡平。”从此杨柳依依的景色逐渐衰败,导致天桥一带水流不畅,每到雨季更是积水严重,甚至“明沟秽水,臭气熏蒸”,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清末。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整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道路,将这条路上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单孔高拱的天桥改建成低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马路时彻底被拆除。从此老北京多了一句口头禅:“天桥天桥,有天无桥。”

2013年年底,作为中轴线上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复建的汉白玉石桥和两侧石碑在原址南侧40米一起亮相,从而结束了天桥近80年“有名无桥”的历史。

供图/王越

相关阅读
新知|侯宝林的相声“卖布头”出自天桥东市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9
寻访|探访中轴线上的生肖地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3
寻访|探访中轴线上的生肖地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3
中轴访胡同| “天桥天桥,有天无桥”的来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8
四季中国|北京中轴线的冬天
新华社 2023-12-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