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中国“新三样”卷出全球竞争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6 16:30

VCG111360732446.jpg

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号称“新三样”,出口表现优异,彰显领先全球的竞争力。 根据海关总署1月12日发布数据,202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23.77万亿元,增长0.6%;进口17.99万亿元,下降0.3%。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 

“新三样”中,电动载人汽车表现优异。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加57.4%,不仅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而且比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高出100多万辆。虽然中国主要出口汽车是燃油汽车,但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强劲。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出口电动载人汽车177.3万辆,增加67.1%,平均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载人汽车。此外,中国电动载人汽车打破了国产燃油汽车徘徊在低端市场的魔咒,实现了量价齐飞的华丽转身。 

比亚迪不仅超越大众,成为中国销量第一汽车品牌,去年四季度超越全球第一大电动载人汽车品牌特斯拉,目前行销全球50多个国家。比亚迪汽车产品线丰富,价格区间从10万到超过百万元,在中高端市场打出了口碑和品牌。造车新势力理想不仅在价格上直追德国三大豪车品牌BBA(奔驰、宝马、奥迪),在销量上也远超沃尔沃、雷克萨斯和凯迪拉克等二线豪车。后面还有极氪、小鹏以及华为技术加持的问界系列车型,也都在中高端汽车市场站稳了脚跟。长城、奇瑞等跨越燃油和新能源两界的汽车品牌,也都有自己的优势车型和卖出豪车价格的品牌。 

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金融日报、德国之声、法新社等对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崛起惊叹之余,认为中国汽车改变了全球汽车的新格局,承认西方在电动载人汽车产业方面已经落后于中国。中国电动载人汽车也不是华而不实的“样子货”,而有着先进的技术流支撑,除了底盘、电动机等基础硬件,还有激光雷达、5G技术等的加持。还有,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和一众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厂商一起竞争,接受中国消费者的考验,和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共同进步,成为全球电动载人汽车的“顶流”,释放出颠覆全球汽车产业的“乘法效应”。 

电动载人汽车的核心部件是锂电子蓄电池。在这方面,中国的优势也相当突出。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强中,中国企业占据了六席。再看光伏太阳能模块,中国每瓦0.15美元的生产成本远低于印度(0.22美元)、欧洲(0.30美元)和美国(0.40美元)。中国出口“新三样”不仅具有强大的产能支撑,而且具有技术层面的实力担当,更形成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布局。而且,锂电子蓄电池和载人电动汽车更形成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强强联合,呈现出叠加集聚效应,不仅增强了供应链韧性和产业链竞争力,也使电动载人汽车和锂电子蓄电池有了引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所以,中国出口“新三样”的成功绝非偶然。对于出口“新三样”,市场始终存在质疑,比如担忧产能过剩,质疑野蛮竞争,担忧西方贸易壁垒,害怕资源浪费等等。特别是电动载人汽车和锂电子蓄电池,业内和市场认为国内各厂家过度“内卷”,特别是面对很多电动载人汽车厂商倒闭潮和亏损时,人们对电动载人汽车的未来并不看好。 

从中国“新三样”的表现看,“内卷”本身也是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而且也“卷”出全球竞争力。特别是技术层面的“卷”,中国“新三样”都将技术创新作为“卷”的核心内容,并延伸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从而使资本、技术、产业各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耦合,催发出强大的生产力优势,确保我国“新三样”的全球竞争力。

文/宇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中国新能源产业真本事从何而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4
北青快评|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外贸“开门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抢抓绿色发展新机遇
人民日报 2024-03-08
“新三样”走俏也要居安思危
经济日报 2024-03-07
科技力量助“新三样”畅销海外
科技日报 2024-03-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