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把名校异地办学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亮点
熊丙奇看教育
2024-01-10
+ 关注

最近,东南大学与南通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校地双方的工作推进会商会上,东南大学黄如校长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战略背景下,南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双方必将更好地实现双向奔赴、共荣发展。”其间,东南大学代表团还进行了实地考察。

事实上,除了校本部南京,东南大学已在无锡和苏州开设分校。而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赴南通实地考察,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其有意在南通设立新的分校。 此外,最近江苏另外一所“985工程”高校南京大学的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也在常州正式启用。江苏省地处省份城市的高校向地级市“扩散”引起舆论关注。

在教育部明确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之后,名校选择在省内异地办学,就成为符合政策的扩大办学规模之路。名校在省内异地办学,当前被视为名校与地级市的“双赢”。不过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名校需要转变扩大办学规模的发展思路,聚焦学校内涵建设。地方政府也要从重视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办学,到重视推进原有高校的办学改革,切实提高每所地方院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均衡布局与特色发展。

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确需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纳入本省高校设置规划,严控数量、严把条件,按照隶属关系履行审批程序。对于现存的高校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新申报设置的学校,须不存在跨省异地校区。”

根据这一《意见》,国家对高校异地办学,包括省内异地办学的原则是“严控”。严控异地办学的主要目的,是让高校安于自身地位,重视提升质量,而不是扩大规模。因为异地办学,必然会分散学校的办学精力,还会带来诸多具体的管理问题。对于中西部高校到东部地区办学,更涉及加剧高等教育布局区域不均衡问题。

当前,一些发达地区的地级市,有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政策不允许引进外省市高校办学后,引进省内名校就是一条现实路径。在地方政府看来,引进省内985、211院校办学,会快速改变当地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而省内这些名校,也有扩大规模、体量的办学追求。但是这一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思路,存在两方面值得重视的问题。

其一,地方政府与名校的合作不能急功近利。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向省会城市搬迁,这就是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的前车之鉴。当初,地方政府也是很重视这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希望地方本科院校办学会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但是,从现实看,这种作用并没有快速显现出来。地方政府如何对待引进的名校资源,对名校异地办学的走向也至关重要。办好一所学校、一个校区,是需要有时间沉淀的,大学对地方发展作出的贡献,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慢慢体现出来,不可能立马见效。

其二,办好原有的地方院校,比引进名校办分校更重要。引进名校异地办学,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学校(校区)的办学定位是什么?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该是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名校的办学定位,大多是办综合性院校,培养学术人才。热衷引进名校办分校(校区),可能会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事实上,发达地区的地级市大多已有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存在办学定位不清、没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规模大、缺乏特色等问题,而这不能仅通过引进名校解决。

因此,不论是高校自身的发展,还是从形成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看,对于省内高校的省内异地办学,都要进行严密的论证与长远的发展规划,不要再把名校省内异地办学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亮点。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发展高等教育不要再盲目扩大规模、新增学校,而需要推进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办学制度改革,踏踏实实办好已有的院校。

图源/视觉中国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 | 不要再把名校异地办学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亮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0
北京市教委公布39所具有招生资格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
首都教育 2023-11-16
澳门高等教育迎来发展新机遇
光明日报 2023-10-07
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光明日报 2023-08-04
北京公布39所具有招生资格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名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