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新知|汤翁与莎翁 其实是一个“拉郎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8 11:00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汤显祖像

在前些年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之时,世人往往不免俗地去争论汤翁与莎翁孰高孰低。自然,在知名度与影响力上,莎剧据说是地球上仅次于《圣经》的印刷物。套用流行语,汤翁与莎翁之间,应至少隔着几个塞翁(塞万提斯,塞翁逝世与汤翁、莎翁同时,但时人势利,不太提及)。

在中国频频召开的研讨会上,学者们大多为汤翁抱不平,譬如,云汤翁比莎翁要伟大得多。莎翁只是个戏子与编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概只能是李玉那样的角色(李玉是清初的文人,写过不少有名的传奇,但因是奴仆出身,故而身份较低),连李渔都不是。而汤翁呢,是明代中后期的典型文人。所谓典型文人,既是进可安邦治国的政治家,又是退则诗酒风流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家,也是已写入《明史·儒林传》的人物。

今天,我也不想免俗,主动拉众生谈论这个跨国跨文化兼跨时空的小小热门问题。

首先说,汤翁与莎翁,其实是一个“拉郎配”。因为我分明记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一对“男神”是莎士比亚与关汉卿,因为二人都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而且彼时国中都以他们为人民性的代表。莎翁写英国的下层阶级,比如《威尼斯商人》里的智斗犹太富商。而关汉卿的“窦娥”的控诉则是人民的呼声。但是风水轮流转,过了几十年,关汉卿变成了汤显祖,大家谈论莎士比亚的关注点从“人民性”变成了“人性”。

所以我们谈论莎士比亚,谈论关汉卿,谈论汤显祖,说到底,谈论的还是我们自己,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我们的头脑与意识。

有人发表意见曰:汤显祖还是比不上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挖掘人性很深,譬如《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云云。但是汤显祖呢,《牡丹亭》里还是中国式的大团圆。我对这种观点早已司空见惯啦。于是,赶紧去颠覆中学语文教育。

药方之一来自《易经》大学者潘雨廷。潘先生曾言及汤翁之“临川四梦”,明代王思任以“四梦”为“情侠道佛”,“情侠”可归之于“儒”,因此汤翁的“临川四梦”其实说的就是“儒道佛”,而三教合一正是明代中国人的思想世界。

因之,汤翁在“临川四梦”里体现出来的思想世界,即是中国思想发展到明代时的一个典型样态。儒是现世,道为出世,佛则是度世,最后所达至的是众生平等之佛家境界。《西游记》《红楼梦》差不多也是这样,儒道佛互证或互相对话,展示的皆是明清中国人思想的程度。除了儒道佛之外,还有天主教的踪迹。正如《西游记》里,取经五圣在乌鸡国遇到国王的鬼魂,此后孙悟空变成“立帝货”向王子揭秘,现代学者从物质流通的角度认为这个小人是印度生产的耶稣小像,随着天主教的传播进入明代中国,“立帝货”即耶稣的音译。汤显祖在去雷州的路上曾在广东肇庆遇到传教士,据说也去了澳门,所以在《牡丹亭》里凭空让柳梦梅从广州绕道澳门的教堂去“打秋风”,来了一段谐趣情景。

在世人眼里,知晓汤翁,多是从《牡丹亭》,而将汤翁仅作为一名戏剧家来看待。但汤翁少年时即追随罗汝芳,是陆王心学的信徒,因此在《牡丹亭》里标榜“情教”。而于儒家经典,自是熟稔非常。郑志良君曾偶然发现汤翁讲《尚书》之书,约二十万言,由门人所撰写的序言即说汤翁以研究《尚书》闻名于当世。

汤翁与达观之间的交往尤可一说。达观乃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也是彼时禅宗之代表,与汤翁则是亦师亦友。在一首诗中,汤翁写道:

思达观

何来不上九江船,船头正绕香炉烟。

第一人从欢喜地,取次身居自在天。

语落君臣回照后,心消父母未生前。

看花泛月寻常事,怕到春归不值钱。

这是一首表达汤翁与达观之间的心意的诗。从诗中看,汤翁对于禅宗之境界应是了然于胸,如“第一人从欢喜地,取次身居自在天”,虽是套语,但可表达汤翁对达观及自己的期许。而“语落君臣回照后,心消父母未生前”,则是著名的禅宗曹洞宗的公案与话头,也即达至前述境界的参修之法门。而最后一句“看花泛月寻常事,怕到春归不值钱”,则是汤翁的印证之句,也即通过此句,便能窥见汤翁此时修证的境界到何等地步。因前几句不过是禅宗之套话,最后一句才是转语,最能见作者的修为。解读者多认为此句反映了汤翁对禅宗的“当下性”的领悟。但此语却可商榷,因“看花泛月寻常事”仍是套语,而“怕到春归不值钱”却又似《牡丹亭》里杜丽娘游园之感慨,不能说是境界较高的顿悟之语。

或者,此诗仍只是士大夫之禅学,只能代表汤翁此时所至为《牡丹亭》之儒家境界,还未能到《南柯记》之佛家之解脱了。而汤翁辞世之《绝笔诗》云“含笑侍堂房,班衰拂蝼蚁”,或者可说近乎其境了。

最后,我又问:《牡丹亭》里杜丽娘生可死、死可生,莎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只能借助药物,而且都是不可逆转的。哈姆雷特、李尔王诸角色感天动地、人神共怒,但毕竟是落花流水春去了。说起来,虽然“还魂”在中国故事里并不稀奇,由于《聊斋志异》之类的小说频繁使用,更为读者所熟悉——在汤翁之前,只有小部分是“还魂”,多是附他人之体,虽然复活,但是犹借助于外物。而且情感模式更多的是“墙头马上”“佛殿相逢”似的偶遇与相会,“临去秋波那一轮”成就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在《牡丹亭》的蓝本小说《杜丽娘记》里,杜丽娘的鬼魂就如寻常女鬼一般去寻居住于此的衙内柳梦梅,艳遇之后“还魂”,成就一段姻缘。奇则奇也,但仍显平淡无味,是日常阅读的消遣品。而汤翁将“还魂”与“尽情”为三生之证(民国时俞平伯又赞之曰“尽情”即“尽美”)相关联,明显高出此类志怪笔记传奇一筹。汤翁先劈头来一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再述奇情故事。柳杜二人,从“梦中情”到“人鬼情”,天上地下人间,神仙鬼怪,为情所驱,而至“人间情”则是人世风波,从荒野至金殿,渐得圆满。既寄托了悲欢离合之奇遇,且足以证明汤翁的思想世界比莎翁更深一层呢。

文/陈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相关阅读
莫言对谈古尔纳,两位诺奖得主共话故乡与他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2
新知|汤翁与莎翁 其实是一个“拉郎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8
一出好戏花开两朵,看“梅花”“白玉兰”绽放《牡丹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4
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在沪上演
中国新闻网 2023-10-17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古戏楼活化石”焕新中华传统文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