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 | 大厂纷纷跨界造车 是在投注未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4 09:36
更多资讯 关注半两财经

【编者按】

2023年即将过去,如果要给这不平凡的一年做个注脚,你会打出什么标签?

这一年,全球经济的脚步趋于放缓,为提振信心,中国使出了大招:“深改19条”激发了北交所的潜能;各地调整限购政策和降低房贷利率,让楼市被人们重新期待。

这一年,新文旅重新点燃百姓的消费热情,从年初淄博 “赶烤”到岁末的哈尔滨热,再到各地文旅局长披挂上阵,让我们重新“看见”了很多城。

这一年,ChatGPT爆火引发大模型百家争鸣,打工人的生活自此被重新定义,而一年里似乎稳稳霸占了全球出口榜单前列的新能源汽车,在年底因小米的高调进场而高潮迭起……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所有未来皆有可能!因为2023年的这些,2024年似乎更加值得期待。

1704246640713641.jpg

第六篇 造车潮

2023年,国内互联网企业在新能源车市场可谓千帆竞发,前有华为推出问界M9,后接年末百度极越、小米SU7新品问世,互联网公司“跨界”的越来越多。这是“不务正业”还是“投注未来”?反过来,一些车企也在反向跨界造手机。总结2023年互联网“造车热”,越过燃油车的专利壁垒,几家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在数字化人才储备上的优势,在电动车车智能生态研发中大展宏图,争夺汽车控台屏幕上的控制权。

VCG111472021257.jpg

互联网公司造车热2023年迎来高潮

2020年,新能源汽车进入风口爆发期,在行业领头羊特斯拉的带领下,全球进入研发智能汽车的浪潮中,国内互联网巨头们同样开始进军智能电动汽车产业。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百度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型公司,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集团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2023年12月19日,百度正式推出了Apollo开放平台9.0。极大提升开发效率的同时,可帮助更多开发者快速搭建属于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目前,与百度Apollo合作的国内外主流车企共30余家。2022年6月,百度旗下的集度汽车发布了品牌首款使用百度的AI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机器人概念车ROBO-01。今年7月,百度推出的第六代量产无人车Apollo RT6。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表示,新一代无人车不仅将量产成本从原先的 100-200 万元压缩至 25 万元,还具备了L4级自动驾驶能力,可应对城市各类复杂道路和场景。

同样是技术提供方的华为,选择与多家汽车品牌深度合作,打造智选车业务。目前华为在智选车项目上的合作对象包括赛力斯、奇瑞、北汽和江淮。截止至今,华为已经和赛力斯推出了新能源汽车品牌问界,与其余三家的合作产品也将于明年陆续释放。

背靠华为领先技术,旗下智能车合作产品通常拥有浓厚的“华为味”。2023年12月26日,华为带着“黑科技”问界M9参加发布会。该款智能车搭全车满配10块屏幕,随时满足用户驾驶、娱乐、工作的全场景需求。同时小艺首次搭载AI大模型,能够精准应答并提供个性化服务。

不止百度和华为,今年小米在智能电动车领域也有了新起色。2021年3月30日,雷军在小米2021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未来10年将投入100亿美元,初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

2023年12月28日,小米在官宣造车1003天后举办技术发布会,米家第一台智能电动车“小米SU7”正式亮相。小米称,“小米SU7不仅为美而设计,也为驾驶而设计。该款车型兼具极低的能耗与超高的续航表现,并以独有的经典设计成就高性能驾乘体验。”雷军更是在发布会上放出狠话,“力争全球前五,媲美保时捷、特斯拉。”

VCG111472021135.png

新能源汽车公司也在反向跨界造手机

互联网企业纷纷涌入造车赛道的同时,新能源汽车公司开始进军手机行业。有业内人士分析,车企造手机或许并不为“进攻”新市场,更多的还是为了“防守”。

分析称,“科技厂商的目的旨在将自己定位为一级供应商(如华为和百度)或直接宣布造车(如小米)。车企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它们的市场份额将会被夺走。”

2023年9月21日,蔚来手机正式发布并公布售价。蔚来汽车创始人、CEO李斌介绍,蔚来手机是一部旗舰手机,主打手机和车机的生态互联,手机可以代替车钥匙,实现多车管理操控。同时,为方便车主操控汽车,蔚来手机实体按键中安置了一个车控键,可一键直达30项车辆功能,车主接近或者进入汽车即可实现互联应用。

李斌表示,蔚来手机的诞生还是为蔚来车主服务,将成为蔚来汽车生态链中的一环。 “蔚来手机将会是‘和蔚来汽车匹配度最好的手机’,手机和汽车一起将碰撞出更多‘智能的玩法’。”

对于蔚来为何入局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手机中国称,“车机互联”就成了各方重点投入的方向。蔚来跨界造手机不是为了开辟新战场,也不是为了盈利,而是当无人驾驶时代来临,手机和汽车能更深度融合时,能够打造出自己的生态闭环。

李斌也表示,如果不造手机,相当于自己家的车钥匙在对方手上。“蔚来车主超过60%是苹果的iPhone用户,但苹果iOS系统存在封闭的问题。比如蔚来第二代平台的车标配UWB,苹果不开放接口,搞得我们很被动。”

吉利汽车同样注重自家在手机行业的布局。2022 年 7 月 4 日,吉利旗下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对外宣布收购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79.09% 股份,取得对魅族的单独控制权,并在合并后更名为合并为星纪魅族集团。

车、机互联?争夺重点在屏幕控制权

当车企开始在智能手机上攻城略地,互联网企业在智能汽车领域进一步开发出自己的竞争优势——“机车互联”。当下智能汽车将中控台屏幕变成互联网一个终端,消费者对“汽车屏幕”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智能汽车的选择。

一位汽车从业人士表示,用户能感知到的驾驶体验差距,很大程度取决于车机功能的丰富程度和人机交互的流畅程度。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推出由车企主导设计,华为提供技术的HUAWEI Inside模式,其中华为负责方面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激光雷达等超过30个以上智能化部件的全自研技术,典型代表就是AITO问界系列智能车。

“华为眼里看所有东西都是手机,车是带四个轮子的手机”,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曾表示,“未来的汽车不会是一个独立的设备,而是会以手机为中心,将手机上的软件应用投射到车的屏幕上。”

小米在这场“屏幕之争”中也没有落下。12月28日,小米在技术发布会上官宣以“人车家”全生态系统闭环为特色的智能座舱系统。小米表示,“智能座舱,正式将汽车转变为一个先进的移动智能空间的关键载体。”

各大互联网企业在“汽车屏幕”前百舸争流,在国外燃油车企的全面专利封锁下,智能电动车在智慧出行上找到突围的新思路。

VCG41N1372784326.jpg

机会来了!新能源车造车门槛低

另外一大让这些互联网企业敢于迅速入局的原因是相比传统车企,新能源类汽车造车成本低。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是入门的三大门槛。而此类车体必需设备的专利权大部分掌握在汽车行业起步较早的国际品牌手中。也就是是说,如果国内品牌想要生产商品车,就不得不像海外供应商来购买驱动系统和专利使用权。而智能电动车所必需的电池和驱动电机作为完全市场化的产品,成功避开了制造燃油车的专利壁垒。

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汽车产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已经发生重大迁移。传统零部件巨头并没有很长时间的积累,国内外企业几乎同一起跑线,部分领域甚至已经引领全行业了。

此外,作为继电脑、手机之后的第三大智能硬件载体,智能电动车比起硬件,更注重电子化软件人才,而这类人才储备互联网公司相对于传统车企的优势。

专家表示,“互联网企业主要抓AI自动驾驶算法,各种控制电子模块系统等。除了靠卖车盈利以外,还可以通过对车主投放精准广告,自动驾驶月租收费等来盈利。”

半两观察:高成本、交付慢 造车仍需过难关

即便越过技术壁垒,许多企业还是为“造车梦”支付了高昂的成本。

以蔚来为例,根据该公司去年年报,2022年蔚来研发支出108.36亿元,销售费用 105.37亿元。同时,换电站建设、基础建设成本同样也是一笔较大的开销。

除去前期的技术及基建开支,量产交付同样是造车的难题。蔚来在2014年成立后,历时四年才量产交付了第一辆车ES8;理想汽车的第一款车LiOne2019 的量产交付,同样是在公司成立 4年之后;小鹏汽车量产交付用时较短,但也是花费了3年时间。

不仅前期研发投入高、生产周期长,智能电动车也需要跨过汽车行业本身所具有的高技术的门槛。此外,智能电动汽车依旧面临基础设施不足、技术创新缺少突破、智能车市场价格上涨等问题。不少消费者就被担心充电桩少,紧急情况不能随时充电、智能电动车价格超燃油车等问题“劝退”在智能车的门外。

不过,考虑到消费者的顾虑,2023年7月,商务部等17部门发布《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商》,通知指出,为进一步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将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推动汽车平行进口持续健康发展、优化汽车使用环境、丰富汽车金融服务。

针对新能源汽车购买者对价格以及基础设施上的顾虑,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公告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至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至2027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此外,《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中表明,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

在政策支持以及互联网企业的开拓创新下,属于新能源汽车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至。根据我国乘联会数据,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走势向好,2023年1-11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达到776万辆,同比增长35%;累计零售680万辆,同比增长35%。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实习生 肖雨涵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手机厂商为何纷纷下场造车
科技日报 2024-04-15
智能终端深度融合 制造业掀起“跨界潮”
上海证券报 2023-09-14
蔚来手机完成申报,车企为何接连跨界造手机?
第一财经 2023-08-14
造手机的来造车,造汽车的开始造手机
第一财经 2022-09-26
车企造手机,手机厂造车,图什么?
国际金融报 2022-08-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