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土耳其地震后,牵头建起安置点“中国村” “村长”李木子:我只是尽我所能
华西都市报 2023-12-28 14:08

北京时间2月6日9时17分和18时24分,土耳其先后发生两次震源深度20公里的7.8级地震。这场灾难,共造成土耳其和邻国叙利亚近6万人死亡,2300万人受灾。

地震发生后,在土耳其生活了20余年的华人李木子,驱车几十个小时,前往重灾区哈塔伊省救助受灾民众,并为赴土救援的中国国家救援队提供后勤支持。

在地震救援中,李木子在卡赫拉曼马拉什建起一个临时安置点,为当地受灾民众提供庇护。这个安置点被大家称为“中国村”,而带头参与建设的李木子则被称为“中国村村长”。半年后,“中国村”被拆除,“村民”们搬进了集装箱安置房。

回想起建设“中国村”的一幕幕,李木子觉得自己做了件了不起的事情。他说,“有一种自我奉献的自豪感。”

“半个故乡”

12月15日,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李木子笑着说:“土耳其也算是我的半个故乡。”

李木子28年前前往土耳其发展,如今已定居土耳其,从事贸易、咨询方面的工作,他还是土耳其中资民营企业商会会长。

地震发生后,李木子带着商会企业成员驱车1100多公里,前往重灾区哈塔伊省救助受灾民众,并为赴土救援的中国国家救援队和社会救援力量提供后勤支持。

自2月8日抵达灾区后,李木子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一方面,土耳其中资民营企业商会地震后立即启动了救灾工作,为7支来自中国的救援队提供后勤支持,商会成员三一重工更为一线救援从当地协调来了大型工程机械,这些工作都需要他居中对接;另一方面,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商会捐赠的物资也需要他发放,由此时常奔波于各个乡村。

“当时我还在生病,每天都要吃抗炎药,困了就赶紧睡一下,眯个15分钟、20分钟,醒了之后又开始对接各种事项。”李木子说,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梳理采购、捐赠的物资清单。

12月13日,曾同在哈塔伊开展救援的深圳公益救援队赴土队长陈媛回忆说,当时的灾情远远超出了单一救援力量能够处置的范畴,几乎每一个作业面都是四五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救援队伍,配合大型机械作业。“虽然大家语言不完全相通,但相互配合操作非常默契。”

2月11日,李木子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曙光救援队在哈塔伊,通过与当地政府联络,确认定点支援3个村600户近4000人的震后安置工作,仅用了1天时间就为当地筹集到了受灾民众急需的帐篷和生活物资。“对于我们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很多当地百姓都向我们表达感谢之情。其实,我也只是尽我所能做了一点事。”

“中国村村长”

当李木子在哈塔伊救援时,一批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向土耳其捐赠的200顶救灾帐篷,也由民企商会负责联系运输、清关和后续发放。由于当地的救灾管理制度,这一批帐篷后来被“意外”紧急征用,分别运送到地震重灾区马拉什和加济安泰普。通过寻找,李木子在卡赫拉曼马拉什追回了一半的帐篷,看着堆起来的帐篷,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个人委员张复星给李木子提了一个建议,建一个临时安置点。

思考之后,李木子决心实施这个计划。面对当地政府的犹豫,李木子讲了三个理由:受灾民众需要临时住所,安置点能满足部分需求;这个安置点的建设,有参与过厄瓜多尔地震安置点的建设的专业人员指导;安置点管理权会交给当地政府,中国人只是进行“协助”。

最终,安置点选择在卡赫拉曼马拉什的一片麦地。经李木子四处奔走寻求资源,当地时间3月2日,这个被命名为“中国村”的临时安置点正式接纳受灾民众入住。为了建设安置点,李木子先后在马拉什生活了40多天。这期间,他被大家称为“中国村村长”。而这个由他牵头筹建的安置点,是卡赫拉曼马拉什最早的安置点之一。

“受灾民众入住后,还有很多物资、设施需要继续募集,比如卫生间不够需要建新的,学生们需要设备和网络来上网课,有的帐篷在运输的时候破损而漏雨。”李木子坦言,这一过程他非常焦虑,每天都在不停出现问题又不停解决问题。

“中国村”的名声传出后,20多位华人志愿者先后来到这里,支持安置点的建设,有来自土耳其的华人企业家,有在周边国家做汉语教师的华人,还有国内的公益机构。在当地人的要求下,志愿者还在“中国村”开办了临时汉语班。

“5月我回去看过一次,运行得还可以。”李木子说,营地里许多孩子跟着志愿者学习中文,走在街上,还会有人给他打招呼,“你知道中国村吗?是中国人建的,你可以去看看。”

8月,回到伊斯坦布尔的李木子接到了负责管理“中国村”的土耳其人员的电话,被告知“中国村”已被拆除,“村民”们搬进了集装箱安置房。

“突然有了一种轻松的感觉,我的救援行动圆满画上了句号。”李木子说,这意味着受灾民众有了更好的住处,这个临时安置点也完成了它的使命。

如今,李木子在出差的时候仍旧会路过哈塔伊,这里的道路已经通畅,当地人的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

灾后重建合作

当各国和地区救援队开始返程,土耳其也迎来灾后重建的现实问题。这个过程中,中国也持续向土耳其伸出援助之手。

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灾后重建基金会理事长邓文武表示,2008年汶川地震,土耳其向中国捐赠200万美元,这份情谊四川一直记在心里。了解到土耳其灾后重建需求,今年6月,在土耳其驻成都总领事陶可曼先生和四川省外事办、省政府参事室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四川省灾后重建基金会、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决定共同在土耳其举办“土中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际研讨会”。

10月31日,来自中国、土耳其、德国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围绕“加强灾害风险管理与坚持科学灾后恢复重建,促进可持续发展”主题相互交流探讨。中方专家学者代表分享了四川在震后重建中的规划设计、生态恢复、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建设以及金融支持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同时,成都交投、西南市政总院共同与土耳其GMK集团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合作备忘录。

邓文武表示,在研讨会上,土耳其参会人员对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仅用三年便宣告完成的宝贵经验表现出极大兴趣,感叹“中国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专家来了”。

“预计2024年春季,土耳其官方将派人来川回访,进一步对接落实双方灾后重建合作事宜。”邓文武说。

文/伍勇 杨峰 陈羽啸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大地震一周年 土耳其交付部分灾后重建住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2-05
地震后,他们彼此温暖相互守望
新华社 2024-01-26
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34人罹难 累计治愈逾百人
中国新闻网 2023-12-31
震后心理干预:让时间治愈伤痛
广州日报 2023-12-28
土耳其部分震区发生强降雨 已致1人死亡4人失踪
央视新闻 2023-03-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