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夜读|成功,先从5%的改变开始
有书 2023-12-20 22:00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想控制体重,却管不住贪吃的本能;

想纠正混乱的作息,却总忍不住疯狂熬夜……

为什么我们始终无法摆脱“心理上想变好,行动上却无能为力”的怪圈?

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在《5%的改变》中指出,人们之所以习惯拖延或计划失败,是因为太想追求100%的改变。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发现走出困局的关键,是先做出5%的微小改变,以此带动更多的正循环。

有人说:“读完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无意中已经做了很多个5%的改变,然后开始放下焦虑,轻装前行。”

也有人感叹:“原来只要走出微不足道的一步,就能开启无数种新可能。”

正所谓:“聚沙成塔,积水成渊。”

每项巨大的成功,都是由一个个微小的改变积累而成。

陷入内耗时,保持5%的“向上螺旋”

一位网友和李松蔚诉说自己的焦虑:

生活中,父母重男轻女和经常性的言语打压,让她感觉自己没人爱,也不会信任别人。

工作上常常拖延,想转行却由于无法忍受枯燥单调,导致每次都是学习一段时间就放弃。

多方面的不顺,使她彻底陷入内耗的漩涡,觉得自己没能力、没价值、没成就。

虽然期间她也尝试过和父母、和自己和解,但总以失败告终。

对此,李松蔚建议网友每天拿出一小时去做特定的改变,其它时间则保持原状。

他说:“如果你太想要一个彻底的、长久的改变,你就会被挫败、沮丧和自我否定压垮,所以,不妨先试着改变当下的5%。”

五周后,李松蔚收到网友的反馈:

她开始恢复每日运动的习惯,并在其中找到对人生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5%的微小改变,也让她整体自我感觉好了很多,逐渐在其它方面做出更有利的选择:

生活上自发选择健康饮食、坚持阅读,感受到了微小的幸福;工作上懂得权衡利弊,终于有勇气选择自己更想走的路。

面对以上巨变,网友惊喜地感叹道:“可能改变了5%以后,其它部分就会开始跟着松动,就像滚雪球一样。”

李松蔚在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向上螺旋。

意思是,积极的行动能让人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后,又会带来更多的积极行动。

由于5%的改变特别微小,实施起来毫无压力,所以更有助于干扰不良的行为惯性,改善行为方式。

当你想培养阅读习惯时,把初始目标定为“每天读5页”;

决定减肥时,从“少吃高糖食物”或“先跳5个绳”开始。

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竟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计划完成目标。

5%的改变,看似毫不起眼,却能启动我们的“向上螺旋”系统。

在行动中,获得慢慢变好的成就感和坚持的动力,让生活脱离困境、回归正轨。

职场困境中,尝试5%的“黑色想象”

每个人在职场中,都会经历诸多烦恼,在意他人看法,便是其中之一。

一位向李松蔚求助的小哥说,他特别在意权威人士对自己的评价。

比如领导的态度稍有冷淡,他会马上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如果领导对同事更好,他会立即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即使他心里明白,领导对员工的重视程度随时会发生变化,但他好像只能接受领导的重视,对批评和冷落感到恐慌。

对于他的担忧,李松蔚建议:“未来七天,从最有可能讨厌你的权威开始,每天针对一个权威,写一套在他身边保持安全的应对策略。”

即从最糟糕的情况出发,倒推自己应如何谨言慎行地活下去。

小哥听从李松蔚的建议后,对过往经历和未来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复盘。

他发现,很多所谓的安全策略,自己根本无法做到。

且过去之所以能获取好资源,除了个人表现,还与人员变动和形势变化等因素有关。

也就是说,现在得到的,有一部分本身就是运气的因素。

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

自己拥有的,并不完全和能力、领导的态度挂钩;哪怕工作做得不够好,也不意味着自己是一个糟糕的人。

为什么他在假定“领导就是讨厌自己”后,反而能走出焦虑呢?

因为李松蔚让他做了一个名为“黑色想象”的实验。

所谓“黑色想象”,就是在你担忧某件坏事是否会发生时,假设它一定会发生,然后思考相应的对策。

如此既能找到应对方法,又能避免过度焦虑。

当一个人面对最坏的情况都能应对自如时,其它担忧自会烟消云散。

就像我们常说的:“抱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安排。”

当我们把精力花在分析事实或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对结果毫无帮助的担忧上,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糟。

家庭关系里,学会5%的“课题分离”

一位宝妈向李松蔚吐槽,自己家是典型的“诈尸式育儿”:

老公对孩子的态度两级分化,忙时不闻不问,闲时爱找朋友玩,即使偶尔管下孩子,也总是大吼大叫,全家人都拿他没办法。

儿子也经常顶撞爸爸,父子关系就没有好的时候。

老公认为是她没管好、给孩子灌输了负面信息,事实上她并没有。

她特别迷茫地问李松蔚,自己到底该怎么办?

李松蔚告诉宝妈:“你应该从他们父子俩的关系中抽身出来。你们三个人有三组关系,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请你尽量把三组关系分开。”

他让宝妈有意识地做到“谁的问题谁解决”:如果儿子受不了爸爸的暴脾气来找你,你让他直接找爸爸;

如果爸爸搞不定儿子来找你,你也让他直接找儿子。

一周后,李松蔚收到宝妈的回复。

她说最近一直在“等”老公跟孩子争吵,却意外发现很多良好的互动,比如老公不仅陪孩子打羽毛球,还偷偷给孩子买炸鸡、可乐。

她这才发现,父子俩的关系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

实行“谁的问题谁解决”后,她也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很多怨怼和疲惫不堪,都源于不知不觉间把孩子教育和夫妻关系混为一谈。

找到问题根源后,她也清楚了改进方向。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家人之间因为边界模糊而产生的矛盾,如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搅在一起,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相提并论。

此时,不妨试试李松蔚的建议,做到5%的“课题分离”。

“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曾提出,处理人际矛盾时,首先要区分这件事是谁的“课题”。

谁对问题感到困扰就是谁的课题,是谁的课题就该谁负责,别人无需干涉。

面对矛盾时,通过课题分离理清问题的根源和主体人,方能正确归因,在最少人参与的情况下解决矛盾,做出有效改变。

罗辑思维CEO脱不花提出过很经典的“鲁莽定律”:

人生会遇到很多一筹莫展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就立即去做。

面对生命旅程中的诸多困境,我们大可不必一开始就追求极致的完美。

要想顺利突围,不妨从5%的改变开始。

每做一点,你就能离成功更进一步,进入“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积极循环中。

凡事只要做到“先完成,再完美”,你的人生,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未来愿你我都能成为行动派,在持续的微小改变中,收获想要的未来。

文 | 有书陌菲

来源:有书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夜读|改变的第一步,是开始“觉知”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4-07
人生|摆脱贫穷,先从戒掉这三种大方开始
儒风大家 2024-02-09
夜读|改变自己,要从细微之处开始
帆书 原樊登读书 2023-12-08
夜读|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念念沐心 2023-12-03
生活|这一秒的改变,让你拥抱人生可能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