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微表情专家涉足儿童心理学 姜振宇:带你破解孩子“叛逆”的真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4 11:00

姜振宇以微表情专家而知名,善于“察言观色”,他的锐利目光似乎总在提醒:“别对我说谎”。如今,这位微表情专家涉足儿童心理学,其最新著作《每个叛逆的孩子,都只是想长大》由长江文艺出版社近日出版。姜振宇表示,这本书写给青春期娃的家长们,“了解一下这帮半熟的‘小怪兽’,自然知道该怎么给他们把方向。读完之后,家长可以少生闲气,孩子能多点儿快乐,一举两得。”

希望能够让家长解压,少生闲气

姜振宇是微反应科学研究院院长,《非诚勿扰》《最强大脑》等节目的嘉宾和心理学科普达人,也是受大众欢迎的实用心理学类畅销书作家,已出版《微反应》《微表情》《掌控者》系列等。

对于为何开始关注到儿童心理这个话题, 姜振宇表示,这是因为自己“两条腿走路”,或者叫做“双核发动机”——“我自己的专业是研究人的表情,情绪驱动的表情和动作,我们给很多国家机关做过一些辅助的专家决策,去一线帮他们辨识各种各样的人。这是我的主专业,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变。”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问题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和反应。为了提高判断的准确度,姜振宇开始学习人格心理学,“希望能够从比较基底的部分把人看得更清楚,更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问。在人格心理学里,我看到了一门让我特别感兴趣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叫做发展心理学,它是讲人从胚胎到死亡的人生过程,头脑会怎么样、身体会怎么样、激素水平会怎么样……我学完之后非常有收获。发展心理学讲到,青春期是人一生当中最特别的一个时期,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对个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对这个进行了大量关注,这就是我的第一条腿,或者叫做第一核的发动机。”

姜振宇笑说,“第二条腿”,或曰“第二核的发动机”,是他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在养育孩子上花了不少心思:“这十来年,有成果也有教训,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对理论的掌握又有了新的认知,所以,用发展心理学打底自己养娃,养得还不错。”

自己受益了,姜振宇就想到了出本书,他说出书的最大动因是希望能够让家长解压。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压力增大,面对因为孩子变化太大出现的新情况,家长往往只凭感觉或者本能去应对,结果产生了一些没必要的摩擦。不但家长特别生气、无奈,孩子也感到委屈和压抑。姜振宇说:“我觉得写这么一本书,把自己的经验还有宝贵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分享给大家,家长能少生闲气,孩子能多点儿快乐,一举两得,能让大家都幸福地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从生理学的层面,拨开青春期的迷雾

现在全球孩子的青春期普遍提前,当前的数据是女孩在十岁左右开始进入青春期,男孩十一二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姜振宇建议小学一年级的家长就开始看《每个叛逆的孩子,都只是想长大》,“因为如果你前面不知道、不理解的话,到五年级,孩子有变化了,你再去看书调整,虽然有帮助,但是,你前面四年跟孩子之间亲子关系的积累,我不能保证是特别健康和彼此信任的。如果前面有一些矛盾没有处理好,你再改的时候,效率会偏低。”

而对于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姜振宇宽慰说,“总体来讲,每个小朋友都会有,我一定要先跟家长朋友们讲清楚,别太当回事。这是孩子成长的天然规律,拦不住。”

姜振宇解释说,这也是人类发育的自然原因,“人类发育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两岁左右,从一个小动物变成一个小人儿。第二个发育高峰是青春期,从小娃娃变成了成年人。原来孩子的大脑里,装的都是爸爸妈妈的爱,到了青春期,头脑当中神经元的突触数量会暴增,大脑硬件升级了,除了原来储存的‘爸爸妈妈爱我’这些,还多出来很多新的脑细胞。你说他这些新脑细胞怎么用呢?只能够用来接受外部的新信息。”

因此,孩子开始处理新事情,处理和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处理网络信息,处理自己的新能力等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开始对我爱搭不理了,孩子有点儿叛逆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你们看的是孩子大脑里的新部分,原来的那些爱和信任其实都还在,只不过在大脑中确实占比少了,让你觉得孩子对你冷漠了。这种自然规律的改变,是没有办法用孩子的能力或者家长的能力去改变的,我们只能接受。”

如果家长们能明白这点,姜振宇认为家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负”,他们不会自责于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不会再对孩子的变化感到特别紧张,“从科学的层面,从生理学的层面,拨开青春期的迷雾。如果一旦接受了这个科学结论,你内心当中会有一点小雀跃,甚至是一些新的期待。原来孩子还爱我,这小子就是因为学了多的东西,脑子反应快了,关注度在外面了,所以对我才变淡了。那我就用崭新的姿态来接受你这个崭新的小孩。这样一来,家长把定位一调,亲子关系就从宝宝级的亲子关系,变成了一个半熟的青少年所应有的亲子关系,就健康很多。”

青春期孩子心里,有个“假想观众”

13岁的小孩开始天天照镜子,家长又焦虑了,琢磨着孩子是不是不好好学习,心思用到不该用的地方去了?是不是贪慕虚荣爱臭美了?这个是不是要管?

姜振宇的建议是家长不必为此着急,不要担心他们道德品质变坏了,实际上这也是新发育出的脑细胞,让孩子开始在意社交定位和自我形象。姜振宇表示,青春期的孩子有个心理特征,就是“假想观众”,他们会认为全班同学都在看他,如果自己有一根头发是竖着的,就会被同学笑话。“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所有人注目的焦点,所以才会高度在意,这是心智发育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宝宝时期他们不在意这事儿,只要爸爸妈妈喜欢就行了,不会在意自己吃得是否干净,头发乱不乱。成年人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形象去上班,用什么形象去谈恋爱,用什么形象见领导,用什么形象见朋友,成年人懂这一套。”

可是成年人是如何懂的呢?就是在青春期学会的,姜振宇说:“这是天然的,不是谁教的,他们一定会有一个阶段,特别在意自己的外形穿着,这时候家长如果呵斥制止甚至进行道德上的谴责,孩子会非常无辜,因为他并没有这些不好的动机。”

孩子爱照镜子的另一个原因,是青春期的小孩身体发育很快,而这种发育又不是等比例的,“不是全体等速发育,所以你家小朋友很有可能今天早上一照镜子,发现自己怎么左腿长右腿短呢?他会觉得这个事情有点可怕,所以,他会端详很久,不管是看脸还是看身体。你也会发现你家小孩在青春期的时候,突然之间鼻子变挺了,脸变得有棱角了,眼睛变大了……都是在这个阶段,是特别的发育速度导致的。所以,你假设一下,你是成年人了,站在镜子面前,一看自己脸怎么突然变长或者变圆了?你是不是得吓一跳,也得仔细端详半天?所以,他们照镜子这件事儿,家长千万不要以为是异端,不要以为是道德堕落了,而是要积极参与。你跟着他一块关心,跟着他一块打理身体,帮着他变得得体,孩子会觉得非常温暖,也能够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不会大量地浪费这种无意义的时间,这才是家长正确的应对方法。”

从“我得治你”变成“我得帮你”

姜振宇建议家长,当孩子青春期叛逆、态度不好的时候,一定要转换一下思路。“原来的本能是‘我得治你,我让你别那么狂’,你要转换成‘OK,我得帮你’。我帮你把这么发达的大脑、这么强大的身体感受,这么好的能量用在正地方,用在高级地方,这是家长应该干的事。按照自己的情绪打击孩子、批评孩子,不但无益于孩子青春期的生长,还会增加摩擦,拉远亲子关系。”

问及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否有摩擦?姜振宇笑说太多了,“就是血泪史,好在我还有点心理准备,有一些理论的基础,我忍住了自己的脾气,最后还是取得了这个斗争的胜利。”

姜振宇举例说,孩子上网课用iPad或电脑,经常会趁家长不注意时一边放着上课的声音,一边悄咪咪把窗口缩小,看点别的。其实这也是因为人的发育原因,这时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是天然弱项,所以,家长说他一次是没有用的。“反复地打磨,才能让他养成这个意识。大家要放心,小朋友的头脑不会往坏处钻,即便是这个游戏或这个视频再诱人。他有一种天然的道德感,青春期的道德感是很强的,他知道这事儿错了之后,会按照好的方向去调整,因为人的大脑其实都是向好的。所以,家长需要做的是比较大的耐心,一遍一遍地重复,可以加一点点小脾气,加一点点声势,但是不能够怪罪孩子,不要惩罚,甚至一些体罚,这种升级是没有必要的。”

保底线,允许试错,参与式引导

而如果遇到大的冲突怎么办?姜振宇将冲突分成三类。

第一类冲突是保底线,“底线是人格健康,行为正确。如果涉及到违法犯罪,伤害别人,违反校规校纪,这种明显的大是大非问题,家长一定要第一时间制止,并且说明原因,就算孩子不理解,也需要动用你作为家长的身份和权威,给出清晰的指令,‘这样做就是错的,下次不允许了。’”

第二类冲突是没有犯规,没有违法,没有大是大非的错误,而是生活和学习中很多可有可无,可进可退可避的事儿。有的家长会焦虑孩子这样下去会不会变坏?作为家长想要去指点一二,又发现青春期的孩子没有那么听话,他们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想法和冲动了。“我的观点是,在这种情况下能少说就少说。能让他自己试错就试错,头疼了,流血了,回来说我错了,很好。早点儿受到这种试错的训练,比18岁以后独立去社会上受那些真实的教训要好很多。”

第三类冲突通常是生活中的小事。比如说,家长想让孩子去体育锻炼,可他就想要玩游戏怎么办?姜振宇的办法就是要让孩子觉得你建议的那个更高级,他才会听你的。“你要做的不是完全否定手机,站在他的对立面。你要跟他一起参与,哪怕你忍着脾气,心里各种不乐意,陪他一起玩,让他觉得你是自己人。一会儿之后你可以说,要不然咱们出去打会儿篮球?或者咱们用木剑来比一下,看谁更厉害。只要你想办法让孩子能够接触体会一下,他那个聪明的脑子,自己就打开了,而且充满对抗的竞技性的运动,天然对人类有诱惑。家长如果认为‘我对,你错,我说了,你就得听’,一定会带来摩擦的。为什么?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半熟的脑子,是一个自以为很强大的青春期青少年。他没有那么理性,你要用智慧来带他摸索。”

建立高维认知,培养孩子优秀人格

有一个说法是“幸福的人用童年去治愈一生,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姜振宇表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同这句话的,“但也不至于有这么严重。心理学研究发现,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的影响,会比较深重,但不至于一辈子。如果你愿意积极向上,并且用科学的方法来调整的话,几年时间就可以摆脱掉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必须要承认一个客观事实,在青春期教养中形成的人格,是很难调的。”

心理学有五大人格之说,开放性、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外向性。姜振宇认为“宜人性”是一种很高的人格和能力,“这样的人能够感受到对方的痛苦,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事情,有包容的心态。比如,当孩子发现,原来我爸这么理解我,能够给我繁重的学业减压,能够主动给我提供一些帮助,我心里真舒服,孩子自然也就会开始去学习换位思考,将来走向社会,‘高宜人性’的人一定比‘低宜人性’的人更受欢迎,能实现更好的社会价值。”

“高宜人性”和讨好型人格有何区别呢?姜振宇表示,讨好型人格的动机是怕惹到对方,怕自己得不到好处,怕对方瞧不上自己等等,所以,才想让对方开心而避免自己受损。但真正的“高宜人性”不是为了讨好对方,怕自己受损失,而是对方开心了,自己才觉得开心。

因此,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教养,姜振宇建议家长:凡是有利于孩子情绪稳定的,凡是有利于孩子头脑开放的,凡是有利于孩子变得有担当、有责任心的,都对。凡是能够让孩子学习“高宜人性”,替别人着想,换位思考,照顾别人感受的,都对;反过来讲,凡是用剧烈的情绪来处理问题的,把孩子逼着不讲理了,只能通过嚎叫、哭喊、歇斯底里,才可能平息事态的,一定错。凡是固执己见,不肯听别人的观点,不肯打开,不按多个解决方案,只按照一个方案来的,这种封闭的思维,一定错。

会学习、能决策、有担当

在姜振宇看来,每个孩子都需要找到三个关键词——会学习、能决策、有担当,三者都具备了,就会是非常健全的人格,“这三个加在一起,就是孩子从青春期变成成年人的最主要任务,学术名词叫做同一性。如果能朝着这三个方向去做,家长一定做得很好。”

姜振宇表示,让家长头疼无比的叛逆期,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必须要承认一个客观事实,就是10岁到20岁这个阶段,因为孩子还在家里生活,受父母影响很大,所以养成什么人格特质,与父母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养密不可分。20岁后去面对社会的时候,再想调人格,其实是很难的。十岁到二十岁在家里是吸收阶段、输入阶段,当他独立面对社会的时候,尽管也有调整,但如果没有重大的变化和冲击的话,他是属于输出阶段,他要应对各种任务、解决各种问题,他是动用自己的人格储备,去向外输出的,所以再想调难度非常大。”

姜振宇建议家长多给孩子鼓励,让孩子有习得性自信,“得给孩子一点甜头,尝到了,他就愿意再多尝一点,这就是家长的责任。人类的大脑之所以比动物更发达,是因为人类大脑经过进化,就爱解决问题,就爱学习新知识,所以,学习这件事儿本身是有乐趣的,是大脑里面一种非常强烈的快乐的感觉。只不过需要多付出一些时间,需要排除杂质,需要投入精力才能换来那个乐趣,不像电子游戏或者零食那么简单就能获得。这就是学习的门槛比较高的原因,但是乐趣真的很大。”

对于敏感的青春期孩子,姜振宇建议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爸爸妈妈是支持我的,这个支持不是溺爱,不是无条件支持,而是让他感受到是向上的力量,不是向下的力量。家长要尊重孩子愿意长大的积极意愿,帮助他们在茫然的失控中能稳定下来,温和而坚定。青春期的成长悄然而汹涌,‘让孩子愿意和我聊天’,就是每每遇到亲子冲突时,我让自己能快速冷静下来的座右铭。”

供图/子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青春期孩子怎么管? 您需要了解青春期心理发育特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8
耐心倾听孩子需求疏导青春期“逆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9
姜振宇出新书《每个叛逆的孩子,都只是想长大》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2-21
儿童心理健康如何守护?专家解答丨世界精神卫生日
央视新闻 2023-10-11
孩子“青春叛逆”正常?当心,有可能是抑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8-22
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身高?解码儿童身高的秘密
央视新闻 2023-07-07
只倾听给不出专业意见,有证就能干儿童心理咨询师?
法治日报 2023-06-02
只是倾听给不出专业意见,有证就能干儿童心理咨询师?
法治日报 2023-06-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