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送样检测 给钱就出报告 电商虚假认证如何监管?
南方都市报 2023-12-14 10:31

在电商平台的直播带货中,经常看到主播手举着产品认证或检测报告,不断强调产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以此获取更多消费者的信任,从而提升销量。然而,不少业内人士反映,部分检测报告只要花钱就能购买,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并不需要对实物进行检测。一些检测机构还表示,认证报告可以加急快速代办,提供定制化方案,检测标准、检测项目均由客户选择。事实真的如此吗?该怎样加强监管?

截至2022年底,我国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突破5.4万家,服务产值超过4000亿元。针对虚假认证的乱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公安部近日部署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认证机构买证卖证、虚假认证,未经批准开展认证活动,伪造冒用认证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

乱象1

检测项目按需自定义 “入驻电商平台包过”

刚刚过去的“双11”,消费者小徐给孩子买了不少衣服。“孩子皮肤娇嫩,买衣服总是会格外慎重些,尽量挑质量有保证的。”在小徐眼中,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检验检测报告,无疑是最可靠的依据。“重点看面料是不是A类标准,甲醛有没有超标。”

电商平台上,童装商家往往也会将检验检测报告当成一大卖点。以一款保暖内衣为例,商家在产品介绍中极力强调“真实有证,真的安全”“婴幼儿A类级别”“0异味、0甲醛、0芳香胺致癌”,并附上一份带有CMA、CNAS字样的检测报告。

在另一款婴儿夹棉连体衣的产品介绍中,商家也用醒目的黑体字标出“已经确认A类一等品”和“已经确认耐磨耐洗”,并附上相应检测标准,晒出四张检验检测报告,声称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检测机构。

“说实话,这些标准究竟有哪些项目,我也不是很懂,但总感觉有报告比没报告更专业些。”作为网购达人,小郑经常会在货比三家时将检测报告当作产品的“加分项”。

这些检测报告究竟从何而来?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有多家机构可以提供。

“产品内控、抽检抽查、入驻申诉……”有检测机构称,检测报告适用于各大电商平台。了解到记者打算测试童装,客服表示,可以检测纤维成分含量、耐水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异味、pH、甲醛和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执行标准为《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GB 31701-2015)。

“需要寄样品,价格为330元一个产品,从收到样品4个工作日出报告,入驻电商平台包过。”记者表示样品之前没测过,不确定是否能达标,对方立即答复称,“一般都合格,不用担心。报告给您是电商平台能过,如果报告问题过不了,全额退款。”万一部分项目检测不合格,又该怎么办?客服称,可以“把不合格的项目去掉,不影响你使用。”

相比之下,另一家检测机构在操作上更加灵活。“没什么测不了的”“各类检测报告”“全行业服务,有求必应”……这家机构宣称提供定制化检测方案,“检测标准、检测项目均可根据客户指定,实验室也可以由客户选择。”

得知记者打算将检测报告用于电商平台展示,对方直接建议,“做容易过的项目就可以,样品收到后五天(出报告),收550元。”至于什么是容易过的项目?对方语焉不详,“这个我们自定义吧,反正保你过就行了呗。”

乱象2

连送样环节都能省掉 不经实测直接出报告

同样是出检测报告,一些机构在流程上越发简化,甚至连送样环节都能省掉。

“全国通用,权威公示,加急出证”,一家检测机构在电商平台上宣称,质检报告线上线下均可通用,既能用于招投标、政府采购、商超入驻,也能用于各大电商平台。检测范围从金属材料、皮革制品、鞋类箱包,到电子电器、服装制品、家电用品,几乎无所不包。

简单了解记者意向后,客服发来微信号,示意到微信上详谈。“如果你有指定的内容,最好能给下参考的报告。没有特别指定的话,一般工程师会根据相关标准来做。”对方给出两个选择,“你是要实测,还是直接出报告?”

看记者不太清楚其中有何区别,对方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关于实测的报告,有以下几点特点,如果能接受也可以考虑实测的:1、费用一般不便宜;2、报告的结果和数据是不能更改的,有可能出现检测不合格的情况;3、收到样品后,需要5-7个工作日才能交付报告。”

对方提醒记者,“你评估下你能否实测,不实测只能直出。”而所谓的“直出”,意味着“需要默认同意以下约定:1、只适用于电商平台和一般展示,搞好关系走走过场的投标等场合;2、实验室提供网站和二维码查询,不提供电话查询不上认监委网站;3、报告以PDF电子档交付,不提供纸质版;4、报告内容和数据均由您亲自提供或确认,我方不承担法律责任,包括工商起诉等。”

对方发来一份模版,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委托单位、材质规格、品牌型号、生产单位和报告日期等信息。“带星号为必填项,然后提供下样品图片,最好是纯色背景上的实拍图。报告有独立编号,支持实验室网站和二维码查询,有CMA和CNAS认证,一份350元。”

记者通过电商平台联系上另一家检测机构,对方也建议“加微信”。“我们有自己的实验室,报告上有CMA和CNAS认证。”对方给出报价,“童装检测内容一般有外观、纤维含量、甲醛和偶氮等,单独做的话是800元一份,如果您的需求多,一次性能付1万元,可以帮您申请赠送2份报告,也就是1万元22份报告。”

谈及检测细节,对方打来电话,称“不方便在微信上说”。“样品最好是寄过来,如果实在不方便,也可以不寄。我们到时候会根据您的需求做一些调整,这都没问题的。”对方发来一份检测认证服务申请表和两张样品示意图,“需要您那边拍一下样品的照片,要蓝底的,旁边放上尺子。”

乱象3

报告用二维码能扫出来 但认监委网站上查不到

无需送样,直出报告,这样的结果究竟是否可信?上述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称,“二维码能扫出来,但在认监委网站上是查不到的。”说罢,对方还是信誓旦旦地承诺报告“保真”,“市面上现在很多做假报告的、套编号的,我们保证都是真实的,而且时间上也能配合到您。”

记者在天眼查上搜索该检测机构,发现这家公司此前因非法买卖认证证书,违反《认证证书和认证标识管理办法》第五条“禁止伪造、冒用、转让和非法买卖认证证书和认证标识”的规定,构成非法买卖CE认证证书的违法行为,被处以3万元罚款。

此外,这家公司还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行政裁决等行政决定后,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逃避执行等,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并多次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和限制高消费企业。而如此劣迹斑斑的企业,却依然继续在网上招揽生意,四处兜售虚假检验检测报告。

乱象4

委托检测单位是电子商行 经营范围不包括产品检测

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以“认证报告”“检测报告”等关键词搜索,发现有不少可以提供相关服务的商家,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有商家还提供了一份关于女鞋产品的检测报告作为样例,报告上印着CMA(中国计量认证)、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等字样,并且印有编号,委托单位则是一家电子商务商行。记者搜索该公司的资料发现,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9月,经营范围是零售业,包括日用百货、家用电器、鞋帽零售等,并不包括产品检测。

一位有多年家纺类电商销售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部分特殊产品,诸如食品饮料、酒类等,很多日常用品的销售并不需要向电商平台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

业内人士表示,有很多明星或网红直播,他们的检测报告都是商家提供的,有些就在屏幕里举着,离得很远,没有放在产品的详细介绍里。

“如果真的检测报告放在商品详情里,客户收到产品跟他的检测报告不一致,是可以索赔的。特别是材质方面,比如百分百棉没有达到、乳胶的含量是多少,如果检测报告跟发的实物不符合,是有很大问题的。”

实际上,多数消费者很少会查询产品检测报告的真伪,这也给了部分商家可乘之机。有消费者称,确实没有关注过,特别是在网上买东西,可能更关注品牌,对大品牌肯定更信赖一点。还有消费者表示,得看买的什么东西,如果是特别贵重的物品可能会看,如果是日常用品就不会看。

部门整治

两部门整治虚假认证 出假报告或将担刑责

截至2022年底,我国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突破5.4万家,服务产值超过4000亿元。

但是社会上个别机构打着“快速出具认证证书”“当天出证”“确保通过”等字样,违法出具虚假认证证书,扰乱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为整治此类乱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公安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将重点打击认证机构买证卖证、虚假认证,未经批准开展认证活动,伪造冒用认证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同时集中清理网络交易平台出现的“当天出证/报告”“直出证书”“不送样检测”“确保通过”等涉嫌虚假认证、虚假宣传信息,规范认证活动网络营销。

为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监管,便于社会查询和监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有效性网上查询服务。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入“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查询”界面,输入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查询出具该报告的时间及对应的检验检测机构信息。

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将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根据最新制订出台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当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负责,并明确除依法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外,还须依法承担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律师说法

平台应提供查询认证真伪渠道

对此,律师岳雪飞表示,我国实行统一的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取得认证证书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认证规范。检测检验机构属于第三方,有规定的标准和流程,不能仅根据送检人提供的数据就在上面盖章,这属于不实检测或者虚假检测。

“产品质量法规定,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的证明文件,可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最严重的情形可能会构成刑事犯罪,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对于商家来说,购买虚假报告是一种欺诈行为,要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赔偿损失。”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表示,杜绝虚假认证,离不开市场监管部门的严厉打击,同时电商平台也要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芦云建议,电商平台应该提供查询认证真伪的渠道。“平台可以提供相关服务,比如提供相关链接,消费者能够一键查询;有些特殊的商品,包括二手车平台,他们本身也会做检验检测报告,要确保平台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性。

科普

如何辨别虚假认证?

1、查询认证机构资质

(1)点击进入“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网址:http://cx.cnca.cn/CertECloud/index/index/page

点击“从业机构”,在“机构名称”搜索栏内输入想要查询的认证机构名称,点击“查询”。

(2)成功查询到的机构将在下方列表内显示,并显示其当前资质状态,点击机构名称可查看其完整的资质信息。

提示:如在平台内无法查到机构信息或资质不在有效期内,则该机构涉嫌不具备发证的资质。同时,需注意认证机构的“认证类别及认证领域”,未在其所获授权的认证类别或领域内,则该机构涉嫌不具备相关类别或领域发证的能力。

2.查询所获认证证书

(1)点击进入“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网址:http://cx.cnca.cn/CertECloud/index/index/page

(2)在首页“认证结果查询”栏内,输入完整准确的“证书编号”或“企业名称”(不少于3个字),点击“查询”,即能获取相关信息。

提示:若未能查询到相关信息,则获得的证书为涉嫌虚假认证证书。

发现虚假认证行为请举报

提醒广大市民发现以下行为,请拨打12345、12315投诉举报认证机构及其认证人员买卖认证证书、不到审核现场、冒名顶替、伪造认证档案记录和资料、认证证书载明事项内容严重失实、超范围认证等违法行为。

虚假认证行为损害质量认证的有效性、公信力和认证市场的秩序,属违法行为,将受到严厉打击。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联合公安部门第一时间开展线索核实和处置工作,严厉打击虚假认证违法行为。

相关法规:

依据《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二十七条的相关规定,伪造、冒用认证证书的,非法买卖或者转让认证证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3万元罚款,同时违法行为将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严重影响企业信用等级。

文/黄亚岚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出具虚假结论、伪造认证资料 多家认证机构被要求限期整改
央视新闻 2024-01-19
北京启动虚假认证专项整治 重点打击网络售卖虚假认证证书、虚假认证等违法行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30
即日起,北京市市场监管启动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7
两部门联合开展打击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
法治日报 2023-10-20
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集中整治虚假认证违法行为
央视新闻 2023-10-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