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国学|相公、主公、至尊……曹操、刘备、孙权的专属称谓为哪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3 12:00

东汉末年,王纲解纽,诸侯割据,群雄混战。数十年后,曹、刘、孙三家脱颖而出,分别建立了魏、汉(蜀)、吴三个国家。其中,曹操虽然终其一生未能称帝,但因为他生前早已位极人臣,确有帝王之实,所以后人常称呼曹操为“魏武帝”,亦如“汉昭烈帝”刘备与“吴大帝”孙权。

不过,这几个称呼都是谥号,即他们去世之后,朝臣为其拟定的一种尊称,后人沿用,便成了一种通用叫法。而时人互称,一般遵循“姓氏加官职”的规律,如孙讨逆(孙策)、蔡中郎(蔡邕)、嵇中散(嵇康)等。有时也可加“君”“郎”“生”等表示亲切、尊敬的字,如荀令君(荀彧)、周郎(周瑜)、郑生(郑玄)等。有意思的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政权奠基人都在某一时期内,有过独树一帜的专属称呼。

曹操这个“相公”含金量相当高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汉中,割据汉中多年的张鲁率众投降。同年十二月,曹操“自南郑还,留夏侯渊屯汉中”。次年十月,曹操在返回邺城后,又从谯县、居巢南下,欲再攻孙权。在此期间,“建安七子”之一的侍中王粲随军出行,作《从军行》五首。该组诗第一首即追忆曹操征讨汉中往事,并予以赞颂:“相公征关右,赫怒振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诗中提到的“相公”,就是指曹操。据现有史料,他是第一个被称为“相公”的人。与后世女子把丈夫统称为“相公”不同,曹操这个“相公”含金量相当高,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叫的。相公的“相”即丞相,《文选》卷27李贤注曰:“曹操为丞相,故曰‘相公’。”丞相地位崇高,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之能,对皇权造成了一定威胁,故西汉哀帝时,曾罢废丞相一职,置大司徒。

逮至东汉,相权一分为三,外朝有太尉、司徒、司空主政,世称“三公”。汉末,曹操迎奉天子都许,任司空之职。彼时,太尉杨彪遭罢,此位空悬,而司徒赵温又静默无言,明哲保身,故以司空录尚书事的曹操俨然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宰相”。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统一北方,挟此大功复立“丞相”一职,自任之。从此,曹丞相之名深入人心。为表示对他的尊重,时人以“相公”一词来称呼他。

相公的“公”字,也是汉晋时期的一种敬称。有学者认为“公”字是指爵位,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文心雕龙·时序篇》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这里的“相王”,就是官职加爵位。曹魏末年,司马昭宰执朝政大事,晋爵晋王,也被尊称为“相王”。曹操于建安十八年(213)晋爵魏公、二十一年(216)又晋魏王,被称为“相王”“相公”倒在情理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在此之前就已被尊称为“公”。

如孙权与曹操书云:“春水方生,公宜自退。”这里的“公”应是爵位“公”的一种泛化。除曹公外,还有袁公(袁绍)、刘公(刘表)、葛公(诸葛亮)等。相较于“相公”,“明公”一词更为常见。除曹操外,诸葛亮也被称为“明公”。明是赞词,不仅能用来称颂地位崇高之人,也常用于门生故吏与恩主之间。汉制,地方长官可开府治事,所以“明府”“明公”也可指郡太守或刺史等。在安徽亳州市谯县曹氏家族墓中,出土过一块“会稽明府早弃春秋不竟世”的文字砖,以此推之,这位“会稽曹君”生前应担任过会稽太守一职。

“主公”一词不仅首见于《三国志》且专指刘备

在一些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主公”一词。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主公”一词当作主君代称而频繁使用。但这个词与“相公”一样,一开始都是专指。

遍考诸史,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三国志》卷37《法正传》记载:“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这段材料说的是法正被刘备引为心腹,出任蜀郡太守、扬武将军。结果法正得势之后挟私报复,有人看不下去,就希望诸葛亮能向刘备反映这个问题,但诸葛亮表示自己管不了。从二人的对话中,不难看出“主公”是指刘备。类似情况还出现在法正、诸葛亮当面对刘备的劝谏、彭羕与马超的对话、彭羕写给诸葛亮的书信、诸葛亮写给刘巴的书信当中。在这些场景中,“主公”皆指刘备。唯有《三国志》卷42《杜微传》所见“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是指刘禅。但对比其他史料,原文则是“朝廷今年始十八”,“主公”二字当为衍文,故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中已将“主公”二字删去。

要之,“主公”一词不仅首见于《三国志》,且专指刘备。从南朝史家裴松之所引诸史亦有称刘备为“主公”的情况看,《三国志》中刘备被群臣称为“主公”并非是西晋史家陈寿刻意更改的结果。陈寿将刘备的传记命名为《先主传》,恰恰是因为在称帝前,刘备就已经被称为“主公”了。

值得一提的是,“主公”一词集中出现在刘备入蜀后、称帝前。众所周知,刘备创业经历十分坎坷,早年辗转于幽州、徐州、豫州、荆州等多个地方。直到入主成都,刘备才“翻然翱翔”,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往日,刘备身上最拿得出手的官职是豫州牧、左将军,因此他也被称为“刘豫州”“刘左将军”“刘使君”等。但这些通用称呼,体现不出诸葛亮、法正等人与刘备的主从关系。

关于“主公”二字,胡三省解释说:“改明公称主公,尊事之为主也。”刘备龙蟠巴蜀,创业成功,麾下僚属尊其为主,与刘备确立了正式的“君臣关系”。群臣尊刘备为“主公”,也意味着季汉政权的初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刘备才能在不久的将来顺利称王于汉中,继而称帝于成都。

“至尊”是东吴君臣喊出的一致“口号”

相较于曹操、刘备的按部就班,孙权的称谓就大胆许多。“至尊”一词由来已久,并非吴人首创。《仪礼》卷29《丧服第十一》指出,君王、父祖、丈夫皆可称“至尊”。儒家有三纲五常之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臣、父子、夫妻,可谓古代社会最常见的三种关系,无论哪种场合,“至尊”都是扮演着“家长”角色的那个人。

世入两汉,“至尊”一词往往专指皇帝。《三国志》卷6《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所见就有两处。一次是皇甫郦质问李傕:“今郭多劫质公卿,将军胁至尊,谁为轻重邪?”一次是汉献帝本人自称:“汝不卻,何敢迫近至尊邪?”但不知从何时起,本用于天子专属称谓的“至尊”,却频繁出现在江东。

江表虎臣甘宁初见孙权时,劝他进取荆州:“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至尊当早规之。”后周瑜病重,在遗书中不忘对孙权提点,亦称其为“至尊”:“曹公在北,刘备寄寓,此至尊垂虑之日也。”此外,鲁肃、吕蒙、陆逊、贺齐、诸葛恪等一众江东文武,皆好以“至尊”称呼孙权。南宋学者洪迈也发现了这个奇怪现象,并记在《容斋随笔》中,标题就叫“孙权称至尊”。

其实,无论是社会地位,抑或是军事实力,才刚刚接手父兄基业的孙权,怎么都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至尊”。但这个称呼,恰恰又是他帝王之志的体现。建安五年(200),一代英豪孙策遇刺,少年孙权初登大统,在母亲吴夫人与张昭、张纮、朱治等老臣的帮助下,不仅巩固了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地位,也渐生进取之心。周瑜、甘宁、鲁肃等人与他一拍即合,备受信重。这几位,都主张先图荆州、再进巴蜀,最终以长江为天堑,与北方“二分天下”,若时机成熟,还能进图淮南,直入中原。

这个战略深得孙权之心,反倒是在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的张昭、秦松、陈端等孙策时期的重要谋主,纷纷在此役之后遭到孙权冷落。正是通过这件事,孙权不甘于坐守江东的野心愈发明显。因此,与其说“至尊”是孙权的“妄想”,倒不如说,这是东吴君臣喊出的一致“口号”。诸如周瑜、甘宁、鲁肃、吕蒙、诸葛恪等人,他们愿意相信孙权,并支持他朝着帝业奋进,这才愿意以“至尊”一词来称呼这位后来的吴大帝。

文/瀛洲海客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历史|《三国演义》真的抹黑了曹操吗,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有哪些黑点
历史学堂君 2023-11-19
曹操为何常被置于历史批判面?
北京晚报 2023-07-23
历史|改变蜀汉国运的一支“乐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5
讲座|哲学家写历史小说为什么要从三国孙坚下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3
新知|谍中谍 计中计 从《风起陇西》看三国间谍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