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换个角度看长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1 13:00

主题:为什么只有中国才有万里长城

时间:2023年11月9日

嘉宾:董耀会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万里长城在哪里》作者

主持:楚旂 中信出版官方新媒体主笔

提到长城,很多人都会想到嘉峪关、山海关、八达岭,其实长城不仅仅在这几个点,而是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万里长城到底在哪里?长城修建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长城两边生活着什么样的族群,他们有哪些互动与交流的故事?长城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拥有怎样的意义?

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长城学会的副会长董耀会长期致力于长城研究、保护和宣传。日前,董耀会老师带着他的新作《万里长城在哪里》为读者解答这些问题。

灰色城砖修建的长城,是最少见的

楚旂:在我们生活中,大家对长城都已经耳熟能详了。您为什么会将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课题,研究了40年的时间?长城什么时候进入您的视野,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长城学术事业的呢?

董耀会

董耀会:我是河北省秦皇岛人。秦皇岛的长城非常多,很多的山上都有长城,所以我从小就接触长城,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山海关长城。秦皇岛的老龙头是明代长城唯一建在海边的段落。

那时,我是一个文学青年。18岁参加工作之后,我就想写点有关长城的文章。我当时是做架设高压线的工作,在山上干这些工程,更是经常地接触长城。当时能了解长城的书很少,于是就找到一些相关的老前辈们去请教。有一天,我突然间有一个想法,我们知道长城肯定是分段修建、分段守卫,所以没有人从头到尾走过长城。我就想,如果我能走一遍长城,在长城留下人类的第一行完整的足迹,这是一件让我很兴奋的事,肯定特有意义、特有意思。因此我下定决心,准备做这件事。我跟我的两个同学张宝忠、吴德玉一块商量。我们先后准备了两年多,最后在1984年的5月4日从山海关出发,在1985年的9月24日到达嘉峪关,我们由东到西在长城走了508天。

楚旂:您刚刚说到,上世纪80年代关于长城的著作还不太多,但后来到上世纪90年代,包括进入21世纪以后,相关的图书也不少了。您在《万里长城在哪里》这本书的前言里面提到,您为什么会想到从地理视角展开写作?

董耀会:因为长城是一个陈设在大地的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离不开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的防御需要不一样;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的修建材料不一样;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生活的族群也不一样。从地理的视角去认识和解读长城,是大家以前几乎没有做的事,所以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视角,让读者通过这本书能了解长城为什么修建在这样的地理环境,而不是另外的地理环境;为什么修建在这样的一个区域,而不是另外的区域。那么,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长城的两边不同的历史时期,生活着什么样的族群,这些不同的族群以什么样的经济类型在生活,形成了哪些独特的文化。

其实这些与长城相关的知识,从地理的视角去解读是很有意思的,读者也会更清晰地了解其脉络。

楚旂:您在书中提到,关于长城我们有一个固化的印象,一提到长城就一定能想起那种灰色的砖砌的墙。我们从小到大画简笔画的时候都是那种城砖垒的城垛,一块一块砖垒起来的就是长城,您如何看这种刻板印象?

董耀会:历朝历代的长城修建(包括明代的长城),体量最大的部分,是黄土夯筑的城墙,它不是砖的;其次是用石头垒砌的城墙;用烧制的灰色城砖修建的长城,在长城的建筑类型里是最少的。

长城的修建,最基本的原则是就地取材,这样才能降低成本。从河北的西北部张家口一带就有土城墙,进入山西的长城,就进入黄土高原了,由于黄土多,就利用土来建长城,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往西边降雨量非常小,土筑的这些建筑就能使用很多年。不像京津冀这一带黄土夯筑的少,一个是土少,另外一个是降雨量太大了,土经不住雨水的冲刷。这一带的特点是石头多,不管是燕山山脉,还是太行山脉都是石质山脉。就地取材,其实是就地取石头,这是最方便的。所以,绝大部分情况都是用石头垒砌城墙,包括八达岭、慕田峪等都是石头垒砌的墙体。只是空心敌楼,还有砖砌的垛口用青砖的多,剩下墙体全都是石头的。

楚旂:您在2007年到2017年还主持过国家的重大项目,编纂了大型文献《中国长城志》。这部书算是比较权威的关于长城介绍的一个专著,其中有没有关于长城的一个严格的定义?

董耀会:长城是由连绵的墙体、关口、城堡等一系列设施构建起来的一个军事防御工程。通过这样的一个工程,来规范农耕和游牧之间的秩序以其减少战争。

明长城山海镇-河北迁西董家口 摄影/杨东

万里长城,到底在哪里?

楚旂:您这本书的书名简短有力,《万里长城在哪里》。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这还用问吗?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其实一细想,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有无穷的答案,所以我想请问一下,如果您要回答书名的这个简短的问题,您会怎么回答?万里长城究竟在哪里?

董耀会:中国的长城到底有多少,都在什么地方?国家做了长城资源调查之后,2012年公布了调查结果。在全国的15个省,95个地级市的404个县有长城。长城遗址遗存涉及的面非常之大,基本上是中国北方的一半区域都有长城。那么,长城的现存长度是多少呢?今天在祖国大地上的长城遗址遗存还有多少呢?还有21196公里的长城。很多人问,万里长城真的有万里吗?这就是一个回答,现在还有遗址遗存的就四万多里。

楚旂:长城修建的区域是在干旱和半干旱的交界处?

董耀会:长城修建的区域在农牧交错地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古代,靠近干旱的地区基本没有农业,主要都是牧业。草原地区因为自然的原因,种庄稼就不长了;半干旱地区是宜耕宜牧的区域,也可以长草,也可以种地。但相对来说,由于土壤条件、降雨量少和无霜期短等自然的因素,使得这个地方的农业收成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干旱地区,如果没有河流灌溉的话,就完全不能种地了。所以农牧交错的地区,农耕和游牧争夺生存空间的事情比较多,因为大家都愿意去占据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相对好的地方。

楚旂:长城的选址会是固定的吗?比如说,历朝历代可能都会在山海关不断地重复修建,还是说这个选址有一个地理上的来回的摆动?

董耀会:在地理上,长城的南北摆动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自然因素,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所造成。历史上不是所有的时间都是同一个温度和降雨量,有温暖期也有寒冷期。原来寒冷的地方或者降雨量小,不适合种地的地方,由于温度提升雨水充沛了,这个地方可能就适合种地了,农耕经济就向北发展,反之游牧经济就向南发展。另一方面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游牧势力更强大的时候,其影响力和控制力就会往南推进,或是中原乱了对北边的控制力弱了,游牧力量就会向南发展。比如秦始皇时期,长城虽然修建了,但是中原打起来了,农耕民族守长城的军队都跑回来参加战争了,北边的军事防御就弱了,没有力量顾及长城区域的防御了。

蓟镇-山海关冰雪龙头 摄影/杨东

长城不止防外,还防内

楚旂:长城既然是一个防御设施,背后的防御思想究竟是什么?做这件事背后的文化支撑应该是什么?

董耀会:构建秩序。游牧经济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农耕经济的特点是春种秋收。游牧民需要农耕地区的棉、麻、粮食、茶叶等,他们得到这些物资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贸易,就是用牛、马、羊、骆驼等,及其毛皮、肉食或奶制品等,来交换农耕地区的物资,这是贸易。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抢掠,你有我没有,但我需要时就去抢。农耕政权通过长城,构建起来了安全的保障,规范农耕和游牧的秩序。

总体来说,古代长城内外理想状态就是,游牧民在长城的外头放牧,农耕民在长城里边种地,然后通过长城成千上万的关口,进行茶马互市贸易。这个是长城构建安全保障,发挥作用的常态。当然,也并不是说再也没有冲突了,总的来说是大规模地避免和减少了冲突。长城无疑是封闭的,但是长城有成千上万的关口是通内外的。这种封闭就跟高速公路一样,高速公路也是封闭的,但同时也有口可以进出。

楚旂:您也提到,长城不是我们想象的修一个城墙就完了,其实长城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能不能介绍一下。

董耀会:实际上,长城是一个边疆社会,在这一区域里不但有军队,还有服务于军队的社会各阶层。这些军人也要娶妻生子,要不断地繁衍后代,当然除了军队以外,还有很多的民众。在这样的一个边疆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活,跟其他地区的生活相比,既有特色也有相同共性的东西。

明代整个长城沿线的军队就近百万,还有其他的人员、家属,一家按四口人来说,这就有400万人。所以,在这一区域生活的人,并不是天天都在打仗。有时候几十年不打仗,有可能其中一代人就没打过仗。长城大部分时间是不打仗的,因此在这儿生活就构建了边疆社会的生活。通过长城,农耕和游牧两边的交流也有很多,这其实是互相融合的过程。我们常说长城是一个民族融合的纽带,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站在农耕地区的立场视角上来看,长城地区是其最北边;站在游牧地区的视角来看,长城地区是最南边;实际上要从整体来看,长城恰恰是中心地带。实际上是双方就在这个中心地带,有着非常多的碰撞和融合。因此,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所以长城内外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最主要的区域。

楚旂:您在书里还提到了,长城不止防外还防内,这个是大家比较费解的。我们之前发过文章也提到过这句话,很多读者不太理解,会发出疑问:怎么可能防内呢?

董耀会:长城防外与防内的关系,跟我们今天海关的性质是一样的。因为海关不能让境外的人随便进来,但是也不让境内的人随便出去。境内的人出去、境外的人进来都需要护照,这是一个双向的管理。在古代,人本身就是生产力,控制人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包括社会管理,农耕地区的人口衰减了,经济也会受破坏,也会受到影响;影响了长城里边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王朝的统治者肯定要采取限制手段。

明长城大同镇-摩天岭-黄土高原 摄影/杨东

孟姜女和长城,没有关系

楚旂:您在书里还提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您说里面有不合理的地方,也有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跟大家解释一下。

董耀会:孟姜女的故事是一个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历史没有与长城有关的孟姜女这个人物,更没有孟姜女哭长城这件事。

这个故事的雏形是齐国的一个将军,打仗的时候战死了,他的灵柩被迎回来之后,齐王在半路碰上想祭奠一下。杞梁将军的妻子非常坚决,说丈夫是为国战死的,必须回家把灵堂布置好了,才能正式祭奠。齐王尊重了她的意见,等着她回家把灵堂布置好了以后才去祭奠,就这么一个事。这个故事的文字很少,最初跟长城没有任何关系,和哭也没有任何关系。故事发展到汉朝的时候,才跟哭有关系。一个女人丈夫死了,哭都没哭这肯定不符合三纲五常,因此开始设计了哭的情节。有了哭之后,到了什么时候才与长城有关系?到唐朝的末年。那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大家对朝廷不满意,对皇上也不满。骂当今的皇上和朝廷,肯定是要掉脑袋的,所以就骂得远一点,人们开始骂秦始皇,这个时候才与秦始皇、与秦始皇修长城联系起来,才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楚旂:您还讲过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长城,这一设定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秦代的管理制度的。

董耀会:在一个传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编故事,肯定有符合历史真实的元素的。孟姜女的丈夫是修长城死的,秦代修长城主要都是哪些人呢?历朝历代修长城主要就是三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军队,修长城最大的力量是军队的军人,驻守长城的军人修长城,这是主力;第二部分是役夫,就是征调的民夫;第三部分,是犯人。

传说中的孟姜女的丈夫,是这三部分人的哪部分呢?首先他不是军人,军人就在长城住着,他不用抓。她丈夫是新婚之夜被抓走的,修长城去了。他也不是民夫,民夫是按朝廷的规定,每年给国家出多少工,是义务的。因此被抓的这部分人就是犯人。秦朝时期有一个罪名叫赘婿,曾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就有同样的罪名。秦统一之后,依然不允许男人到女人家去结婚,不允许“倒插门”。为什么不允许入赘?主要在那时,入赘是一个逃税的手段,包括逃劳役。我们今天还在用的一个词叫户口。户是什么?就是一家,口是一个人。当时是按户上税,一个男的跑到女的家里以后,他就没有另立门户,没有一个新的税源产生。税源消失了,国家就少收税了,所以打击入赘,就是打击逃税。

在范喜良与孟姜女的新婚之夜,有人一举报,他们连夜就被抓走去修长城。当时对赘婿的处罚就叫城旦,城就是长城的城,旦就是人。城旦就是修城的人,可能是修县城,也可能是修郡城,也可能是去修长城。

很多地方的长城建筑都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修缮 摄影/董耀会

站在长城“上面”看问题

楚旂:在您看来长城精神具体内涵是什么?

董耀会: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长城是挡着谁,而不是构建秩序。今天放在构建秩序的角度上,不打仗是对双方都好的一件事。这就是我们这本书上要讲的观点,与人们认为的“隔着不让人家进来”的传统观念不一样。今天看长城既不能站在长城里边看问题,也不能站在长城外边看,我们是站在长城上面看问题。所以说长城是这个中华民族碰撞融合的纽带,是对双方都好的在构建秩序,是在守望和平。

楚旂:长城的精神的内核,今天总结了三个方面,除了民族融合一方面,还有家国精神、爱国精神一方面。长城和爱国精神融合在一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董耀会:长城原本就有这样的精神,但是真正的上升到中华民族的视角,建立一个爱国主义的精神,还是从抗日战争开始的。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喊出来,“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保家卫国这样的精神,唤起了中华民族每一位中国人的爱国精神。

楚旂:所以一直到今天,长城就被视为了爱国的象征。

董耀会:依然是这样的一个精神的传承。

楚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直至现在,您从事长城的保护工作大概是有40多年的时间,在您看来现在长城的保护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董耀会:总体上来说,社会对长城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了,国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但是长城跟其他的文物不一样,体量太大,万里长城万里长,这是长城伟大的一个方面;历史的悠久,也是长城伟大的另一个方面,但也是保护的一个难题。随着时间的增加,面临的保护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因此,长城的保护还是任重道远。

楚旂:您在书里面提到一个数据,保护得比较完好的10%左右,保护得一般的20%,然后剩下70%可能都是遗址或者消失的。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的话,我们了解长城,认识长城,对于长城的保护又能够提供哪一些帮助?

董耀会:作为普通的人,有长城保护这样一个意识就好。见到破坏长城的人,谴责他一句,其实你都已经是在为长城做事。在大学给同学们讲授时,我说你为长城心动了,本身就是在构建保护长城的长城当中贡献了一份力量,因为大家的这个认识就是长城保护的基础,包括对长城文化的传播。你看一本介绍长城的书,将你认同的理念传播出去,就是为长城做事了。每一个人都做保护长城传播长城文化的一块砖,便构起了保护长城的长城。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全国首个长城文化主题服务区开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8
散文|林清玄:换个角度看生活
名家散文 2024-06-08
初夏晴好,北京CBD与长城同框,古今相映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01
纪录片《长城之歌》初二开播 诉说中华脊梁的悠久与传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8
怀来县首座长城主题展馆揭牌迎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