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泳思(之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9 07:21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这是清乾隆皇帝赞誉大禹治水的诗。孟子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这段讲述了尧、舜、禹三帝波澜壮阔的治水历史,凸显了从“泛滥于天下”到“然后可得而食也”的文明演进轨迹。在禹的时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而今,当你游走于横跨宁强县大安、代家坝和略阳县部分地区的烈金坝村,会看见村口有一棵巨大的桂花树,就是探寻汉江源头的标志。从此进入山谷,就到了北嶓冢山,在半山腰可见一石洞,洞旁的石壁上刻有“古汉源”三字。洞内有尊如卧牛状的钟乳石、石身下一线清泉淙淙流淌,这就到了汉水的源头。走进石牛,但见牛背上刻有类似蝌蚪的八个字“禹迹天书”,有人研究认为是“浩气长存,皇盖昆仑”,抑或“风范永留,帝之昆仑”。

《说文》载,“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山海经》载“漾水出昆仑西北隅”,《禹贡》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此“昆仑”与“嶓冢”,实指同一山。有人据此认为,“浩气永留,皇盖昆仑”应是大禹遗留的摩崖石刻。

古今有别。西晋《郡国志》载:“汉水有二源,东出氐道,西出西县之嶓冢山。”《华阳国志》载:“汉水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迳葭萌入汉。”历史记载的汉水源头有东西两个,这是因为有两座嶓冢山,一个在陕西宁强,另一个在甘肃天水。这两座嶓冢山,都是汉江的发源地,所不同的是,天水是古汉江源头,是为西汉水;宁强是后来汉江的源头,是为东汉水。

西汉水与东汉水的分流时间,至今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在汉代,也有人说是在南朝。但是地点,基本都认定为宁强县的阳平关与代家坝一带。

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春,略阳和勉县发生了七级以上地震,震中烈度达十级以上。地震造成山崩,将汉江宁强段河道拦腰截断,形成了低矮的分水岭凤飞岭,使西汉水改道南下而注入嘉陵江,同时也使西汉水流程缩短。至今,在宁强县嶓冢山等地仍有河流冲击、搬运与沉积形成的大小卵石,以及河流袭夺而中断,由中游而变为上游的痕迹。

《山海经》以华山为原点,称“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与沔”。《禹书》载,大禹疏导九州,“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司马迁《史记》也有“日出东南隅,日落崦嵫山”之说。这些记载了汉水东西没有分流,是为古汉水的西汉水发源于秦岭之门的天水嶓冢山(又名齐寿山、崦嵫山、兑山)的历史。

行走在甘肃天水,大秦岭主脊上坐落着两座千古流芳的“祖山”——东边叫齐寿山,西边叫朱圉山,特别引人瞩目。两座“祖山”之间,有一个巨大的豁口,就是被称为“秦岭门”的“天水豁口”。

从天水市区向西南行进,约30余公里处山与山的窄缝中,有一座凸起的山峦“不高不低”,比当地的平均海拔略微高一点。这座山名叫“嶓冢山”,远望像是一座大土丘。当地村民介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齐寿山。

齐寿山取长寿、同寿之意,也得“寿丘”之名,而传说“寿丘”是黄帝轩辕氏的诞生地。齐寿山又名兑山,据称与易经中唯一谈论喜悦的第五十八卦“兑”有关。传说伏羲创制八卦时,此山乃兑卦定卦之山。从地理意义上讲,齐寿山是秦岭的重要节点——向东,秦岭缓慢抬升,山势越来越强大,一路经过大散岭、玉皇山,到达秦岭的最高峰、主峰太白山。

齐寿山之水,流向了“四面八方”:西南方向,水流嘉陵江,包括向西向南流,再折向东流并注入嘉陵江的西汉水;向南,直接注入嘉陵江的白水江;东北方向,水流渭河,向西北注入由西而东的藉河的南沟河,向东北直接注入渭河的轩辕溪。

当年在西汉水河谷上,秦人在“西犬丘”建起都邑,为周天子牧马。史载,在西汉水两岸,秦人先祖大费由虞舜赐赢姓,后因赢姓部族参与了武庚叛乱而沦为奴隶。以商奄遗民身份,居住在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西汉水上游河谷盆地。当时,这一带是西周的边陲,被称为“西垂”,周边主要是羌族、戎族,秦人先祖兼有守边之责,其发祥地称为“西犬丘”。

一百多年间,秦人先祖与羌族、戎族和谐共处,学会了养马、驯马等技术,而且氏族发展壮大,成为和西垂、固边关的重要力量。公元前905年,周孝王恢复了非子嬴姓,号曰“秦赢”。之后,秦襄公不愿居人下,沿西汉水而上,迁都到了今陕西宝鸡陇县。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汉江泳思(之二十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9
汉江泳思(之二十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2
汉江泳思(之二十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5
汉江泳思(之二十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8
汉江泳思(之二十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