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泳思(之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2 07:25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中的汉江,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祖祖辈辈饮着这江水长大,血液里融入这江水之美的笔者“不可泳思”之地!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这是《尚书》所记载“无私于内,无争于外”、发端于巍巍秦岭南坡宁强县嶓冢山的汉江。

“水由地中行,江河淮汉是也。”孟子把汉江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左传》云:“汉,水祥也。”故汉江又称汉水,古时叫沔水。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的陕南汉中大地,发源于斯、流动于斯的汉江,如天上之银河,在秦巴山脉形成的盆地间穿越而过,流动出灿烂的文明——枕秦巴,抱荆山,挽武当,依神农,贯穿汉中、南阳、江汉三大平原,通南北、连西东,行走于甘、陕、鄂、豫、川、渝六省(市)的78个县(区),流经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南阳盆地、江汉平原,于“九省通衢”武汉市汇入长江,绵延3000余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

汉江是中国南北交通“黄金水道”、中华文明融合地发散地——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被称为“中国式莱茵河”,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笔者从小立志穷尽汉江之美,如今泳思,深感汉江还有其独特之美——泽及万物而不以为德,利及万民而不以为功,爱物无遗而不以为仁,舍己为人而不以为惠,实乃“唯善为止”。

也因此,汉江有了有容乃大的悲悯情怀、交融四方的文明传承、天下粮仓的膏腴之壤、天下锁钥的云蒸霞蔚……

虚无大道。水,乃地球之血液,人类生命之源,“水如道,长流不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告诉世人,万物从无到有,莫不负阴抱阳得其生,以物各含一冲虚以为和。

道体冲虚,为天地万物之本。泽流无穷的汉江,就体现出“冲虚为本”的规律。

盘古开天辟地,把自身的“一”化为日月星辰、高山大海、山川河流。江河湖泊,莫不是盘古之“道体冲虚”的血脉生成。汉江,也不例外。

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秦岭之水体的孕育、产生、形成,与秦岭山脉的演化紧密相关。秦岭是一座古老的褶皱断裂山脉,早在前寒武纪的形成阶段,通过地壳的运动,形成了两套基地岩石,即最古老的杂岩基底和火山-沉积岩为主的过渡性基底。到了古生代-中生代三叠纪中期,秦岭开始了陆壳扩张发育,形成多个小型洋盆,海水自西南和东南侵入小型洋盆。之后,伴随裂谷扩张和深部地幔动力的影响,秦岭沿商丹带拉开,形成秦岭古海洋和北侧的华北板块。

中生代后期的燕山运动,使秦岭既有南北分异、又有东西不同,山脉进入整体上升和断陷的地质发育期。随后的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为秦岭山脉的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三纪时,中国东部裂陷解体和青藏高原形成而产生的地壳作用,形成了汉中-安康和东部向斜裂的洛南、商丹、山阳、漫川关等断陷盆地地带。第四纪时,秦岭北部的山地与渭河地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东西向裂断;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以河湖的沙质黏土沉淀为主。这样,秦岭的水系在山体构造中形成。

秦岭水系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在秦岭北仰南俯山体地形作用下,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在北麓诞生,形成63条河流汇入渭河、洛河后流入黄河;长江四大支流的两大支流汉江、嘉陵江,在南坡发源并孕育出132条河流流入汉江、嘉陵江后注入长江。

就这样,发源于秦岭南端的汉江,在“法自然”“道生一”之中,顺天地万物之自然,居“善地”嶓冢山,成为无私无争的秦岭四大水系之一。

“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流注入沔(汉水古之别称)。”这是《山海经》所记载250余条河流中,对汉江发源的描述。

嶓冢山系从汉王山起首,向西南延伸,直至川陕交界处。山之东水皆东流入汉水,山之西水皆西流入嘉陵江。嶓冢山又名汉王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汉水,也是“汉中王”刘邦建立汉朝的发祥地,因此源头嶓冢山亦称“汉王山”。

 “夏禹崩来一万秋,水从嶓冢至今流。”“山势孤高耸翠峦,遥天凝望碧云端。飞流燕尾迢迢落,仄径羊肠曲曲盘。风送闲花黏客袖,烟横石岸隐渔竿。飘飘我欲凌云去,一笑长空星斗寒。”这是唐诗人胡曾、明诗人王一鸣分别描绘嶓冢山的诗。嶓冢山群峰起伏,怪石嶙峋,汉水之源从此潺潺流出,向东流经15县而入长江。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