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缘何落户深圳?
科技日报 2023-11-21 07:06

夕阳的余晖倾洒在深圳湾畔的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远处,红树林摇曳生姿,水鸟蹁跹;近处,游客穿梭林间,耳听虫鸣鸟叫,享受喧嚣都市中难得的宁静时光。

此处常客秦昕昕告诉记者:“在这里,城市建设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野生动植物在城市中有很好的生存机会,我们都在平等共享这座城市。”

不久前,经《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红树林修复吸引珍稀物种

在城市化进程中,深圳从未忘记对红树林的保护。例如为保护生态环境,原本规划穿过红树林的滨海大道北移260米;深圳修建了全国第一条保护鸟类的隔音墙;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500米范围内的建筑高度需要低于50米等。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全市(不包含深汕合作区)湿地总面积近3.5万公顷,红树林面积296.18公顷。湿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部分分布在宝安区沙井、福永、西乡等地。

红树林是对含有红褐色单宁成分红树科植物的统称,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其中大部分国家位于南北回归线以内。这类植物根系发达、能适应海水环境,是诸多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的场所,在净化水质、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胡柳柳介绍,目前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拥有高等植物249种、记录到鸟类超过260种、红树植物共有19种,具备无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记者梳理发现,2007年,红树被深圳市确立为“市树”,成为“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征,近10年来,深圳累计修复红树林面积43.33公顷。“十四五”期间,深圳目标营造及修复的红树林面积超过51公顷,确保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0%。

伴随红树林的修复,欧亚水獭、豹猫、小灵猫、黑天鹅、黑鹳、罗纹鸭、黑翅长脚鹬等珍稀物种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更有扛着各类相机的大批观鸟爱好者聚集红树林畔,与候鸟“互动”。

红树林保护体现大国担当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链接了中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深圳湾正是这条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红树林基金会(MCF)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孙莉莉介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为迁徙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与栖息地,为深圳与世界搭建了一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桥梁。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在湿地保护法中专门设置了红树林条款,组织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经过努力,我国红树林面积比本世纪初增加了7200多公顷。

孙莉莉介绍,我国红树林研究处于全球前列。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不仅对中国的红树林保护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能将中国的保护成果和经验与世界共享。

以红树林“链接”世界,深圳的底气不仅来自于系统性保护成绩和良好的生态家底,更来自于科研人才支撑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根据记者梳理,在过去一年里,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两所高校均设立“红树林湿地研究所”等科研机构;2022年度“红树林生态系统全链条精准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入选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拟奖名单。

不仅如此,深圳还开创“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管理模式,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等,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来自红树林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将环境保育知识和保护区、公园场域相结合,拓展滨海湿地保护的支持者,目前该基金会已在深圳举办超过1000场次的活动,直接服务中小学生等公众超过20万人次。

伴随国际红树林中心的落地,包括促进红树林知识创新与共享、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发展红树林自然教育体系和公共服务、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能力建设、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优先项目、探索建立蓝碳核算体系在内的六项具体目标正渐次展开。

《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表示,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也体现了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的大国担当。

一边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满眼葱茏的红树林与怡然自得的水鸟。人口密度高达8800人每平方公里的广东深圳,正上演着一场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双向奔赴。

文/罗云鹏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已增长至约3万公顷 “海上森林”红树林竟然有这些好处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9
广西入海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超九成 红树林面积有所增加
中国新闻网 2024-06-03
深圳红树林面积近十年增68.57% 今年全市将开展100个园区绿色低碳化改造试点
南方都市报 2024-05-31
视窗|鹭鸟翩跹红树林
新华社 2024-05-18
广东今年计划营造红树林2600公顷 推动建立红树林造林奖励“指标池”
南方日报 2024-04-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