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有哪些危害?途径有哪些?又该如何甄别
央视新闻 2023-11-20 23:02

近日,北京海关所属邮局海关查获一箱濒危植物仙人掌,共计534株,属外来物种,是近年来北京口岸单批截获濒危植物件数最多的一次。

海关在对来自重点国家的进境邮件进行重点查验时,发现一个邮件异常,邮件内容物CT机图像呈现有机物特征且形状可疑。现场关员结合对邮件其它信息的综合研判,初步判断为植物;经开箱彻查,在邮件内发现卫生纸缠绕包裹的534株疑似仙人掌。海关立即依法对该邮件作暂不予放行处理并送技术部门鉴定。

经专业机构鉴定,该批植物为仙人掌科星球属,在我国境内无天然分布,属于外来物种。它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内的濒危植物;同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9年ver3.1)中,濒危等级为易危。

北京邮局海关邮递物品监管科副科长李金鹏:在此我们也提醒广大市民,根据《生物安全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外来物种,禁止携带、寄递活体动植物入境。违反相关规定的,海关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国首次启用外来物种监测平台

外来物种这一名词,我们并不陌生,从字面上可以简单理解为,在我国境内无天然分布,在历史上和现在都非本乡本土的物种。它们通常经由自然或人为途径传入我国,如果没有天敌制约,并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损害,那么它就演变为了外来入侵物种。为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预警,我国林业部门搭建了一个专门针对入侵物种的数据库监控系统。这也是我国首次启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入侵物种进行精细监测、精准分析与实时预警。

为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我国规定,每十年组织开展一次外来入侵物种的全国普查,自2022年起,我国林草系统展开了最近一次的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并同步启动了信息采集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设。

中国林科院副研究员刘芳:首先是制定技术规程,然后我们也是紧跟着技术规程,开发了数据采集的App数据库以及展示系统。

如今,首批监测到的600多种入侵物种已“收录入库”。进入系统后台后可以看到,入侵物种的记录次数、入侵范围等都可以直观预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研判其扩散趋势,评估危害风险等,及时发布预警预报。

登记入库的入侵物种的信息,是由布散在全国的调查员现场采集完成,每一条记录都“有图有真相”。

中国林科院副研究员刘芳:从这个物种名单记录数从多到少的一个排列,记录数最多的可能是百日菊。

专家介绍,该平台的建成与开放,将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实时监测与信息共享,助力我国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与治理。

中国林科院副研究员刘芳:在全国林草系统来说, 我们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入侵物种普查系统,也是第一个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全国性的系统化的数据采集,这样的一个平台和工具 ,目前整个平台注册的用户已经超过75000个,进入数据库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数据超过1000万条,其中入侵物种的样地数据超过34万个。

清新别致“黄莺”实为入侵物种

外来物种是通过自然和人为两种渠道进入我国境内。那么,外来物种进入后,又是如何形成入侵的呢?

每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是一种名为“黄莺”的菊科植物的花期,我国从南到北的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这种清新别致的鹅黄色花朵,集中连片绽放。然而,看起来十分养眼的黄莺花,却是一种让人十分扎心的存在。

黄莺花学名叫做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庭院中的观赏植物和插花中常用的配花,于上世纪30年代引入我国,落地生根之后,很快便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向其他适宜生长的地方快速蔓延扩散,呈现了其掠夺其他植物生存领地,蚕食旱地植物及农作物的入侵特性,素有“黄花过处寸草不生”的说法,如今,这种黄花已被列为危害最大的入侵物种之一。

国家林草局首席科普专家张志翔:它的特性就在于,我们要把它清除掉很难,有些人认为我把它剪掉砍掉就行了,不对,因为它有一个根,如果不把根清除掉,它永远清除不了。

专家指出,包括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内的众多入侵物种,最初是作为观赏植物,由人工引种进入我国境内。被称为“植物王国”的云南省,是众多野生植物和园林植物的分布区、聚集区,也是入侵物种的“登陆口岸”、栽培地及重灾区之一。

国家林草局首席科普专家张志翔:比如像旋花科的五爪金龙,开蓝色的小喇叭花,它的绿荫效果特别好,可以利用,但不让它逃逸出去,现在在广东、广西、海南这些地方,五爪金龙已经蔓延到周围的树冠上都看得着,它对树的影响,对乡土树种的影响和乡土的生物多样的影响,已经非常非常严重。

紫茎泽兰、飞机草、波斯菊、互花米草、薇甘菊等,这些在我国入侵物种名单中危害程度排名前几位的物种,大多有个美丽的雅名,也不乏娇艳多姿的外表,与之并存的,是它们与周围植物争阳光、争空间、争养分、争水分,破坏生态,蚕食肥力,直至周围植物死亡的入侵特质。专家介绍,入侵植物以旋花科、菊花科最为常见,它们普遍有着繁殖快、适应性强、种子小,传播力强以及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共性。

国家林草局首席科普专家张志翔:很多都是我们引进过来的,所以在引进植物的时候,确实我们要把好这个关,一定要注意,在对它物种进行广泛的评估,尤其像一些关键的植物类群,像菊科植物、旋花科植物,这些植物它有很强的观赏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想引就引,一定要把它列入黑名单当中,不能让它引来。

部分引进水生植物“易请难送”

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两种水生的入侵植物。它们是作为功能性需求引种而来,在引种的初期确实为维护生态安全做出了贡献,那么,它们又是如何转化为入侵物种的。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学者不远万里奔赴美国东海岸,将互花米草引入国内。依靠发达的根系、对淡水和海水的广泛适应性,以及各种复杂气候环境的耐受力,互花米草成为著名的护堤、固滩能手。而在最近几年,中国学者通过分析遥感数据发现,中国沿海盐沼的48.3%已经被互花米草占领,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从引种初期受到赞誉的“绿色卫士”,反转为破坏生态的“绿色沙漠”,中间经历了什么过程呢?我们到沿海地区来看一看。

国家林草局首席科普专家张志翔:互花米草把浅海滩全部占据了,在福建这一带,这个物种还对红树林造成了影响,因为它进入了红树林以后,基本上就把红树林给捂死了。

凤眼莲在我国又被叫做“水葫芦”,它曾是风靡全球的观赏植物,此外,还能作为动物饲料使用,且有着在水体中吸附污染物、净化水域的能力,正因如此,它从原产地巴西横跨太平洋,被引种至进入亚洲各国。此后,凤眼莲依靠其强大的无性繁殖能力,在缺乏特有天敌制约的水域中,短时间内便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南19个省市肆意疯长,成为我国最具危害性的入侵物种之一。

国家林草局首席科普专家张志翔:水葫芦当时是为了引进作为饲料,但是想不到这个物种进来以后,它长得特别快,适应性特别强,形成一个疯长,它又是一个水生植物,它长到一定程度就会把河道淤满了。这时候我们才真的意识到这入侵植物对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对鱼类实际上有很大的影响。

自然扩散物种与外来入侵物种的区

与植物相比,鸟类们具有卓越的迁徙能力。它们中的很多都远涉重洋而来,在我国安家落户,那么,它们算不算外来物种或者外来入侵物种?结合前不久,北京林业大学与青海林业部门在当地新发现的鸟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自然扩散与外来入侵物种的区别。

在青海省进行鸟类调查期间,在位于玉树州下拉秀镇海拔3854米的子曲河畔发现了钳嘴鹳的身影,这也是我国首次在青海省记录到钳嘴鹳的分布。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郭玉民:钳嘴鹳这个物种在我们国家原来是没有自然分布的。在2006年的10月份,在我们国家的云南第一次被记录到,此后钳嘴鹳就慢慢地多了起来。

与钳嘴鹳来历十分相似的,还有数量更为可观的沙丘鹤。作为已被我国收录为自然分布物种的鸟类,沙丘鹤只是比钳嘴鹳的到来更加早一些。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郭玉民:沙丘鹤,本来分布在美洲,但是沙丘鹤它自然扩散扩散到欧亚大陆的北端了。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们国家的鄱阳湖就记录到了一只沙丘鹤的分布。在那之后,沙丘鹤的分布逐渐地被记录,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沙丘鹤诞入中国、欧亚大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扩散的过程。

与自然扩散相对的,便是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其中的典型案例便是我们熟悉的黑天鹅。黑天鹅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华北、华中等地广泛分布,以婀娜娴雅的身姿被誉为“海外仙子”,备受人们喜爱。而黑天鹅作为一种非自然扩散而来,且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影响结果未知的外来物种,在没有天敌制约的前提下是否构成入侵,或者应该与我国受到保护的野生动物同等对待,一直都是专家学者们争议的话题。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郭玉民:黑天鹅原产地在澳洲,主要是在澳大利亚的野生分布,它没有迁徙能力,它不会迁徙。从澳洲到欧洲到亚洲,对它来说没有人的帮助,或者不是人为引入,很难做到。我们国家在二三十年前,有些饲养厂就饲养了黑天鹅,动物园也饲养了黑天鹅。人们把黑天鹅作为很值得观赏的物种,大家善待这些鸟是对的。但是黑天鹅它到底能不能给当地的物种带来一些麻烦,这个事情还需要慎重对待。

自然扩散的物种与外来物种从来源上有明显界限。外来物种是否构成入侵,需要花时间进一步探索并建立系统完善的监测机制。

文/记者 李刚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绑藏手机、钻石,携带濒危乌龟……海关接连查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20
黑熊熊掌、螳螂卵鞘、蝴蝶标本……海关接连查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19
雨后遇到这种大蜗牛 千万别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8
万亩荒滩变草场 这里藏了哪些妙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8
沙漠能种出哪些“神奇植物”?来荒漠植物园看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