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200岁观澜古墟翻新后 成网红景点却少了文化味?
南方都市报 2023-11-07 11:06

古建筑群落,是历史见证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追捧。相关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改造和修缮,防止历史文物消逝在时间的河流里。这些努力,让这些古老的建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让历史也能更好地传承。

但古城改造也受到了一些质疑,配方越来越千篇一律,“老宅翻新+网红小店+奶茶”,因无序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削弱了历史文化价值,沦为商业工具。

古建筑群落修缮,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南方都市报推出《“古建筑群落”深调研》:以深圳古建筑群落为调研对象,思考在现代城市里,如何平衡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的关系,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坚守民族之魂、赓续历史文脉,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墟,是对南方民间市集的通称,相当于北方所称的“集”或“会”。俗话说:“北有赶集,南有趁墟”,每逢墟市,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作为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展示乡风乡俗的万花筒,“古墟”是过去与现代对话的重要载体。作为深圳现存最完整的客家风格历史街道,也是仅存的“四大古墟之一”,经过了3年多的重新修缮,2023年2月,200岁的观澜古墟重新开放,现今呈现出怎样的风貌?

华丽的灯光秀展演,游客们摩肩接踵;古墟集市人头攒动,串珠、拼图、涂石膏模型等各类DIY活动五花八门;咖啡馆、茶楼华灯流转,年轻的人们听着驻场歌手的音乐与朋友小聚小酌;烧烤吧、剧本杀成为下班后的好去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是观澜古墟夜间的“盛景”。然而,华服金面的夜晚褪去,古墟的“素颜”逐渐清晰。

“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 加入网红打卡点少了文化味

观澜古墟作为百年古村落,是灿烂的地方精神符号和宝贵的文化印记。据了解,为保护开发观澜古墟这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早在2009年,观澜街道将百年“公益酒家”原地平移43米;2012年,为传承历史,松元厦观壹城在开发过程中将4栋百年碉楼平移建成了碉楼文化广场……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科学规划与保护性开发守护住了珍贵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在都市深处留存下百年墟市的人文底蕴,让人们能在与观澜古墟的对话中跨越时间,一睹百年古村落的风华。

那么,留存下来的古墟又是否真正展现出了独特而鲜活的文化价值呢?

被“深圳版小香港”吸引来 发现“古墟很虚”

“古墟很虚,就像是一个城市公园里掺杂零星的古迹。”被网络上号称的“深圳版小香港”吸引而来的符女士表示,自己满怀期待而来,却落得失望而归。她认为“古墟中的文化元素太少了,碉楼、古旧商铺、古寺、澜阁的文化开发太表面。”

“观澜古墟无异于梅州老家的老房子,有些建筑为了迎合年轻人打造成了网红打卡点,货真价实的古墟倒成了假的仿古建筑,”游客小叶直言,“不过,每个人审美和需求不一样,见仁见智”。

“我感觉修得好新啊,担心古墟变新墟”

李先生是一个“古镇古村”爱好者。2016年,刚到深圳工作不久的他,无意间了解到了观澜古墟,随即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彼时的观澜古墟,大部分建筑已经人去楼空,不少区域还拉上了警戒线。但其中一条街上,还零星有店铺开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老式理发店,没记错的话经营者是一个大约七八十岁的老人。那种状态,真的感觉穿越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小镇。”李先生说。

与观澜古墟的初次见面,李先生待了整整一天。他对着网上的资料和建筑上的铭牌,一遍一遍看;他进入每一间能够进入的老房子,拍下每一个角落。

李先生第二次去观澜古墟,是一年以后。这次他带上了好朋友,用上了专业摄影设备,想留下古墟更多的美好。跟前一次比,这一次见到的古墟,比前一年更加破败。李先生不免有些担心古墟的命运。他一边害怕古墟消失;一边又担心如果修缮,古墟会失去它的原本模样。此后连续三个月,李先生每个月都要抽时间去那里走走。

此后,因为工作的变动,李先生便很少去观澜古墟。这个长假,他带着家人再次故地重游,却败兴而归:“在古墟修缮时,我感觉修得好新啊,担心古墟变新墟,没想到被不幸言中了。”

希望增加与古墟文化有关的展览

事实上,观澜古墟有着值得挖掘的厚重历史文化。这里因水而生,西临观澜河,曾经商贾云集,每逢农历一、四、七都有热闹的集会,是当时承接港澳商品经贸、连接惠阳及粤北地区的集散地。在当时,这里素有“小香港”之称,起源于清朝早期、兴盛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全面反映深圳近代墟市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客家民俗风情的实物见证,被称为“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

观澜古墟内保留最多且最明显的标志性建筑就是碉楼,是当年居住在这里的客家人为了抵御盗匪而修建的。年代最早的建于清代嘉庆到道光年间,距今约250年历史。而游览整个古墟,能展现历史文化的只有碉楼的大体建筑风貌。

“只是在墙壁上有展览牌对文物进行了简要说明,碉楼进不去,骑楼空荡荡,很难感受到这栋古建筑的过去,希望古墟内部的展览更丰富。”游客王女士不无可惜道。

为了吸引游客,增强游客体验感。观澜古墟运营方设计了多个网红打卡点,既有卖布街挂满整面墙的“脸谱雨伞”,也有“我在观澜墟西门大街等你”打卡点……每逢节假日,观澜古墟也会举办表演、集市等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好出片”“电影感”是网友最常提及的关键词。记者走访现场时,在以街道门牌拼贴而成的“我也很喜欢龙华”的爱心墙前,就有几位游客摆出比心的手势与爱心墙合影打卡。

然而,刘先生却对网红打卡点持有否定态度。“诸如`我在xx等你这样的网红打卡点太泛滥了,这些打卡点和当地文化关系不大,只是为了吸引人打卡拍照而设计的,反而很破坏古城整体的文化氛围。”刘先生希望观澜古墟在未来多增加一些与古墟文化有关的文化展览,“这样的古墟才有历史文化的味道!”

部分餐饮店缺少古墟特色 业态与古墟历史结合度不高

那些曾经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城、古镇、古村,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其本身都是各具特色,也拥有非常丰富深厚的人文底蕴。可是,那些充满历史文化魅力的地方,为何只剩下空洞和千篇一律的热闹与浮躁呢?

“古城赋能夜经济繁荣是好事,但不能本末倒置”

“‘空心化’就是中国古镇千城一面的最大成因。”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耿旭一针见血地指出背后原因。该专家表示,空心化有两大特征:一个是造假,另一个是过度商业化。

记者走访古墟时,一家奶茶店的店员告诉记者,“古墟在晚上很热闹,来逛古墟的人会很多。”常在晚上来逛古墟的游客王先生也告诉记者,到了晚上,特别是周末节假日,古墟内的城市露营地、酒馆、清吧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古城赋能夜经济繁荣是好事,但不能本末倒置。保护古城、开发古城,最重要的还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历史文化记忆。”王先生话锋一转,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漫游古墟,大多数楼房大门紧闭,每条街只有零星几家店铺是开放的。观澜古墟运营方曾表示,目前古墟招商入驻率60%,年内将完成全部招商。“观澜古墟的开发让原本破败冷清的古迹变成了热闹的景点,附近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了,周边经济也带动起来了,也给附近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黄女士是住在观澜古墟附近的居民,她表示观澜古墟的建设丰富了周边居民们的休闲娱乐活动。但黄女士对古墟的建设也颇有微词:“这里的特色商铺太少还有点low,你能想象晚风吹来的不是浪漫而是臭豆腐和烤鱿鱼味儿吗?这好像是披着古墟外衣的步行街。”

有游客称观澜古墟改造后“和规划图景有挺大差异”

南都记者通过梳理发现,2017年1月,秉持着“文物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观澜街道在全市率先引入政府主导修缮、企业开发运营的“DOT”模式。根据相关规划,观澜古墟将根据自身活化理念,将200多年前的商埠文化和现代业态融合,打造包括复古理发店、裁缝铺、客家手工艺制品等文化业态,以及轻餐饮、酒吧、书吧、特色零售等休闲业态;重现观澜古寺、宗祠、碉楼、公益酒家、百年榕树以及卖布街、南门街等古墟历史景观,传承客家文化。

然而遗憾的是,在修缮开放后,现实情况与理想的规划图景仍有一定距离。“和规划效果图有挺大差异的,”多位游客表示改造后的观澜古墟有些不尽如人意。

据观察,观澜古墟内中饮品类店铺独领风骚,主要售卖咖啡、奶茶等,餐饮店则主要经营客家菜,文创类店铺以汉服体验店、陶艺、剧本杀等为主。从各店铺的经营内容来看,除个别店铺在外部建筑、室内设计风格上独具匠心外,部分餐饮店缺少古墟特色,业态与古墟历史结合度不高,“‘卖布街’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很可惜”。游客刘先生叹息道。

专家说法

“对于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 应延续其历史风貌”

“古墟本身应该是文化游最佳的代表,但很多保护开发号称文化旅游,却只停留在表层现象,最终造成千城一面,不得不说是很大的遗憾。”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耿旭如是说。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轶伟表示,一方面,深圳成熟的旅游地产开发与运营给古村落的修缮、更新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这种政府与企业联合运作的模式也被广泛推广。但另一方面,如果进行过度的商业开发会导致原先的墟市和聚落失去了原真性,陷入了“符号化”的境地。涌入的文创、民宿和新型商业业态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却与古村落的传统文脉和历史风貌相背离。

在他看来,深圳古村落的商业开发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双刃剑。首先,在政、企联手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文保部门需要充分介入,对古村更新项目进行引导以延续其历史风貌;其次,项目的实施与运营必须充分考虑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与实际利益;此外,对于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应当尊重当地传统与在地文化,避免把古镇开发的固定模板照搬到不同的场所。

链接

深圳四大古墟

历史上,深圳的老墟有很多,较为集中涌现的,是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那一年,九龙至罗湖铁路通车,次年罗湖至广州铁路全线开通,经由罗湖往来广州与香港两地的人员骤增,物流也日益繁忙,各墟市商号、店铺应运而生。

墟市出售的商品货物应有尽有。据相关资料介绍,当时的墟市商店琳琅满目,所出售的商品涵盖全部生活所需:日用百货店、饮食店、布匹店、银两店、押当铺、咸杂店、铁器铺及农具店等不一而足;农副产品的牛猪鸡鸭行、米谷行等成行成市;荔枝等水果成熟时节亦有专门街市,是名副其实的“一站式购物天堂”。

在时代更替和城市发展进程中,大部分老墟都已经消亡或没落,至今仍名声较大的是深圳四大古墟,即深圳墟、新桥清平墟、沙头角老街和观澜老街。

文/潘莹瑜 颜鹏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观在东城 媒体记者、网络大V深度体验东城公共文化新空间和老字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7
预约开放!北京中轴线上宏恩观化身“观中”博物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1-16
览壮美中轴 品古都风韵 北京文化论坛嘉宾走进北京东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2023北京文化论坛|论坛嘉宾走进北京东城:览阅壮美中轴,品味古都风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4
寻访|河埠头、古桥和缆船石蕴藏着历史密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