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让铁窗泪化作向上向善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 2023-11-02 14:38

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的上海市南汇监狱,是全国第一家专门收押老病残服刑人员,并与大型监狱医院合并建设的监狱,这里的老病残服刑人员约占60%。这两天,这座监狱里的服刑人员有的忙着排练吹奏曲目,有的忙着练习打鼓,还有的忙着刺绣。他们将要举办一次正式的艺术展演活动,展示各自的才华——服刑期间,每一个监区都有一个艺术品牌项目,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们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进行相关技艺的学习和创作。

有人拿一堆废报纸、塑料袋设计新潮的服饰,有人一把年纪了拿着五线谱学吹葫芦丝,还有的人喜欢刺绣,准备出狱后做针线活儿挣钱。

这次展演的名称是“南汇监狱艺术节”,观众是上海市监狱管理局的民警、负责区域安保工作的武警官兵、社会上热心参与监狱改造工作的嘉宾、日常为服刑人员看病的上海市监狱总医院的医生们。

特殊的艺术节,特殊的讲师

布展人,是南汇监狱的民警。他们已经为此忙活了快一个月,一点一点收集服刑人员的优质作品,在偌大的会议大厅里进行各种布置、摆放。每一个监区都不能漏。那幅六卷轴、超长的描绘中共建党百年历史故事的水墨画,他们精心用好几张桌子拼在一起让它充分铺开来展示。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改造质量、降低再犯率。这些服刑人员最终都是要回归社会的,如何改造好、回归好,是重要命题。”南汇监狱教育改造科副科长汪承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监狱进行的服刑人员出狱后情况调研来看,艺术矫治配合下的改造工作,能较大幅度降低服刑人员出狱后的再犯风险。

“艺术矫治”是指服刑人员在参与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创作活动的过程中,净化心灵、转变思想、矫正行为的监狱教育矫治方法。

艺术节当天,汪承诺和同事一起忙活,力争要让这些作品得到充分展示。这其中,包括南汇监狱首次百人太极拳表演。100名服刑人员,画上简单的妆容、整理好表演服装,整齐划一地打太极。

民警要提前帮他们布置好舞台、观众席,还要把大音箱摆放好,连接上电源,确保背景音乐响亮且没有杂音。表演时,民警、武警、医护人员七七八八地站在内场,表演结束,他们为表演者鼓掌。驻监武警部队的武警们还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擒敌拳》。

25岁的民警王震宇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他现在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民警讲师团讲师。他讲课的特色内容是养生保健和传统文化教育。

他平时会给服刑人员上《太极拳教学》课,“教他们打太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课程引导他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遵守规则”。王震宇说,教学中一招一式动作的标准习练,能提醒服刑人员,动作没做到位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细微的失误最终导致巨大的差错”。

此外,他还有一门《从伟人诗词感悟人格美》的课程,尝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帮助服刑人员读史明理、积极改造。

据悉,在南汇监狱,像王震宇这样的兼职讲师共有30多人。

这辈子总算当了一回“老师”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曾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布一条有关上海监狱开展瓷刻艺术矫治工作的小视频,该视频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和讨论。有人为监狱创新做法点赞,也有人认为“矫治服刑人员何必如此”。

在南汇监狱,一些服刑人员的改造故事,或许能回应有关“何必如此”的质疑。

南汇监狱关押对象以老病残服刑人员为主,其中年龄最大的服刑人员将近90岁。这类人群的心理较之普通服刑人员有所不同,潜藏极端情绪的可能性更大。

2009年,39岁的无业人员卫明(化名)因罪入狱。当时,卫明一方面对自己量刑结果不满意,另一方面本身脾气暴躁、言论消极,认为自己出狱无望,抵触情绪严重。他多次在监狱里不服管教、顶撞民警,还常常与其他服刑人员产生矛盾。

到了2023年,53岁的卫明站上了南汇监狱艺术节葫芦丝表演节目舞台的C位,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曲目《希望》正式“上线”了。“葫芦丝表演队的队员们都叫我‘老师’,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被人这样称呼。惭愧又激动。”卫明现在是南汇监狱葫芦丝表演团队的带队人,每周他都要带着11名队员一起练习吹奏,曲目自己找、排练自己安排。

“2012年时,监狱引入‘非遗进大墙’,每个监区都有一个项目,我就参加了。”卫明告诉记者,自己从未学过任何乐器,过去数十年来从未接触过什么艺术类的项目。但这次的葫芦丝体验,却很不一样。

跟着老师学了几年,他发现自己的心性、脾气变了,“一开始纯粹打发时间,学着学着发现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后来受疫情影响,葫芦丝老师不能进大墙来上课了,卫明学的时间最长,自然而然成了监区里的带练人。

据悉,卫明现在不仅是葫芦丝小组的组长,还是监区内多个兴趣小组的带头人。如今的他,可以与人沟通、交流,耐心地教人吹奏葫芦丝,变得不一样了。

总有一天要走出高墙

“我还有7年,希望出去后能成为社区老年表演队的一员。”

“6年后我66岁,我想继续做刺绣,做好看的包包、饰品卖钱。”

“两年后出狱,我会好好做人,争取对社会有用。”

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服刑人员对出狱后生活的憧憬。南汇监狱艺术节上,二监区的《走上新生路》小话剧,收获了最多的掌声。它讲述的故事,令服刑人员向往。

故事改编自南汇监狱服刑人员张升的“重生”案例。32岁的张升(化名)因诈骗罪入狱服刑,只有高中学历的他,既没文化,也没什么技能。一度在监狱里自暴自弃,消极改造。

民警多次与其沟通,鼓励他在监狱里学一些技能。不仅让他参与艺术矫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还帮他报名大专班、护理班。刑满释放前,张升收获了大专、职业技能等多本证书。出狱后,带着象征新生的“红本本”回归社会,找到工作。

汪承诺告诉记者,张升不是个例,每年都有这样的服刑人员拿着各种证书回归社会。改造过程当中,让服刑人员从最初的“自我否定”转变为“自我肯定”是关键。

艺术节上的每一个节目,都有这样的故事。

老年模特队表演的《旗袍秀》上,头发花白的老年服刑人员一板一眼走起了模特步。她们平均年龄65岁左右,其中有3人70岁以上。在她们当中,有反抗长期家暴伤人的,有因诈骗金额巨大锒铛入狱的。

刚成立模特队时,她们一个个向民警投去了怀疑的目光,“哪有这么老的模特?我们这种粗人不可能穿旗袍的,不行的”。但在民警一次次地鼓励下,老人们凑在一起,开始了“自我肯定”之路。

男子合唱团上台表演时,一名双目失明的服刑人员由民警搀扶着,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上舞台,站在了C位。他因诈骗罪入狱,却在壮年时因病导致双目失明,绝望、暴怒等情绪一直包裹着他。合唱团,为他重拾自信打开了一扇窗。

女子合唱团的20余名成员无一例外,长期就医、长期服药,每次合唱训练,总有人因为站得时间久了,有些颤颤巍巍。但几年下来,老太太们的精气神起来了,气虚、气喘减轻了,声音也变得洪亮了。

女子合唱团里年龄最大的服刑人员惠心(化名)已经74岁了,她满怀信心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回归,“我女儿说了,回去以后帮我报名社区老年合唱团,我还能继续唱歌,还要帮孩子们带孙子,我到时忙着呢!”

文/王烨捷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