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7年,从被迫关停到“瞪羚”企业:一个小钢厂的“脱胎换骨”记
武汉晚报 2023-10-26 18:05

江夏区金口街道魏家山126号,一栋拆除了一半的14米高厂房,与旁边整齐排列着的两排现代化厂房形成鲜明反差。

曾经作为地标立在这里的这座建筑,见证着一个小型钢厂熊熊炉火熄灭后的“阵痛”,也见证了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一个新兴企业的成长和壮大。

钢厂浮沉“钢厂保不住了”

2003年,江夏金口。因当时的武昌县化肥厂改制,两名福建企业家来此创业。

不久,他们创办的武汉和兴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兴钢厂”)投产,这个占地195亩的小型钢厂主要生产建筑用钢材。

“钢材鼎盛时期,我们有300多名工人,年产能达到90万吨。”当年的创办者之一陈克亮回忆,经营状况不错的钢厂成了附近村民就业的好去处,当时钢厂里95%的工人为当地人。

回想做钢材生意最初那几年,陈克亮“总觉得像在做梦一样”,在钢铁市场的黄金和寒冬时代反复“扑腾”中,他的人生伴随钢厂遭遇了一个分水岭。

2016年,国务院明确了未来5年时间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亿至1.5亿吨的目标,全国开启了钢铁行业去产能热潮。陈克亮回忆,他很快就接到区里相关方面的通知,自己的钢厂被纳入了拆除名单。

“得到这个消息,我们肯定很难受。”陈克亮的脸上收住笑,虽然当时钢厂的经营情况也不乐观:那些年因为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钢价暴跌,和兴钢厂的产量也持续下滑,2015年粗钢产量仅13.20万吨,勉强维持运转,但“钢厂保不住了”的现实,还是让陈克亮难以接受。

2016年年初,区里的工作人员开始以一个月近十次的频率往钢厂里跑。“每逢节假日,他们更会过来跟我们讲政策、讲感情,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引导股东转变思想。”陈克亮说。

拆除钢厂意味着上亿元的设备投入和14年的经营心血在一瞬间化为了泡影。但从政府去产能的角度讲,他最终选择了无条件支持,并主动回到福建,做了100余名小股东亲戚朋友的思想工作。

当年9月底,眼见着炼钢炉在自己眼皮底下轰然倒下,陈克亮在不舍中正式告别钢厂时代。

“阿亮有想法,这些年的事情差不多都是他亲力亲为。”原和兴钢厂采购负责人吴国朝操着一口略带闽南方言的普通话说。20年前,他和陈克亮一起从福建来武汉,在钢厂拆除之后,陈克亮跟他说自己不想回老家,还想接着干。吴国朝二话没说,就一起留下来了。

走出困局“爱拼才会赢”

“你知道有首闽南流行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走到人生十字路口的陈克亮决定在武汉“再拼一把”。

2016年,陈克亮46岁,另一个大股东何松生60岁。两个“大龄”创业者一起选择了就地“二次创业”。

和兴钢厂熊熊炉火熄灭的那一年,7公里外,上汽通用武汉分公司正在火热建设中。陈克亮和何松生从中找到了“重生之路”。

“汽车整车厂落户需要大量配套供应商,这为公司转型带来了机遇。”陈克亮说,股东们协商,提前划出了闲置的5000平方米空间建成生产厂房,并成立了武汉中元弘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元弘毅”),准备生产汽车篷垫等内饰件。

从钢铁到塑料,从大件到小件,中元弘毅重新购买设备、培训员工,当初选择留下的三十几名行政员工上任到新的岗位。原和兴钢厂会计廖海涛转岗当上了中元弘毅厂长助理,拿笔的手握起了机械操作杆。

在何松生的眼里,这次跨行就像“重新回到了小学,所有的一切都要学习”。公司起步阶段,他们交了“大量学费”。

几个月后,中元弘毅的产品问世了,但在联系整车厂时,对方大多以“没时间、没听过、不相信”为理由而挂断电话。

为了破除信任问题,中元弘毅请来技术人员、专家帮公司站台,派了工作人员一个月两三趟地前往上海为客户演示、介绍产品。

“我们首先从汽车厂的三级供应商手上接单,就算利润很少也能接受。走向重生,首先要活下来。”成为办公室主任的吴国朝终日奔走在找市场的路上,脚步不停,电话不停。

在江夏区政府的支持下,中元弘毅慢慢从上汽通用武汉分公司一级供应商手中接到了订单,生产门侧板等汽车内饰件。随后,公司又被东风公司看中,成为其供货商,专门生产车把手等注塑件。

6年,和兴钢厂的那群“老伙计”一直在转型之路上奔跑。

今年,通过科技创新或者商业模式创新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元弘毅,入选湖北省“瞪羚”企业名单。连续三年年产值逐步攀升,在去年成功突破亿元,脱胎于和兴钢厂,中元弘毅终于跨过了生死之关。

寻求新路“实体经济不会倒”

初见陈克亮时,他穿着一身休闲装和运动鞋,一副老花镜夹在胸前口袋里,手里抓着两部手机,笑眯眯地打着招呼。看起来并不像一个“钢老板”。

因为临时有上海客户要看园区,第一次采访只好中止。陈克亮在忙什么?“天南海北到处跑,认识些新朋友。”这个从事钢材生产销售20多年的“钢老板”,放下身段后,自己当上了招商员。

当年,股东们筹资3亿元,在闲置的60多亩土地上建起了金江南工业园,厂房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除中元弘毅外,另外2.5万平方米对外招商引资,准备吸引汽车零部件上下游企业集聚。陈克亮选择了“用两条腿走路”,并要将步子迈得更大。

武汉华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随上汽通用从上海来到武汉,在周边寻觅合适厂房时,正好发现了金江南工业园,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最终选择了入驻。这也是陈克亮成功对接的第一个客户。

2017年,金江南工业园一期项目的5栋厂房全部租满。随后,武汉多沃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金亭汽车线束(武汉)有限公司等10多家为上汽通用配套的企业在此落户,满负荷生产。陈克亮终于能松一口气,看来自己“第二春”的选择没有错。

当钢铁冶炼成为往事,招商变成当务之急,陈克亮也没有“病急乱投医”。

一次走访园区,他发现一家入驻企业生产的塑料零件有异味,谎报了生产用料情况,于是陈克亮主动提出了劝退。“宁可园区租赁慢一点,也一定要保证产品绿色、合规。”转型后的“钢老板”,现在将生产环保、企业高质量发展摆在了第一位。如今,凡是有分公司要入驻园区,陈克亮必会带队前去总部考察实情。

武汉瑞之源塑业有限公司刚来武汉人生地不熟,公司上下对市场开拓没抱太大信心。陈克亮设身处地对该企业提出了出资入股的解决办法,帮中小微企业承担风险。在该企业成功发展两年后,金江南工业园“功成身退”,选择自动退出股份。

目前,金江南工业园已完成三期建设,入驻了20余家企业。每次陈克亮都要亲自盯着园区的绿化种类、道路设计、厂房大小,把这里当自己的“第二栋新房子来装修”。

“2016年,为什么坚定选择继续留在武汉?”记者问。

“如果离开武汉了,我还得重新起步。我相信坚持干下去,实体经济不会倒。”陈克亮笑容满面,“毕竟我在武汉安了家,现在是爱打拼的‘新武汉人’。”

文/栾嘉雯 王展 李晶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