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赴港上市再度“扎堆” VC/PE期待项目退出“立竿见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10-14 19:05

随着全球IPO市场悄然活跃,越来越多企业再度排队赴港上市。

近日,毕马威发布的《中国内地及香港IPO市场2023年第三季度回顾》报告指出,尽管今年前三季度香港IPO市场仅有44家企业IPO上市(募资总额为24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减少65%与15%。但9月以来,港股IPO节奏明显加快。截至2023年10月10日,正在“排队”的港股IPO已超过110家。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背后,一是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好转,资本市场看好中国企业盈利能力回升与打新投资回报,无形间驱动更多企业寻求赴港上市;二是近期快递公司Instacart与芯片设计公司ARM分别赴美IPO,似乎开启了企业IPO窗口期。

Renaissance Capital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今年以来美股IPO的数量与融资规模分别为82个与167亿美元,超过2022年的71个和77亿美元,表明美股IPO市场趋于复苏。

这令众多创投机构倍感鼓舞。毕竟,项目IPO退出数量随之增加,不但有助于提升VC/PE基金的回报率,令他们有底气在新基金募资环节赢得更多出资人(LP)的青睐。

一位内地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透露,若一切顺利,四季度将有2-3家投资企业实现赴港IPO,他们或将能够在年底向LP交出一份不错的业绩答卷。

但他承认,受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大国博弈持续等因素的影响,VC/PE机构不应指望企业股价在IPO后“扶摇直上”,以及企业能在IPO过程获得理想的募资额。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成功赴美上市的多家企业股价也是“昙花一现”。尽管Instacart上市首日大涨40%,但此后其股价回落并一度跌破发行价,ARM股价在上市后两周徘徊在发行价附近,只有电子邮件营销平台Klaviyo当前股价略高于发行价。

“对我们而言,投资企业能抓住这个IPO窗口期完成上市,或许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基金在存续期内顺利完成清算,无需将未上市项目折价卖给S基金,引发LP们更大的不满。”一位即将面临基金到期结算的VC机构投资总监向记者感慨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VC/PE乐见企业尽早赴港上市

上述内地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透露,下半年以来,其投资企业赴港IPO的步伐有所加快,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迹象,多家企业原计划在明年择机上市,但8月起他们先后告知准备抓住四季度IPO窗口期尽早完成上市。

在他看来,这主要受到两大因素影响,一是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好转令全球资本再度关注中国企业投资机会,给企业赴港上市募资带来新机会;二是近期多家企业成功登陆美股,开始扭转IPO市场的低迷情绪。

一位美国创投机构人士告诉记者,9月美股市场的一大热点,是Instacart、 ARM、Klaviyo成功登陆美股,令市场普遍认为IPO窗口期再度开启。

“目前不少华尔街投资机构与创投机构均认为四季度或许是一个不错的IPO窗口期。究其原因,一是美联储或在四季度正式结束加息周期,市场预感未来美联储将逐步放宽货币政策释放资金流动性,提振IPO市场投资情绪,二是美国经济韧性高于预期,提振资本市场对美国企业盈利继续增长的信心,有助于推动更多企业IPO。”

这也驱动太平洋彼岸的港股IPO市场暗潮涌动。下半年以来,越来越多企业纷纷发布港股IPO招股说明书,打算借着美股IPO窗口期开启“东风”,力争早日赴港上市。

多位创投机构人士直言,不少企业之所以急于借助这个IPO窗口期尽早上市,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避免IPO对赌协议失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不少企业已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IPO,导致IPO对赌协议失败,等待企业主将是自掏腰包回购股份。尽管部分创投机构因疫情因素“网开一面”——允许企业延后一段时间上市,但企业深知若不抓住这个窗口期完成赴港上市,一旦未来IPO市场再度遇冷,他们将很难避免IPO对赌协议彻底失败的结局。

记者获悉,当前正积极运作赴港上市的,主要以生物科技企业与互联网科技企业为主。毕竟,今年以来,六家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超越去年同期的四家,表明香港资本市场对生物科技企业IPO颇有好感,相关企业上市的成功几率相应更高。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赴港上市,也能获得众多香港投资机构的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以来,争相赴港上市的新消费领域企业数量也明显增多。

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共有29家互联网技术/文娱传媒公司与20家生物科技(医疗保健)公司申请在香港上市,其中包括9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这两个行业合计占排队赴港上市企业的约50%。

上述即将面临基金到期结算的VC机构投资总监坦言,尽管他们预期企业赴港上市的估值与融资额未必能达到预期值,但他们仍鼓励企业抓住当前的IPO窗口期赴港上市。

“多一个项目退出案例,我们一方面就能向LP顺利返还更多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向LP证明自己在市场低迷期间的投资眼光与项目资本运作能力,有助于新基金的募资。”他分析说。

IPO窗口期何时休?

虽然IPO窗口期看似开启,但它能否支持多少企业成功上市,仍是未知数。

私募市场数据公司PitchBook估计,仅在美股市场,过去一年期间,80家公司IPO计划被积压。一旦这些企业抓住当前IPO窗口期而争相上市,市场资金将被大幅度分流,导致僧多粥少局面出现,更多企业IPO将遭遇失败。

Index Ventures合伙人Mike Volpi指出,他会向投资企业建议,除非真的需要上市,否则企业不妨先搁置IPO计划,明年下半年或许是更好的IPO时机。

风险投资公司Thomvest董事总经理Don Butler认为,一些公司可能被迫尽早上市,因为它们需要新的资本维持企业运营或业务发展,但这并不是良好的IPO故事,对资本市场缺乏足够大的吸引力。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美国资本市场普遍认为,不少公司之所以急于上市,一个重要原因是支付涉及员工认购企业股权的税款。

近年,包括Instacart、Klaviyo与支付公司Stripe等硅谷科技公司纷纷向员工提供股权激励计划,允许他们在公司被收购或上市时无偿获得公司股票。但众多硅谷高科技企业因此背负较高的税款缴付压力。

据Instacart披露的S1文件显示,企业几乎将所有IPO募资款用于支付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相关的“成本”。

“若企业IPO为此急于募资,二级市场投资者很快会对企业IPO用脚投票。”上述美国创投机构人士向记者直言。10月以来,美国资本市场还兴起另一个观点,即公司急于IPO,是为了满足创投基金的项目退出需要——因为他们向LP寻求新基金募资时,得向LP返还部分投资收益,所以创投机构正不遗余力地推动企业抓住当前IPO窗口期尽早上市,只为自身实现项目退出以回笼资金。

“随着这些观点日益受到美国资本市场认同,IPO窗口期将很快关闭。”他直言。

记者多方了解到,这无形间也影响着企业赴港上市窗口期“长短”。若美股IPO窗口期很快关闭,港股资本市场也将迅速对企业IPO“选择观望”。

多位创投机构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对此也做好两手准备,若其投资企业赴港上市进程相对顺利,他们就联系更多二级市场投资机构调研考察这家企业,力争为后者IPO创造更好的募资环境;反之企业赴港IPO窗口期很快关闭,他们则建议企业继续练好内功增强盈利能力,将运作IPO的时机瞄准明年下半年,到时美联储可能或扣动降息扳机,令资本市场对企业IPO更加友好。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立竿见影!原油反弹近3%,OPEC+延期减产效果能持续多久
第一财经 2024-11-05
茶饮IPO集体刹车 背后VC/PE退出之路在何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8-24
股票回购“盛行”背后:LP资金回笼压力待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8-03
又一家本土VC要上市 博将控股再次赴港IPO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7-05
内地企业踊跃赴港上市 港股新股破发率创近五年来新低
上海证券报 2024-06-25
美元基金的项目退出烦恼:督促企业尽快海外上市 急寻预案应对股票套现不畅窘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5-18
全球PE热衷上市公司私有化交易 跨周期投资能否创造可观回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3-09
内地企业扎堆冲刺上市,港股IPO有望迎来窗口期
第一财经 2024-02-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