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反诈案例教育法为何对部分人不管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5 15:49

“对于电信诈骗,现在几乎就只能依靠屏蔽与拒绝接听的方式。诈骗情境设定得越来越逼真,一接听就很容易掉到圈套里。”10月3日,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在微博自述自己接到电信诈骗电话的经历,“骗术层出不穷,真有防不胜防的感觉。差一点成为电诈事件的当事人。”

据报道,劳东燕讲述称,自己在10月1日接到电话,对方声称是电信服务商的工作人员,说她名下另外有个手机号,一直向加拿大公民发送虚假广告,如果她不申诉并获取警方的立案报告的话,就要断掉她当前在本地办理的手机电信服务。

劳教授可能是第一次接到这样的电话,开始还信以为真,配合骗子和“警官”通话,后来才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挂断电话。提起这次差点被骗的经历,劳教授感慨,“其实每个人都可能被骗,包括自认为警惕心高的;到现在为止没被骗,只是还未遇到能让你进圈套的骗局罢了。人比较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断力,以为被骗的人就是傻白甜,这也是一种认知偏差。”

对于劳教授差点被骗的亲身经历,有网友认为是现身说法,提醒每个人都要提高警惕防范诈骗,也有网友觉得这是"编故事",她讲述自己被骗的经历是“故意”的。不得不说,那些认为劳教授是“故意”的网友,并没有从劳教授的讲述中吸取教训。这也是为什么一边是各种反诈宣传、教育,一边却不断有人上当受骗的原因。这些被骗者在被骗之前,都认为自己不会被骗。这警示反诈教育、宣传不能分群体,要消除高学历者不会被骗的认识偏差,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信息茧房”,了解各种骗术,提高公众对骗术的识别能力。

事实上,大学教授、高学历博士被骗的事件并非个别。除近期引起舆论关注的中科院博士被骗事件外,2016年曾发生一名53岁的清华大学教授遭遇电信诈骗事件,据媒体报道,这位清华大学教授刚刚卖了一套房子,回到家立即就接到了诈骗电话,称他漏缴各种税款等等,各种恐吓威逼,然后一步步中计,结果1760万全部被骗走。

反诈教育通常就采用案例教育法,用活生生的真实案件,教育公众要警惕诈骗,识别各种骗术,然而,案例教育法对部分人还是不管用,有的根本就拒绝接受这样的信息,认为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被骗者都太笨,还有的甚至认为这是在夸大骗子的神通,故意编故事博眼球、赚流量。

这也是骗子看准的“人性弱点”“认识偏差”,往往那些自视甚高、觉得自己肯定不会被骗的人,却很容易被骗。如劳教授讲的骗子套路,其实是比较老套的,没有什么“新意”,就是以警方名义吓唬被骗人,让被骗人配合警方,提供身份信息、人脸信息,劳教授却差点被骗,有可能是她第一次接到这样的电话。此前有这样经验的人,会一接到这样的电话就挂断,而第一次接到这样的电话者,有的会在将信将疑进入骗子的圈套。

所以,在打击各类诈骗的同时,需要进一步重视、加强反诈教育,而反诈教育要起作用,需要更多人的现身说法,消除骗子只骗“傻白甜”的认识偏差,以更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待身边人遭遇诈骗,不要嘲笑他们被收智商税,也不要太盲目自信,要提高对外部环境的识别能力与对自我的认知能力。

文/蒋理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警探号丨除夕夜反诈民警还在忙着和骗子PK 提醒:网上相亲、商家退货都可能遇到骗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0
上海最小电信诈骗受害者仅八岁 孩子暑假也要防诈骗
解放日报 2023-07-10
警探号丨 卸载了反诈APP后 女子差点被骗走2500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10
北京首部反诈主题剧本杀上线 取材自美团等平台真实反诈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28
反诈需要更多笨功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