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合同121亿 超三成转化至制造业领域
南方都市报 2023-10-02 13:06

9月19日,2023广州产业母基金大会在广州举行。会上,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共同编写完成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3》(以下称《报告》)发布。

《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2022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为121.0亿元,同比增长9.8%。大湾区城市群中,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和东莞。

平台建设 河套科技创新特色明显

《报告》分为大湾区、广州、深圳、案例4篇,综合采用数据调查、案卷研究、专家咨询等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大湾区26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22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广州市105家,占大湾区高校院所总数的40.1%;深圳市92家,占大湾区高校院所总数的35.4%。《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全方位对接,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近年来,广东在体系建设、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显著提升。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平台建设是重要支撑。

日前,随着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发展规划》),河套正式成为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又一重大合作平台。紧接着,围绕深港合作的密集动作,也让外界对河套期待满满。

9月7日,40个项目集中签约入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9个领域。同一天,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首批16家香港企业机构组团入驻。9月9日,首届“河套创客日”活动现场,香港青年科创团队6个项目签约落地。从横琴、前海到南沙,再到河套,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数量接连“扩容”。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表示,河套科技创新特色明显,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

作为大湾区唯一的科技创新类重大合作平台,河套被寄予厚望。《发展规划》提出目标,到2035年,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载体和顶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

浓缩的就是精华。“小河套”肩负起大使命——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科技创新涉及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等众多环节。为此,深圳园区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作为中试转化的重中之重。

选择这些领域,既贴近大湾区的产业基础,又符合国际科技前沿趋势。而深圳园区又可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形成“半小时科研圈”,与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形成“一小时产业圈”。粤港澳联手,将打通湾区科研圈、产业圈,为创新发展提速。

合作区深圳园区集聚了香港中文大学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香港城市大学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关键技术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等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10个项目,由15名港校教授专家领衔,超过500名具有港澳及国际背景的科研人才全职加盟。

研发机构 全省已认定超25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9月7日,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筹)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揭牌。“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筹)的揭牌意义非常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具有长线、非标、低频、高难的特点,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需要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众多要素的加持。在科技部评估中心、广州市科技局等单位的支持下,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研究院筹建,为培养技术转移人才、推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强大动能。”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说道。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筹)首批20位“特邀专家”来自科研院所、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科技企业等各领域。

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是广东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走进该基地,映入眼帘的是各项科技成果转化产品,有的临床检测产品已经和国内数十家三甲医院开展合作,完成了多项免疫功能检测。

不少企业提到,科技成果难以落地转化,难在技术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天河基地探索开展技术需求“揭榜挂帅”,以技术创新需求为起点,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充分对接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搭建常态化对接平台。目前,基地已成功引进17个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驻孵化。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广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面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量子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领域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院。

目前,全省已认定超过25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与做单一的基础研究不同,研究院打造3个产业转化平台,围绕飞秒激光技术、激光加速器技术和新型粒子源技术等方面展开科技创新研发攻关与成果转化。

产学研协同 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78.5亿元

大湾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环境,是推动科技创新企业落户广东、让科技成果加速从“纸上”到“地上”的关键。

近日,“大湾区产学研精准对接会”在广州市南沙区举行。会上,大湾区科学论坛与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签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大湾区科学论坛与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签约后,双方将秉持着“平等、互惠共利”的原则,进一步链接资源,在产学研合作上做出有益探索,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显示,2022年,大湾区26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为10.7亿元,以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金额为110.3亿元,占整体合同总金额的91.2%。

今年9月,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佛山市教育局、佛山市科学技术局、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承办的2023年第六届“高创杯”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总决赛在佛山举办,吸引了一批包括中药控股、瀚蓝环保、元禾创投等在内的企业、投融资机构主动到现场观赛,寻找高增长、高回报项目及高速发展有潜力的团队,并在转化中心的服务下,成功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20余个项目进行一对一意向对接。

这一现象,反映出投资人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聚焦在高校项目上,也是做实成果转化的直观体现。据不完全统计,前五届大赛累计促成262个参赛项目顺利转化,入围项目转化率达46.6%,既“精”又“准”地探索出一条以大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大湾区越来越多的高校院所成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转移机构、组建了专职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不断趋向专业化。

截至今年初,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筛选高价值成果近200个,组织近200名高校教授进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5个,对接近100家企业进高校,开展科技成果项目考察与对接。

《报告》显示,2022年,广州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为78.5亿元,同比增长12.4%;转化总合同金额排名前三的领域为“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农、林、牧、渔业”,占全领域的78%。

产业链布局 去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近4.8万项

《报告》显示,大湾区科技成果流向聚集明显,超三成转化至制造业领域。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转化总合同金额排名前三的领域为“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分别为34364.3万元、20470.3万元、16383.2万元,占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总合同金额的32.2%、19.2%和15.3%。

在中山翠亨新区,中科富海生产车间内的超低温工程技术设备闪烁着冷峻的金属光泽。这个车间生产的超低温大型装备,可以满足国家大科学工程、战略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绿色氢能产业发展需求。“中科院理化所4代科学家以60年的时间凝聚成‘超低温技术’的结晶,我们负责带大这个婴孩。”中科富海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科技创新议题中,原始创新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从10到100”。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市场,只有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全方位对接,才能真正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广东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广州南沙一家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各种大型设备正在有序作业。作为国内首个核能装备国产化基地,这里依托核能产业资源和布局,形成年产4套百万千万级核电主设备、3套核能中型主设备及2000吨核化工容器的生产能力。

近年来,广东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显著提升:2022年,全省全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7892项,预计合同成交额约4525.42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约2663.57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二。

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前10名高校院所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科学院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山大学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南方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城市点击

广州 科技成果转化 七成净收入奖励给团队

今年1月,广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已印发《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将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为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提供政策依据。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大学城基地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机构、科技服务机构高效运营,技术合同成交额2021年达2413亿元,居全国城市第三。

今年6月,广州市审议通过《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出10条促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和鼓励措施。

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可以奖励给为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而不仅仅是只给到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的70%以上,或者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出资比例70%以上可以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的5%以上或者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出资比例5%以上可以奖励给为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

观点

深科技成功转化成产业 须有一系列特定支撑条件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副主任、香港分部主任、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生命学部讲席教授钱培元表示,深科技(创新而又可能对现有技术带来重大改进的技术)成功转化成产业必须有一系列特定的支撑条件:在人才和团队方面,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外部导师和顾问;在专业技术方面,除了有卓越的科研水平以外,还需要有颠覆性潜力、转化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以及全面的知识产权组合。

他强调,深科技从研发到市场化应用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既包括来自企业风险投资的参与,以及政府的财政补助,这要求团队有适当的财务规划;此外,还需要注重经营策略、产品定位、价值链协调等问题。

大湾区更好融合与合作是必然——香港拥有国际水平的科研IP、国际顶尖的教授以及较强的融资能力,而广州和深圳则分别拥有较为完整齐全的产业能力以及推动创新产业落地的优势。

文/易福红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持续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光明日报 2024-11-19
科技成果转化,畅通从“书架”到“货架”的路
人民日报 2024-08-08
为科技成果转化“修渠引水”
经济日报 2024-08-04
39位“科技副总”赴任 北京昌平科技成果转化再结硕果
北京昌平官方发布 2024-07-02
北京先行先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促成果转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4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举办首场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6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聚焦人工智能等三大重点领域 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接会即将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6
北京多措并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