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刘天华》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启幕 聆听百年前的青春之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2 22:31

“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华年如水”、“我来北地将半年,今日初听一宵雨”、“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9月22日晚,伴随着一段段优美的经典旋律,为期24天的第二十五/二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次以双年届的方式在保利剧院正式拉开帷幕。

当晚,指挥家杨洋执棒中国爱乐乐团、北京民族乐团,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莫漠和歌唱家张立萍一同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启乐芳华 传习百年”《聆听刘天华》纪念北大音乐传习所成立101周年民族交响音乐会。

音乐家们为观众上演了当代作曲名家陈其钢与百年前的作曲大师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的作品,以纪念北大音乐传习社成立101周年,作曲家、民乐改革家刘天华逝世90周年。其中,北京国际音乐节与北京民族乐团联合委约作曲家邹野创作的《聆听刘天华》在本场音乐会上进行了世界首演。这部作品是根据作曲家刘天华经典旋律进行再度创作,由两支乐团联袂呈现。

用世界语言传播中国的故事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以来的理念,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中国概念”的诠释更进一步,《聆听刘天华》向百年前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致敬,同时也向北京这座城市的音乐传承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代作曲家与百年前的大师对话

“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于1922年由蔡元培先生亲自创立,集结了刘天华、赵元任、肖友梅等名家,后来这些人分别又到了上海、广州、武汉等地,所以才有了今天我们各大音乐院团和各大音乐院校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理论的启蒙,所以北大音乐传习所对于我们今天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张树荣介绍说,当年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一方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扬光大,“今年是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成立101年,我们以这样一台音乐会希望能将当年的精髓传达出来。”

当晚的开幕音乐会在中国作曲家陈其钢的名作、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中拉开帷幕,陈其钢借用中国古曲《梅花三弄》中的泛音旋律构建了壮丽的音乐结构,让听众沉浸在音乐中,回忆往昔。青年大提琴家莫漠携手中国爱乐乐团将这部作品中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传统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作品对我来说征着时间和回忆,以及一种最真挚的情感,它是一个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作品。”莫漠表示,这部作品对他来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它是我在国外留学多年,回国第一次演出所演奏的第一部协奏曲,并得到了陈其钢老师本人的很大帮助和鼓励。”

作为一名北京出生的音乐家,莫漠坦诚表示自己从小就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忠实粉丝,“作为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孩子,我觉得北京国际音乐节承载了我音乐记忆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一位忠实的粉丝和听众转变成了参演者首次携手北京国际音乐节,莫漠表示,“特别感谢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于年轻人的鼓励与支持,也非常期待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贡献自己的这一份力量。”

此外,歌唱家张立萍还呈现了上世纪初来自萧友梅与赵元任的四首艺术歌曲。这两位音乐传习所的灵魂人物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功绩卓著,体现了从音乐传习所到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跨越百年的传承。“一个世纪之前,这些大师们能够通过西方音乐的技巧,把中国的民族的情怀,用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到今天都还不过时,我们今天还能领会到它里边的魂。” 张立萍表示,“我们演唱者在演唱这些一个世纪之前的作品时,一代一代的人过去了,但是情怀是一样的。”

向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致敬

音乐会下半场的重头戏就是这部向百年前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致敬的《聆听刘天华》,中国爱乐乐团与北京民族乐团合二为一,在指挥家杨洋的执棒下,以乐队协奏曲的形式重新构思刘天华的经典主题,融合了交响乐和民间音乐的要素,创造了一部新的、承袭传统的音乐作品。这部作品将东西方音乐融为一体,展示了刘天华曾幻想的未来。

“《聆听刘天华》将刘天华先生的《改进操》《良宵》《光明行》三部作品作为三个乐章的标题,其中也用到了刘天华先生其他一些作品的一些动机作为作曲的一些连接的部分。”指挥家杨洋表示,“在最初排练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想象到,因为从来没有过一个西洋的管弦乐团跟一个纯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团在一起合作,这两种不同音律的庞大乐器组合在一起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之前也没有可借鉴的音响。”

在杨洋看来,民族乐器的音律和西洋乐器是不一样的,这两个音律很难调到一起去。 “我们用了比较特别的开场调音方式,就是西洋管弦乐按照西洋管弦乐的对音方法,民族管弦乐按照民族管弦乐的对音方法,这样直观地带给观众们一种非常明了的两种乐团之间的差异。”

与常规的音乐会座次不同,本场音乐会上,两支乐队在座位的安排上也充满了巧思。黑色统一着装的中国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呈半圆形围坐在身着红装的北京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周围,这样的安排既可以将中西两种乐队明显区分开来,又能够在声音上达到和谐统一。“这样的摆放方式,使整个乐团发出的声音非常和谐以及有平衡感,是我没有想象到的。” 杨洋表示。

对于演奏家来说,排练的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北京民族乐团团长李长军回忆说,“这部作品从去年策划到搬上舞台,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部作品难度很大,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为我们乐团的演奏家都非常年轻,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乐团成立八年来最难的一部作品。” 李长军表示,“作曲家邹野也是多次到我们排练厅听我们排练,包括跟我们的乐手去沟通交流,还看了多场我们的音乐会,我觉得有这么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最后完成这么优秀的一部作品。”

委约作品进一步诠释“中国概念”

除了这部《聆听刘天华》外,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作品还有与上海交响乐团共同委约的刘索拉的交响舞曲《大闹天宫》,以及马勒驻节计划系列里专门为发现中外青年作曲家的作品。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表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委约计划很大胆,有的委约作品可能是第一次听到的作曲家,来自90后甚至00后的作曲家。我们这一次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专注点在于青年人,而《聆听刘天华》这部作品恰恰是101年之前的青春力量,所以我们从101年之前走到今天,也是北京国际音乐节把这场音乐会作为今年开篇的愿景,希望我们中国的音乐家更多地走向世界,也希望更多的世界音乐家能够来到北京国际音乐节,参与到更多的委约计划,呈现更好的作品。”

随着《聆听刘天华》和即将于10月5日上演的《大闹天宫》在本届音乐节期间的奏响,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委约作品名录扩充至22部。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表示,“我们这一代中国音乐家要为后人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要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聆听刘天华》和《大闹天宫》是我们对祖国辉煌历史文化的致敬,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前辈为传承文化基因所做努力的敬意。这两部作品体现了音乐节委约体系不断与时俱进的的文化责任感,更体现了音乐节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自信。”

第二十五/二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共未来”的主旨下,以“音乐·青春·未来·态度”为主题。9月22日开幕,10月15日闭幕,为期24天,策划推出22场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音乐演出,涵盖中国首演歌剧、全新委约作品、独奏及室内乐、视觉交响音乐会等多元演出形式,汇集来自中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家与演出团体,尤其集中展示古典音乐世界的青春力量,大力通过新人新作带领观众纵览古典音乐文化的未来景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第25/26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 青年音乐家奏响青春的旋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5
24天28场演出 北京国际音乐节展示古典乐界的青春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4
舞台 | 北京国际音乐节 致敬马勒音乐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1
北京国际音乐节携手青年音乐家 四场“对话马勒经典作品”音乐会致敬大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0
舞台 | 刘索拉交响舞曲《大闹天宫》登台北京国际音乐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