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寻访|跟着三条慢火车 寻找崇山中的史迹与民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0 11:00

◎莲莲

呜!呜!呜!火车的汽笛声响了……

从前,绿皮火车载着无数人的梦想,摇摇晃晃驶向陌生的远方。如今高铁出行、飞机出行和自驾出行已经成为常态,绿皮火车便渐渐淡出了紧张忙碌的城市生活。记忆中代表着远行、代表着离乡的怀旧车厢,给沉湎于旧时光的怀旧者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记,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多少人的童年和青春。

偶然的机会,我关注到在大山深处抑或是江河之畔,至今还有怀旧的绿皮火车在行驶。

这些绿皮火车虽然行驶速度慢,但不用像走高速那样绕路,反而能大大提高访古效率。今天这一篇,给大家推荐三条慢火车访古线路,让我们用最简单朴素的方式,重温崇山峻岭中鲜为人知的史迹与沿途风光,让我们重拾火车情结,蛇行山间,在铁轨“哐当哐当”的声响中,偷一段时光,享受难得的悠闲与浪漫。

【第一条】宝成铁路6064次

12306上买不到票的通勤站,可以先上车后补票

群山环绕,江河纵横,地势险要,有人把宝成铁路称为“上世纪的港珠澳大桥”,它打破了“蜀道难”的魔咒。

这条铁路从1952年开始修建,历时四年,直至1956年通车,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在西成高铁已通车的今天,在古蜀道的寻访中,我曾搭着这段慢火车踏足过汉中到略阳一线,近百公里的路程只要3元的火车票,这是城市中地铁的起步价。在交通不便的秦岭深处,这条铁路带着暖暖的人情味儿,为大山里的人了解外面的世界、接触全新的生活带去了最便捷的方式,也让我回味了一段朴素的旧时光。

很长一段时间里,汉中这个城市的交通不便,使它成为我心目中的无暇顾及。那历史与地理坐标上的定军山,是魏蜀之争在此创下以弱胜强、改变力量对比的光辉战场,留给后人无限的浮想联翩——黄忠在此刀劈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定军山也因魏蜀的战争而成为中华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

每每想起“栈道北来连陇蜀,汉川东去控荆吴”的宏伟,再想起“万垒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的浩瀚,这远眺秦岭与巴山之间的古城,怎不让人慨叹?

定军山位于汉中市勉县,蜀汉军师诸葛亮真正“战斗”过和长眠的地方就在这里。这里还有一个古关口叫“阳平关”,自古有着“失阳平关,则汉中不保”的说法。

如果说定军山是一处天然的防御屏障,那阳平关则是根据特殊的地理形态,经过人为构筑形成的咽喉关隘。定军山与阳平关势为互补,共同承担着古代汉中地区的防御重任。

我坐上古蜀道大巴山通往秦岭的6064次慢火车,起点就是阳平关。

从阳平关到略阳,12306上显示只有一站,而实际坐上这趟慢火车你会发现,火车除停靠在12306能查到的13个客运站外,还有各种小站,如观音山、油房沟等,这些名字你是不是在影视剧中听到过?它们是12306上买不到票的通勤站,可以先上车后补票。

6064次车是铁路部门的惠民专列,也是当地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广元到宝鸡全程300多公里,票价21.5元,沿线老乡们赶集、购物、上学、探亲、上班都离不开它。

略阳:灵岩寺中收藏有“汉三颂”之《郙阁颂》

我只在略阳站下车。

略阳在行政上是汉中的下辖县,而从地理位置来说,它在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会的地方。脚下是奔腾不息的嘉陵江,沿江有灵岩寺一座,巨大的岩壁上有大量摩崖题刻,那是历代文人墨客行经此处而留下的。题刻中有诗词也有观感,文字类型多样,隶、楷、行、草书体均可看到,或娟秀隽永,或舒展洒脱。古寺专门辟出碑刻陈列室,里面收集的摩崖石刻多达130余通,最为著名的当属《郙阁颂》了。

《郙阁颂》是为纪念东汉时期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的,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该石刻结构严整,俊逸古朴,风格沉郁,是珍贵的汉隶精品,同《石门颂》《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郙阁颂》现存并不完整,可以模糊辨认出的只有百十来字。最初发现它的地址在江边村外,发现时石刻表面还有纤夫勒石的痕迹。和“石门十三品”被收进汉中博物馆一样,《郙阁颂》被灵岩寺收藏。

经勉县进略阳,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不禁想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时光可以淹没一切,古蜀陈仓故道似乎已找不到痕迹,汉中这个地名,却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千年积淀,正可谓“世事沧桑,历历满旌旗;千载功名,可堪过眼云霓”。史诗早已发黄,而青山绿水依旧。如今的秦岭腹地依然好山好水,驻足久了竟也萌生一种禅意。

横穿秦岭的古蜀道虽不像长城般雄伟壮丽,但也算是封建中央集权的象征。它不仅使秦岭天堑得以跨越,还沟通了关中与巴蜀,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若干蜀道的打通,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了殷实富足的基地,大批钱粮赋税才能沿栈道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若没有畅通的古蜀道,又怎会成就强汉盛唐呢?

山水无语人寂寂,如今,没有了车马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了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经历过无数血与火的洗礼,这片土地还是依山傍水,思索着兴衰交替的规律。

【第二条】沪昆铁路5645次列车

一段珍贵历史曾刻文于石门关的崖壁上

云贵川鸡鸣三省的云南省昭通市,在叩响历史沉郁回声的秦汉古道上,在云南大理、丽江、腾冲火热的旅游招牌背后,是鲜为人知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云南等地是当时帝国的西南边陲,是华夏文明的“化外之地”。昭通有一条古道名“五尺道”,诸葛亮南征、袁滋出使南诏、护国军北上讨袁……历史中多少风云在这里际会。走在被千人万马踩踏打磨光亮的青石古道上,细数着马帮留下的一个个深深的马蹄印记,山风拂过耳际。

从贵州始发的5645次列车在六盘水离开沪昆线后,便驶入茫茫乌蒙山,奔向偏安一隅的云南昭通。火车一路上途经屯堡文化的聚集地安顺站、长角苗的居所六枝站、传教士的精神高峰石门坎(花土坡站)、百鸟朝凤的威宁草海站……这条路线这趟车,各有看点的车站丰富着你的火车旅行。同时,这趟绿皮火车上还总能看到绚丽的民族色彩,因为它穿越着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地区,所以满载了各种风情。

一个名叫“豆沙关”的小站充满了幽默的腔调,它可跟吃的豆沙包毫无关系。它位于云贵川鸡鸣三省的交界地,在中华历史上,豆沙关是唐代一次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一块摩崖碑是这段历史真实发生过的佐证。

摩崖碑在五尺道古道上。走上古道,可以看到水道——铁路——325省道——高速四道并行,而你脚下是真真切切的秦汉古道。这种穿越历史2000年的震撼感不由得使人感怀时光的残酷和乌蒙山水的绝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原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命人在李冰所通僰道的基础上,开筑一条由四川盆地通往云贵高原的重要道路,因为路宽五尺,所以被称为“五尺道”。这条古道北起今四川省宜宾市南部,南抵云南省曲靖市,全长2000余里。历史上昭通是云南通向四川、贵州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豆沙关所处的位置,更似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锁滇扼蜀的雄关天堑,其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因此铸就了这里重要的关口“石门关”。

豆沙关古称石门关,始建于隋代,关口的建立,意味着中原和边疆的两面隔绝。最为明显又周知的实例是,唐天宝年间战争爆发,南诏叛唐后,石门关就此关闭,一关就是40多年。到了袁滋受命赴南诏册封异牟寻,才重新打开了石门关。

这段珍贵的历史曾刻文于石门关的崖壁上,如今原迹还留存在原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块珍贵的摩崖题记全文8行122个字,楷书与篆书共题,是反映唐代云南边疆与中原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物之一。

阶梯状分布的五条铭记时光的道路

历史在这古道绝壁上沉淀了太多的追忆,千年前的袁滋一行,羁旅中内心是否带着迟疑与犹豫?这位少年时代便显露出非凡才华的工部员外郎,表现出的远见卓识与历史担当仍在峡谷山水古道上传唱。

大唐一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豪放自信的民族共治盛世,持书修好与大唐隔绝已久的南诏关系,无疑是涉及国家疆域稳定的重要使命。已知的历史是,曾有多位官员以西南偏远为由而请辞不往,唯有袁滋不负重任欣然赴命。他不畏路途艰险,历经数月一举完成了统一西南的历史重任。这漫漫古道古关承载的时间印痕已过千年,袁滋一行的背影早已渐行渐远,却留下史迹穿越千年。

千年已过,地貌不变,交通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置身在这天堑峡谷中远望,眼前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地分布着五条铭记时光的道路:河道(关河)、秦代五尺道、上世纪60年代修通的昆水325省道(昆明到水富)、2004年开通的四川内江到云南昆明的内昆铁路,以及2008年修建的水富通往麻柳湾的水麻高速公路,这五条见证交通发展的图景就像是天地间壮丽的五线谱,各种车船如同音符穿行其间,在峡谷间齐奏交响乐。

豆沙关古镇虽然在十余年前毁于地震灾害,千百年来固守于要道咽喉的历史却不容置疑。冰冷的石崖绝壁依稀能够看见时间的深度,永远无法再听到的回声在史迹中凝聚成永恒。

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踏上古道石阶,耳畔似有历史的回声,脚下每块石头的厚重,从古至今送走了无数旅人与马匹的脚印。看尽匆匆过客,品过世事更替,这深深浅浅的马蹄窝里,承载的是一部中国大历史的变迁沿革,也隐匿住一部西南蛮族的沉浮往事。在亘古的时空里,乌蒙山本就隐于洪荒,万籁俱寂,如今高速公路的奔腾时代,这山水古道又隐于盛世,生生不息。

【第三条】成渝铁路5612次

一个名叫平等的小站,去石门大佛寺看水月观音

在川渝大地的长江之畔,有一趟绿皮火车5612次,从重庆南站到内江,穿梭在巴山蜀水之间,沟通着山里百姓与城市的生活联系。

这趟绿皮火车有一个名叫“平等”的停靠小站,也在12306上买不到票,必须要到重庆南站站台里去买。

这个平等站有一处名为“石门大佛摩崖造像”的史迹,将这个不知名的小站停靠在寄托心愿的彼岸。明万历年间的《蜀中胜景记》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县西四十里有石羊驿,其地亦名石门,对壁江上刊大佛,有大梵宇,故相张无尽所创……”

张无尽是宋代丞相,由此可知,此造像开凿于宋徽宗年间。造像外建有楼阁,有民国年间县志记载现存的大梵宇是清乾隆年间改建,清同治八年又对大梵宇进行了重建。民国初年,政府再次对大梵宇进行修补。

该大梵宇具有明显的巴蜀特色,是七级楼阁式。我国还有几处内有大佛外建阁楼的梵宇样式,都属于巴蜀特色。如在重庆潼南大佛寺的大佛外的一个七级楼阁;涞滩二佛寺的楼阁虽然是三级,但风格也是巴蜀特色。

石门大佛寺整体格局呈三合院式结构,气势磅礴,形貌壮观,正殿为七重檐琉璃瓦覆顶,正中饰宝瓶,整个楼阁是下石上木的构造,硬山顶,占地并不大,却因为选址和造像的内涵而显得珍贵且生动。名为大佛,其实是一尊水月观音像。这座脚踏莲花的水月观音自得其乐,华美异常。该造像依山崖开凿,身形雍容,温雅文静,气韵灵动,她微闭的嘴角上,还流露出丝丝慈爱之意。

再仔细看看,该水月观音头上还戴着一顶宝冠,宝冠玲珑细腻,正中还有一个笑容可掬的罗汉危坐其上,气质娴雅。观音的法衣在胸前敞开,佛珠历历可数,帛带轻飘,肌肤若隐若现,金轮刺眼醒目,可见其地位之尊贵。

如果单单是一尊水月观音也无奇,巴蜀大地上还有毗卢寺的观音,也很打动人心,那里的是一尊紫竹观音。而石门这一尊水月观音的坐姿最具独到之处,她不似常见的主尊佛像正襟端坐,而是将左脚微微翘起,轻踏莲花,左手轻放于左膝上,右手自然下垂,舒展安详地面对长江,像是在静静观赏江面上过往的船只。那雍容华贵中透露的无拘无束的气质,才是真正的灵动!

梳理巴蜀造像的观音供奉特点,可见观音在民间供奉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宋代更是达到一个高峰。巴蜀造像的特点是接地气,多为民间信仰的集中体现。观音姿态多温婉秀丽,闲适端庄,不再是高高在上偶像神灵般让百姓有距离感,而是和蔼可亲的气质拿捏。一些流传下来的诗词中,把观音也称为“佛”,可以推测或许是当地的习惯,观音与佛的界线并没有划分得特别清楚。

重庆本就是山城,石门大佛所在的江津,因为长江的流淌,寻访之路势必费时而惊险。

我是特意选择5612次这趟慢火车出发的。重庆南驶出,抵达平等站的时间是上午10点多,返回重庆的时间是下午3点多。下车不用出站一直往车尾走,有明显的小路直通石阶,沿石阶上行,上去就是石门大佛。从下车到大佛用时不到十分钟,与我仿佛是一场心灵之旅。

在高速发展的“快时代”,不可缺少的是接地气的“慢情怀”。与风驰电掣的高铁相比,“慢火车”可能有些跟不上节奏,但却为大山深处长江沿岸的百姓,提供了最为便捷的与山外沟通的方式。据铁路部门给出的数据,国内目前仍有81列“慢火车”在服役。

当高铁在不断追求速度、迎来世人瞩目的时候,这些“慢火车”如同年迈的老人,甘于被遗忘,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穿梭于大山深处。虽然步履蹒跚、行驶缓慢,却在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为百姓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承载着沿线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供图/莲莲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跟着三条慢火车 寻找崇山中的史迹与民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0
人物 | 王雄:一条网红大动脉上的难与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1
公益慢火车为吉林山村乡亲开通一条致富路
中国新闻网 2023-02-02
秦岭大山慢火车上的幸福年
中国新闻网 2021-02-05
兰铁局公益性“慢火车”公交价格助沿线村民赶集卖农产品
中国新闻网 2020-05-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