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以文化人”三场圆桌对话为北京文化论坛收官:坚持自己心里的美学逻辑,看谁笑到最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22:12

一堂文化名人、三场圆桌对话,9月15日下午,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平行论坛上,著名作家、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庆邦;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许锐;国家一级导演张永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吴京,著名作家、编剧何冀平等人,在“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 “文艺精品与中国叙事”、“文艺精品与媒介传播”的主题下,展开碰撞与对话。

故事并不是作家的根本目的

在梁晓声看来:“文学本身应该有温度,这个温度其实是一种情感。有些人天生具有很广大的情怀,中国古代人还讲情操,所以,作家对于文学是什么,它的功能有多少种,以及文学的情感维度的理解如果更多一些、更全面一些,对我们的写作是有好处的。”

梁晓声

而莫言则认为:好的文学是跨越时空的,不会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现在读《红楼梦》《诗经》,依然会被感动,依然受到很强烈的震撼。此外,作家的创作要关注当下,但是又必须不受当下的束缚。历史的发展是像河流一样滚滚向前的,没有绝对的过去,也没有绝对的现在,一切都是历史发展链条当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即便写一个看起来和当下完全没有关系的历史作品,依然要对现实给以关注,了解现在的生活,了解现代人的情感方式,回头再来关照我所描写的这段生活,它的特殊性和个性就会呈现出来。

莫言

作家当然会被故事所牵引,小说、戏剧核心的就是故事,但是故事并不是作家的根本目的,讲故事是作家的一个职能,是小说的一个基本功能,但是小说家也好,剧作家也好,最核心的诉求是通过艺术手段,通过故事来表现人性,塑造栩栩如生的具有独特价值和个性的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刻画人的情感,描写人的命运,这是小说家、剧作家、诗人甚至搞任何艺术的人都应该当作终极追求的方向。

要踏下心来观察生活

冯远征以人艺剧目的创作阐述了精品创作的独特密码。“一部作品的诞生,有时会经历漫长的等待与修改,像人艺的《玩家》,京味儿作家刘一达从2006年交稿,前前后后改了16稿,直到2016年排出来,经历了10年的时间,同样,《司马迁》从2005年动议到最后搬上舞台已经是2015年。一部好的作品,需要我们踏下心来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元素,如何把它提炼成一部话剧,这就是底蕴。”

冯远征

他回忆自己当年刚刚从人艺学员班毕业时参与的第一部戏就是《天下第一楼》,“当时何冀平老师亲自在会议室读’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  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我印象特别深,当时大家都觉得一部好戏即将诞生。   这部戏我们到全聚德体验生活一个月,饰演烤鸭师傅的演员甚至一个月内学会了烤鸭子,何冀平老师还拿到了二级厨师证。因此,文艺工作者要踏下心来去生活中发现并进行提炼。”

许锐则表示,在创作当中,所有的路径都是相通的。“一种就是直接选择今天的话题,直接表现今天的人,展现今天的生活,但对于舞蹈来说,要讲现实题材是很难的,因为有很多舞蹈语言都是带有传统文化积淀的,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舞蹈文化样式。不过舞蹈的领域并不一定那么去限制自己,反而在很多传统文化的题材表达当中,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和今天的连接点。今天能够打动我们的恰恰是跨越时空、能够把我们的情感和精神连接在一起的通道。就如同舞剧《五星出东方》,创作的起点是新疆出土的织锦护臂, 但真正让我们的创作火起来或者有感触的,并不一定是那一个物件,而是物件让我们的心灵相通了。 ”    

许锐

不是说北京话就是写北京

张永新以《觉醒年代》为例,阐释了何谓精品意识。“ 一部戏各个工种用不用心,是天地之间的差异。当年拍《觉醒年代》的时候,同期在横店现场有86个剧组,我们可能是其中比较少的对一个灯,一个碗的摆放,茶几茶杯都强调美学的剧组。道具兄弟跟我说,隔壁组也有他的兄弟,他跟兄弟说,导演组要求强调放茶杯放出美感,放出格调。他的兄弟笑话他,一个杯子能够放出什么美感,能有美学吗?他把这个话传给我,我当时听了就笑了,没关系,现场他们在笑我们,我们只要坚持自己心里还有美学的逻辑,看谁笑到最后。”

张永新

而吴京则对北京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北京文化有文有武,有古有今,有雅有俗,有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有时候像盲人摸象摸不着,渴望变成北京文化的大数据库,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知识和资源。另外,北京文化包括北京话,如何向海外准确有效地翻译出来,传播出去,这也是挺好玩的事。这次在《巨齿鲨》的拍摄中,我和杰森·斯坦森两个人在兄弟之间经历磨难之后,我会调侃他一句’孙子’,这是特别北京味儿的,该如何翻译成英文,让各个国家的观众都能心领神会,文字的后面其实藏着很多的潜台词和戏剧任务。拍摄中恰好赶上我的生日,为了和大家拉近距离,我请华纳的整个片场工作人员吃饺子,买了1000袋饺子,500瓶小二,100头蒜,50瓶醋,我要告诉他们,饺子代表团圆,先喝一口小二,饺子蘸上醋,掰个蒜,这就叫:’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为的就是向外国朋友传递这种气氛、情绪以及情感。”

吴京

擅长京味儿创作的何冀平也表示,“有一种错觉,说北京话就是写北京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北京人艺要保持的不是北京话和北京味,更重要的是北京的人情、谦逊、礼让、客气、较真儿,这些消失了,北京人艺也就不是北京人艺了。北京题材没有地域限制,和其他的地方不同,北京的京剧,京味话剧,京味电影,不但在外省,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骆驼祥子》《天下第一楼》《茶馆》都是如此,北京文化有一种共融性,这种共融性到底是什么,很值得我们搞创作的去研究。” 

何冀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五一登台|一部《永定门里》,三任人艺院长接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4
“阅读点亮西城”启动 侯磊与江汀对谈《十月》与京味文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0
京味文学与京派作家有何区别?《闲话汪曾祺》图书分享会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3
赏读|王朔:我看老舍
作家联盟 2023-12-19
京郊大地上的草根文化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