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西城创新利用模式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4 07:10

中轴百年“海派”里弄里逛书店、喝咖啡;百年古刹中赏戏剧、看展览……近年来,西城区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构建新空间、打造新体验,古都时代活力不断迸发。

mmexport1694591235481-01.jpeg

步入泰安里,沧桑拙朴的木质楼梯、五彩斑驳的玻璃窗户,一下子就与周边的“四合院”氛围区分出来。弄堂里,一条长约70米的白石板小道把6座小楼分在了左右两排,再加上小道边的绿植和灰色碎石让这个半开放式空间充满了生机。咖啡厅、剧本社、小酒馆、女子书店……一个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小街在眼前展现。

在标有“土得掉渣、洋得冒泡”字样的霓虹灯下,一家名为“石库门岁月”的咖啡馆带入着浓浓的老上海风情:穿着老上海旗袍的服务员、石榴树、洋车、自产的石库门酸梅汤……文艺青年们再穿上店里配备的旗袍、坐在洋车上美美地拍照,氛围感十足。而在“另一个书屋”书店里,两个麻袋形状的沙发瞧着就想让人舒服地倒在上面一边翻书、一边品茗。据书店主理人介绍,书屋从4月开业以来客流量由每日的50人左右增长到200人以上,同时一体的咖啡馆、酒吧都成功挤进各类排行榜,“小红书上已经有8.9万人打卡,成为热门打卡地。”

据介绍,泰安里建于1915年至1918年间,建筑形式独特,是仿上海的里弄式格局,由两排六座带内天井的二层围楼组成。2009年,西城区政府启动泰安里腾退工作,2018年完成腾退,2019年修缮竣工,2020年将其列入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我们以‘合起来、活起来、动起来、立起来’的理念,在腾退修缮、保留‘文化原味’的基础上,推动文物古建焕新为与城市发展功能匹配的新空间。”北京宣房大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泰安里文物活化利用项目运营负责人胡雪景说。

作为北京现存唯一的里弄式石库门建筑,如今的泰安里化身文化艺术中心,成为集社交、创意、阅读、美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文化艺术空间,也是西城区第一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中首个亮相的项目。

在西城,越来越多像泰安里一样的历史建筑“活”起来,不断融入城市功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北京市宣南文化博物馆正是其中另一个典型。宣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明朝古刹长椿寺内。长椿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皇家敕建庙宇,明末清初有“京师首刹”之称。2019年,西城区启动对长椿寺的大规模文物修缮工作,同步对博物馆原有展陈内容进行改陈提升。

今年5月,修缮一新的长椿寺再次对外开放,同步提升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也紧扣宣南士乡历史文化的主题。步入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导览剧正在上演。在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人石额公以及进京赶考的士子洪生的引领下,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公祭杨椒山等重要历史事件一一重现……墙上的展览内容巧妙地化为戏剧体验的表现形式,于演绎间寻迹宣南士乡,探秘“宣南士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世界,触摸北京历史文化的细微之处。

据西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展览在设计形式上,以“沉浸式”博物馆体验为导向,巧用数字化技术,“这也是西城区在全国率先尝试的一条全新展陈活化路径,打破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空间界限,更多角度、多元化、多层次地满足观展需求,实现了文物古建保护、展陈艺术效果与人性化观展体验的统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百年古树下,演员深情诵读,观众沉浸在宣南士乡的文化记忆中,这座4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刹焕发着新的魅力。

据悉,作为营城建都肇始之地、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西城陆续推出文物活化利用西城范式1.0、2.0、3.0版本,两批共16个文物活化利用项目落地签约;庆云寺打造成金石博物馆,首度开门迎客;蒙藏学校旧址完成修缮、展陈并对外开放,让市民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白塔寺、西便门明城墙等地推出“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2023文化西城美食节”……西城区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统筹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模式,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打造首都博物馆之城的“西城模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让更多文物“活起来”北京西城:走出文物活化利用的西城模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9
数字化助力文物活起来 文物数字化创新联盟成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4
2023年度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案例公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2-24
2023年度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案例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4
数智赋能 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
央视网 2023-12-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