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 从“封神”到落地
北京商报 2023-08-21 10:35

这是人工智能最疯狂的半年,也是大模型最矛盾、分裂的半年。继ChatGPT狂飙式增长的流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后,近日,印度又有媒体报道,OpenAI可能在2024年底破产,原因在于OpenAI当下的运行模式还没有产生足够的收入实现收支平衡。

很快,这样的猜测就被不少业内人士定义为无稽之谈,原因是这一波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明确的趋势。但这种鲜明的观点对立也描绘出了大模型更立体、真实的处境:抛去被“神化”的光环,落地才是大模型的最终归宿,而这个“落地”却也是大模型面临的最大挑战。

近日,以“大模型见真章”为主题,北京商报社、深蓝媒体智库主办的AI主题沙龙围绕着大模型技术路线、场景寻找、伦理安全等诸多问题展开探讨,商业化亦是大模型绕不开的最大命题。

“顶流”的烦恼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几经浮沉的人工智能再次攀上高峰,因其出色的对话、生成能力,大模型一跃成为顶流,就此掀开了新一轮科技竞赛的热潮,也掀起了国产大模型的诸神之战。

故事由ChatGPT开启,转折也由ChatGPT开启。上个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6月ChatGPT的网站与移动客户端的全球流量(PV)环比下降了9.7%。同时,ChatGPT独立访客数量(UV)下降了5.7%,访客在网站上花费的时间也下降了8.5%。

这是该网站自去年11月上线以来首次出现的流量负增长,瞬时引发ChatGPT流量见顶的热议。在“大模型见真章”AI主题沙龙中,“流量”正是焦点话题之一。

面对“流量见顶”的问题,360智脑产品资深专家葛灿辉将其形容为一种“幻觉”。在他看来,所有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都会经历“预期过高-爬坡-发现合适价值-沉淀”的过程,ChatGPT只是在经历第一轮沉淀,其底层增长仍是非常强劲的。

百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余欢也认为,ChatGPT流量下滑的逻辑类似于“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剔除一定猎奇心态后,自然会面临有多少用户黏性的问题。

“流量见顶”虽被“打假”,但ChatGPT的烦恼显然不止于此。不久前,印度媒体的一篇报道称,仅仅运营ChatGPT,OpenAI每天的成本就高达70万美元。整个2022年,OpenAI亏损已达到5.4亿美元,且随着后续GPT-5开发等相关工作的进行,亏损还会持续扩大。

对此,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8月14日发推回应称,OpenAI破产一说属于不必理会的无稽之谈,AI/AIGC已是明确的趋势。

尽管“负面缠身”,但人们越来越笃定,这一轮大模型浪潮酝酿着时代的机遇。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也曾指出,无论从技术趋势,还是产业应用来看,大模型都绝不是昙花一现的风口,而是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技术变革,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绝对不能错过的重大战略机遇。

新科技浪潮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往往压着相同的韵脚。”在“大模型见真章”主题沙龙上,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做了这样一个概括。

回顾整个科技史,从互联网到智能手机,都经历了爆发、泡沫、瓶颈和沉淀,王超认为,大模型同样如此,它是一个新的科技浪潮,“但我觉得它的爆发、泡沫、瓶颈和沉淀期,包括商业化过程,会比互联网、智能手机浪潮更快”。

大模型之前,科技圈的上一任顶流是元宇宙,Facebook改名Meta风风火火,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好似昙花一现,结局令人唏嘘。

7月的2023WAIC法治青年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程金华评价,元宇宙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它有三分是现实,三分是猜想,三分是幻想,它本来就有泡沫成分,再加上见异思迁也是我们人类的本性,元宇宙降温是一种必然。

大模型爆火的第一时间,外界便有了面对元宇宙一样类似的担心。幸好,大模型的趋势看起来似乎更为明确。余欢提到,经过70多年发展,人工智能经历了几次起伏,但不同的是,这一波大模型不再是泡沫型发展,而是已经成为当下人工智能的主流方向。

“落地”是大模型与此前几轮AI浪潮最大的区别。在这之前,人工智能更像是“空中楼阁”,研发成本高、规模化生产难、落地场景模糊、技术差距不大、企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共同造成了人工智能的亏损困境。

但最近一段时间,各路大模型发布会上频繁强调的赋能产业、场景结合、行业垂直,让外界感受到了这一轮人工智能实实在在的作用。比如华为盘古大模型“不作诗只做事”的豪言和京东言犀大模型“更高产业属性、更强泛化能力、更多安全保障”的标签。

余欢表示,相比起之前的人工智能,这一波大模型的特点是泛化性更强、标准化程度更高、工业化发展趋势更明显。大模型解决的是中长尾的问题,即很多定制化场景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在小样本、小数据的基础上,以相对低成本的情况满足场景化需求。

混战刚起步

今年7月,作为国内AIGC领域首个爆款App,妙鸭相机火到出圈,由此成为阿里大文娱在AIGC领域打出的“标杆”。而妙鸭相机的火爆,也让人们在B端之外,看到AIGC在C端的想象空间。

无独有偶,近日,抖音、中国电影资料馆、火山引擎宣布将对100部香港经典老电影进行4K修复,《武状元苏乞儿》等首批修复的22部电影已在抖音、西瓜视频上线。据悉,这也是火山引擎首次将AIGC视觉大模型引入老片修复。

落地场景不再缥缈,被认为是这一轮大模型落地的制胜法宝。不过对于“吞金兽”一样的大模型,落地注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新壹科技CTO张华伟认为,大模型的能力是要在商业化场景落地的,需要数据、用户和场景。

“国内大模型混战还在起步阶段,因为从算力到大数据语料,还有一些企业间的壁垒,需要监管部门建立行业规范、企业间分工等标准。确定了标准,就能够让行业价值和发展做到平衡,让行业良性发展,这个周期会很长。”张华伟说。

蚂蚁集团则将大模型商业化的重点放在了安全上。蚂蚁集团大安全AI算法资深专家郑霖提到,“我们认为可信AI仍是一个非常难的科学命题,它希望达到的是超大规模数据生成学习范式下的安全、可控、可靠”,“大模型只有更安全,在产业应用方面才能更深入更广泛”。

“混战”总有一天要步入正轨,那时候比拼的可能就不再是单纯的千亿参数或者场景结合了。元语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OO朱雷提到一个预测,大模型可能会有两大趋势,分别是端云共生以及大小并行。

在端云共生方面,目前除了较头部的大模型制造商有云端API外,具体在端侧可能也存在广泛的应用场景,这种趋势可以概括为从以GPT4为代表的云端API模式慢慢迁移到端云并行的状态。这也延伸出了第二个预测,大小并行,也就是说千亿规模的模型一直会存在,但越来越小参数量级的模型可能也会有非常大的应用空间。

葛灿辉同样提到,中小微模式有望成为国内主流,即在保持较高预测准确性的同时,大幅度减小模型的大小和计算成本,优化计算效率,以实现高效的模型预测在较小的设备上运行。北京商报记者杨月涵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OpenAI“天赐流量”,国产大模型笑麻了?
观察者网 2024-06-29
国产大模型Kimi能否“登月”
经济日报 2024-03-24
大模型狂奔一年 该从追赶GPT-4的目标中走出来了
第一财经 2024-02-19
大模型狂奔一年,该从追赶GPT-4的目标中走出来了
第一财经 2024-02-07
大模型版权争议再起 纽约时报起诉OpenAI和微软
第一财经 2023-12-28
大模型版权争议再起 纽约时报起诉OpenAI和微软
第一财经 2023-12-28
AI大模型在多领域商业化落地 人工智能市场潜力逐渐显现
工人日报 2023-07-11
财经分析 | 大模型“千帆竞逐” AIGC为数智金融带来新动力
新华财经 2023-07-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