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专栏|那天,慈溪全城的鲜花都送李前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4 17:00

李前宽(右)、肖桂云夫妇

◎杨劲松(文艺人)

刚刚过去的8月12日,是李前宽老师逝世两周年纪念日。

2019年1月,应电影剧本中心之邀,我出席了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筹备的新片《东方欲晓》的剧本讨论会。

那天的会是早上九点开始,已七十八岁的李导与肖导提前半小时就到了会议室。他俩穿着一新,优雅的肖桂云导演热情主动地与已在会议室的年轻人握手致意,感谢大家来参与新剧本讨论。讨论中,两位电影长者认真听取大家意见,从善如流。他俩平易认真的态度,令人起敬与动容。李前宽先生展望这部新片,他希望是一幅彩瓷贴画,个体的光彩组成时代洪流中的斑斓壮美。会上,我对完善该剧作的建议引起两位长者的注意,一个月后我接到肖导的电话,他邀请我帮忙参与剧本修改。

李导夫妇住在北三环附近,每次登门开会,都能看到李导在小区花园里晒太阳。我说导演爱晒太阳啊,肖桂云老师对我说,他那是在迎接你。

李前宽导演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他与夫人联合执导的《决战之后》《开国大典》等影片,奠定了中国当代历史故事片的叙事美学,也启发了近年《建国大业》等历史巨片的创作。近年,他们还执导了多部戏曲电影。二老创作经验丰富,他们谈电影剧本有独特角度,让我受益匪浅。谈新剧本的同时,导演夫妇俩还谈了不少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往事,聊到苏云前辈时,李导饱含深情。他签名赠我的几本书中有本《苏云传》,这些书,让我对新中国电影事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起与李导夫妇开剧本会的还有剧作家王霆钧老师。王老师自1994年开始就研究李导夫妇的创作,与李导合写了这部新作。一天,王老师告诉我,李导已与肿瘤君斗争了多年,这让我难以置信。因为眼前的李导精力太旺盛了,他从外地一回京,就去喜马拉雅录制国庆七十周年的诗朗诵;五一劳动节那天,我们剧本会从上午十点开到下午两点多,他的创作激情让我们不觉时光飞逝。那天,李导说这部新片是在磕一块硬骨头,即便磕掉一颗牙也值得。

李导的身体状况,后来我从肖导那里得以证实。国庆七十周年前夕,李导夫妇代表作《开国大典》数字修复版在北京首映。

《开国大典》曾在香港影院创下连映一百四十天的纪录,至今无其他中国电影超越。1988年7月,《开国大典》剧本通过立项审查,当年11月正式开机。一开机,李前宽导演就坚持先拍天安门开国大典的重场戏,打破了原定按时间顺拍的计划,这遭到剧组一致反对,但李导坚持到底。次年6月,该片历经南京、浙江等外景拍摄后,在北京郊区顺利杀青,于9月21日起全国公映。这部国庆四十周年献礼片的拷贝票房收入达到一亿七千五百多万元,而该片拍摄的现金成本是五百万元,剧组人均工资只有四百元。

三十年后,《开国大典》再现影院,编剧张笑天,主演古月、孙飞虎,以及摄影等主创均已离世。年近八旬的李前宽、肖桂云在首映现场感慨道:“我们特别怀念他们,也特别感谢他们。”

疫情突发等因素,使李导夫妇那部新片筹备中断了,我也滞留南京照顾父母。我每次回京,都相约李导、肖导夫妇,他俩与我父亲同岁,都属蛇。一部影片的创作中断了,但这份父辈般的情义却留住了。与李导的最后一面还是在他的工作室,2020年厦门金鸡百花影展过后,北京已入冬,李导依然站在小区花园坚实的石阶上,沐浴在阳光下迎接我。

他脸上的老年斑明显增多了,但落座后,声音依然洪亮,他聊起去郑州、厦门参加电影节的见闻,聊起很多新的创作想法,也问起我在南京的父母的近况。我带来在南京的家找到的一张老照片,是九年前的华表奖颁奖典礼上,我与肖桂云导演同台领奖的照片,肖导代表《星海》剧组,我代表《我们天上见》,同获优秀儿童影片奖。

2019年李前宽接受电影频道采访

2021年中国影协庆祝金鸡奖四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我没看到李导的身影,于是发微信给肖导,担心他是否因身体原因缺席。肖导说他们正在厦门隔离,李导没事。两个多月后的上午,我在朋友圈看到了李导在浙江慈溪逝世的消息。当时我在疫情高风险的南京,无法前往送别。

9月,我回京过中秋,相约肖导。直到离京前的上午,我才赶到那个熟悉的小区。那天北京的大雨,从子夜下到清晨,我走过小区无人的花园,草木在雨水冲刷中坚守秋季最后的绿色。工作室门口等我的是肖导一人,李导熟悉的笑容已在镜框中。面对李导的笑容,我跪拜三叩首,无语凝噎。肖导在身后说:“前宽,劲松来看你了……”

肖导上好一炷心香,我才发现她已消瘦很多。她说因为疫情,加上慈溪交通不算便捷,很多朋友都没来送别。但都订了鲜花,殡仪馆里堆满了亲朋的心意,那天,慈溪全城的鲜花都送到那里去了。

肖导与李导有独生女,李导病危时,女婿的父辈也病重,肖导说苦了孩子们了,两边照顾。我说肖导您瘦了,肖导笑着说上个月最瘦的时候你没见着,瘦了二十斤。她聊起李导的最后时光,聊起李导与肿瘤君八年战斗的艰辛,聊起李导与她忠诚一生的爱情,聊起带着李导骨灰回到北京这段日子里至爱亲朋的陪伴。

她说回京第一次出门是应王人殷、苏小卫等老姐妹相邀。到了餐厅,大家都没怎么说话。都是编剧、导演,都有不平常的语言表达能力,“但那天晚上,我们就吃饭,仿佛李导还在北京”。姐妹们把对李导远去的哀思压在了心底。

肖导与女儿同住一个小区,李导工作室是租的楼下的物业办公室。一排书柜,一张画桌,一套沙发,一堆李导的画作。这里曾往来达官显贵的问候敬意,也留下工友与忘年交的坦荡笑声。那些创作灵思的火花,见证了李前宽导演的壮志未酬。李导走了,这间工作室就要退租了,我问肖导这满屋李导的巨幅画作以后安放在哪里,肖导笑着说,总有它们落脚的地方吧。

临别时,雨还在下,肖导叮嘱我:慢点走,今年北京雨水多,花园里的砖都被雨水泡活了……

2023.7.25

供图/杨劲松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专栏|《百年恩来》——“你是这样的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5
专栏|《百年恩来》——“你是这样的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5
专栏|“三姐妹”的阴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3
专栏|1995年的两大“春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3
1995年的两大“春晚”
金兆钧乐历人生 2023-10-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