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抗美援朝”的战地情缘 这两位老人有着奇妙的缘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26 23:11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对朝鲜族老夫妻,91岁的李在河和89岁的陈仙玉。他们曾是生活在吉林长白山脚下的邻居,后来随着李在河一家搬家,双方失去了联系。让人没想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两人分别报名参军,并意外地在朝鲜重逢。

在北京丰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第八休养所的一座居民楼里,我们见到了李在河和陈仙玉两位老人。我们的到来让两位九旬老人十分开心,他们再次穿上了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军装。

记者:很精神奶奶,很不错这穿上,现在还是挺合身的。

抗美援朝老兵李在河91岁:这个年代已经70年过去了,不容易能活到现在。

抗美援朝老兵陈仙玉89岁:我们那个时候一块当兵的,牺牲了不少人,活到现在真是心满意足。

这身军装代表着荣誉,更承载着历史长河中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两位老人说,每当看到这身军装,就会格外怀念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战友。

抗美援朝老兵李在河91岁:确实怀念他们,我们这些后勤兵,跟野战部队的那些战斗英雄就没法比,她是在医院里的,我是在防疫大队里头。

两位老人非常朴素低调,他们总说自己的贡献微不足道,然而这一枚枚勋章,却在默默讲述着70多年前那段战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抗美援朝老兵李在河91岁:到了五次战役那个阶段,双方相持这个阶段,这个时候要防止大战以后有大疫的发生,所以得提前做准备,就紧急组成防疫队,1950年的12月份,东北军区来招兵,卫生兵,实际上我们这些参军的学生来说,都是准备上野战部队,准备打仗去了,所以那个时候,还管他的,只要上前线就行,卫生兵就卫生兵吧。

由于李在河是朝鲜族,语言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在校期间,他各方面表现突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培训,18岁的李在河如愿被选入由800多人组成的防疫大队,于1951年5月4日这天,乘坐马车奔赴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的战地情缘——舍生忘死 坚守使命

李在河不知道的是,与他失联多年的儿时邻居陈仙玉,居然也在同一天,乘坐“闷罐车”奔赴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老兵李在河91岁:我们的任务是卫生防疫,我们1951年去的时候,有虱子传播的虱媒传染病,之前光打仗了,根本就顾不上这些卫生防疫措施。所以好多战士们,已经开始长虱子了,身上有的已经开始发病了,所以我们就下到部队里面,消毒杀虫、灭鼠、灭虱子,就是搞这个。

由于是朝鲜族,在承担防疫工作的同时,李在河还承担着翻译的工作,执行任务,李在河常常和几名战友提前到朝鲜村庄中摸情况、打前站,尽管对美军的狂轰滥炸早已习以为常,然而,他还是低估了敌人的凶狠狡诈,没过多久,就经历了一次死里逃生。

抗美援朝老兵李在河91岁:敌机来了,那时飞得很慢,但是投了什么东西挺稀奇的,想去看看。我跑得挺快,傍晚黑乎乎的看不大清楚,一看是个白布,降落伞白布白绸子布啊。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各类物资十分匮乏,正当李在河犹豫要不要扯下白绸子布拿走时,背后传来了老兵们的呼喊。

抗美援朝老兵李在河91岁:有经验的那些老同志喊到,那是个定时炸弹你赶紧跑。这个时候,我就知道了那就撒腿就往前跑,过了一会以后,就开始炸弹就炸开了,我们跑在前面,就能听到声音,炸弹咣咣响。

虽然两位老人都已经90岁高龄,但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仍然记忆犹新。和李在河不同,陈仙玉老人更直接地感受着战争的残酷。她承担的是战地医院的护士工作,在牛棚改建的临时医院中,她要每天一边躲避敌人轰炸,一边想方设法为战场下来的伤员清理包扎伤口。

抗美援朝老兵陈仙玉89岁:就是一个人白天黑夜的换药,有些人的伤口化脓的不像个样了,真的心疼啊。

战场上的医疗物资格外短缺,绷带、纱布和三角巾要重复使用,朝鲜寒冷的冬天,陈仙玉只能和其他护士一起迎着刺骨的寒风,在结了冰的河水中清洗。

抗美援朝老兵陈仙玉89岁:打那个冰窟窿就是砸碎了以后在那里洗,冰砸完了,冰块一块在那,你说多凉吧,手冻得那都没办法了。

当时,陈仙玉的双手长满了冻疮,关节也常常冻得僵硬。刺骨的冷,让她落下了病根,也成为永远铭刻在心底的烙印。

“抗美援朝”的战地情缘——意外的重逢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李在河和陈仙玉都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除了救治伤员,陈仙玉还要肩负起砍木头、修马路,伤员转运等工作,而李在河和他所在的防疫大队更是突破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粉碎了敌人的细菌战阴谋、完成了战略要地流行病学调查等艰巨任务,他们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直到停战到来的那一天。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那是李在河老人终生难忘的一天。

抗美援朝老兵李在河91岁:电灯、电线都准备好了,到了10点,山沟一拉闸,电灯一开满山沟里全部都亮堂堂的,憋了多少年了。以前都是一到晚上黑乎乎的山沟,所以那天晚上通亮通亮的,战士们出来都是“哇哇叫”,高兴的。

战后的朝鲜“千疮百孔”,为了进一步缓和朝鲜紧张局势,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一部分优秀的志愿军战士留下来继续支援朝鲜建设,其中就包括了李在河和陈仙玉。

1956年的一天,陈仙玉所在的医院组织护士们去李在河工作的卫生防疫检验所参观,二人有了在朝鲜的第一次碰面。

抗美援朝老兵李在河91岁:第一次见面根本没有一点小时候的模样,互相介绍,我是叫什么名字,她有个小时候的小名叫“道道里”,真名不知道,我始终是一个名字。她听了介绍,李在河,她回去琢磨,这个名字好像是小时候有那么一个印象的。

由于李在河只知道陈仙玉的小名,朝鲜语叫 “道道里”,且双方已经十多年没有联系,早已变了模样。第一次见面,两人擦肩而过。回到单位的陈仙玉左思右想,李在河这个名字在她脑中始终挥之不去,这会不会是自己儿时的那个邻居呢?陈仙玉再次找到了李在河。

抗美援朝老兵李在河91岁:见了面她就先问我,叫什么名字,小时候住在什么地方,家里都有什么人,完了就对上了,我说那个小时候的“道道里”是上哪去了?她在什么地方?她说我就是道道里,久别相逢,太激动了。

这次见面,两人才各自得知是同一天入朝参战,停战后又同时留在了朝鲜,他们更感到缘分的奇妙。共同的经历让两个年轻人惺惺相惜,从此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抗美援朝老兵李在河91岁:那个时候我也考虑过,这个就很自然的事,确实是有点天意,就这么巧你有什么办法,那干脆我们就结了婚得了,不要再分开了,我们两个达成协议,好多人都说你们结合是老天爷给你们做的媒。

也许是因为有着共同刻骨铭心的经历,也许是因为有着非同寻常奇妙的缘分,结婚至今,两位老人感情深厚。如今,两位老人已经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近70年岁月,他们依然相互扶持,彼此照顾,已经91岁的李在河老人更是思维敏捷。他说,能够亲眼见证祖国强大,感到非常幸运和欣慰。正是因为无数前赴后继、保家卫国的革命战士,用个人的牺牲才换来如今的国泰民安,我们当代人要牢记历史,砥砺前行。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送餐送医送药 冰雪天气里老人们的生活有他们保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2-25
复原两千多年前的织造技术!一起参观“活着”的博物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28
在倒计时读秒间闪展腾挪 走进高铁调度“最强大脑”
央视新闻 2024-01-27
老人反对装电梯 建好又想用被全楼拒绝!法院这样判
央视新闻 2024-01-17
视频追踪+无人机+地面警力 警方85小时“立体搜寻”找回高龄失联老人
央视新闻 2024-01-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