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云南省博物馆 一起了解古滇文化镇馆之宝珍品牛虎铜案
央视新闻 2023-07-24 15:31

暑期是旅游旺季,多地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纪念馆等迎来客流高峰。《暑期探馆》系列报道继续带大家一起探秘馆藏故事。今天我们将带您探访云南省博物馆。

2000多年前,云南滇池沿岸,曾经出现过一个被称为“滇”的古老文明,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最早文字记载了古滇国的历史,古滇文化大约从公元前12世纪前后持续到公元3世纪初。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镇馆之宝——一件非常珍贵的古滇国的青铜器:牛虎铜案,让我们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总台记者李腾飞:已经有70多年历史的云南省博物馆是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取意自云南彝族“一颗印”式的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出石林风化后峻峭嶙峋的体态特征,也彰显着红土高原的独特美感。

这里是云南历史、文化、艺术的聚集之地,收藏文物超过23万件(套),最出名的要数青铜文化艺术的代表性杰作——牛虎铜案。

总台记者李腾飞:暑期来逛展的人真是络绎不绝,很多朋友跟我说是专门为了镇馆之宝——牛虎铜案来的。它现在就陈列在青铜时代的展厅里,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牛虎铜案的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是战国时期古滇国用青铜材料铸成的祭祀礼器,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1972年,牛虎铜案重现于世。

云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永康:我们考古队的一起过去一看,立体的这么架起来以后,都很惊艳。当时古滇人是要做一个祭器,你看牛的角和憨厚的面部,再加上这个驼峰,这是一个主体。牛的背后要有一个支撑,他就想到日常生活当中的老虎噬牛,就放了一只老虎,咬着牛,把重心平衡一下,照样还是轻,于是他就放了一只小牛,跨在这个横档上。整个滇文化当中体量最大的一件了,而且就只发现这么一件。

观众董娜:我记得在小的时候,家里面就会有这种工艺品,当时就看到了牛虎铜案。但是那个时候还很小,不太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长大走到了云南省博物馆里面,看到了这件器物,原来它是有着这么丰富的一个文化含义在其中的。

观众吴浩彤:几千年前,我们人类就有这样的瑰宝了,我觉得就是人类的一个匠心精神。我也非常期待把我的孩子带到这个地方来,让他们去感受人类传承的这种瑰宝,特别是我们中国人的这种骄傲。

总台记者李腾飞:穿越两千多年历史,我们依然能从牛虎铜案中感受到战国时期古滇国人民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而牛虎铜案对于研究古滇国的农牧史、民俗史、冶金史、美术史等,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云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永康:历史价值非常高,艺术性比较强,我们讲这个文物它历史、艺术、科学,这三性很重要,牛虎铜案可以说是三性都有。它是相当于我们中原地区战国时期的东西,中原文化对云南的影响非常深,到了汉代更是这样,最后是汉武帝直接赐了一方印给滇王,滇就被纳入郡县制管理了,它整个文化逐渐地就归入了中华文化的大家庭。

云南省博物馆:创新形式欢迎暑期游客

神秘悠远的古滇王国,灿烂多彩的边疆文化,类别繁多的各类文物,在这个暑期吸引了大批观众。云南省博物馆升级创新了科技、互动等内容,提升观赏体验,欢迎八方来客。

总台记者李腾飞:除了牛虎铜案所在的青铜展区,按照时间顺序,云南省博物馆还设置了史前时期、东汉魏晋、盛世唐宋等六大基本陈列展览,也值得您慢下脚步感受历史卷轴的转动。

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元谋人吗?这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直立人。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大理国,在历史上可是真实存在的,还一直持续了300多年。金沙水拍云崖暖,巧渡金沙江后,红军成功地挣脱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总台记者李腾飞:看完了云南,这边还有其他博物馆的“文物朋友”来做客。在这个“大唐地宫的惊世宝藏”展览中,观众可以一窥法门寺珍贵收藏的别样魅力,感受大唐的盛世风华。

暑假期间,云南省博迎来了游客高峰。为了安全与秩序,这里每天限流12000人,观众入场需要提前预约。

观众李慧:小朋友从来没有来过博物馆,想带他来感受一下这种氛围。在家也会看一下科普,他对那些比如有动物模型的那种展区,比较感兴趣一点。

观众王悦:我们是带着小孩儿从北京过来的,参观一下云南这边。就是让孩子们长长见识,看看当地的文化、发展,各方面。

观众陈姿羽:很有趣,还有一些收获,了解了古代的文物之类的。

观众马怡:古装的衣服挺好看的,还有民族服装也很好看。

这里还招募了暑期小小志愿者讲解员,一批批孩子、学生成为中华文明的爱好者、讲述者、宣传者。

小讲解员李思颖:我觉得那些文物就像是历史长河上遗留下来的明珠,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窥见以前的历史,它们是历史共同的回忆,以及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云南省博还特别创新了科技互动的内容,大家可以来穿戴、体验多点式触摸屏、3D打印等设备,近距离感受、探索古滇文明。而戴上VR眼镜,甚至不需要到场,您在家里就可以在小程序里“畅游”云博了。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犇牛巷、祈愿路……乡村无名路竟能“量身定制”新地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28
文物界“顶流”铜奔马在“闭关期”是什么状态?一睹为快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2-01
乘坐火车禁止携带的物品有哪些?一文了解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09
这条和大熊猫作邻居的铁路线 做起了绿色“加减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1-28
提前8个月 云南滇中引水工程全线首座20公里以上特长隧洞贯通
央视新闻 2023-11-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