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制造商挑战英国政府垄断铸币市场的精彩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6 14:00

哦,是的! 哦,是的!

谁能说说,所有的钱跑到哪里去了?[1]

现在人们不习惯于处理货币短缺问题。 当然,他们抱怨缺钱。但他们的抱怨不是经济学家术语意义上的短缺。 他们希望有更多的财富为其所用;但不管弄来多少钱,他们都希望或多或少是来自他们想要的方式,比如现金。 他们能把支票换成钞票和硬币,或者反过来,他们看着怎么合适就怎么来。 没人会费功夫把一张 20 美元的钞票,甚至 100 美元的钞票换成零钱。 相反,大多数收银机旁边会有一小杯免费取用的便士,或者我举一个个人的例子,我家的碗柜顶部会有满满一碗零钱。 由此可见,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缺乏零钱的时代,是零钱过剩的时代。

今天没有人担心硬币的状况或合法性。 伪钞仍是一种危害,但是没有人怀疑他们的美元硬币是伪币,如 25 美分硬币、10 美分硬币,更不用说便士了。[2]在大多数情况下,硬币的标记清晰、统一,看上去很正式。 偶尔异常的硬币只是一种古董。 它是一种赠送外甥的礼物,不是铸币局出错的证明。

两个世纪以前,情况完全不同。 许多国家日常深受硬币短缺之害,特别是小额硬币,[3]英国也不例外。 根据文献记载,小额硬币短缺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平民经常向议会和国王请愿,要求发行更多的法新和半便士。 在 1380 年、1404 年和 1444 年都曾听到人们紧急呼吁增加更多小额硬币。 [4]与 18 世纪初首次在爱尔兰爆发的货币短缺相比的话,这些短缺根本不算什么。 “我们极度需要半便士和法新,所有种类的银币几乎都消失不见了,小额金币更是极少。” 托马斯·普赖尔( Thomas Prior) 在 1729 年写道。 “ 这是我们的不幸,”他进一步说道,“在我们中间不仅很少有现钱,就连构成货币的金银也很少,极其不便于国内贸易的经营。” [5]

爱尔兰的货币短缺很快扩散到整个英国,在工业革命至关重要的第一阶段,情况变得相当严重。 工业革命被假定(至少是被一些历史学家假定)为开始于 1760 年左右,引发了对小额硬币的巨大需求,被用来发放矿工、工厂工人和雇工的工资。 到 1771 年,一位匿名作者告诉议会中愿意倾听的人,“在过去 10 年里,贸易行业的人们感受到了严重的零钱短缺,并且这种短缺每天都在扩大,卑鄙狡猾的人只顾自己的利益,通过信用获得小额金钱,他们从来没打算归还” 。 [6]

除了见证人口的加速增长外,18 世纪“革命的”几十年也见证了就业从农业向制造业史无前例的转移,工资劳动者人数相应增长。 早在 16 世纪中期,英国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口依赖货币工资;到 18 世 纪末,接近于四分之三。 根据芭芭拉(Barbara)和约翰·劳伦斯·哈蒙德(John Lawrence Hammond) 的研究,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 1760 年至 1780 年议会圈占公地大爆发的结果。 圈地迫使许多小土 地所有者和仍旧人数众多的茅舍农与无舍农,放弃了“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式的生存方式,作为无地劳动者去寻求就业,去往大农场,或者去往日益增加的城市工作坊和工厂,“没有围栏的敞田被富家之子瓜分,甚至贫瘠的荒地也不再公有”。 [7]

但与其说圈地把人们赶出了乡村,不如说工业诱惑让他们走了出来。 英国国外市场的扩展,再加上重大的技术革新,有助于生产力和劳动力特别是非农业劳动力实际收入的实质增长。 工业——戈德史密斯所认为的“综合了一万种让人苦恼的技艺”———的收益,不仅有助于“过度的奢侈”,如同戈德史密斯所过的生活,而且最终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水平。 [8] 除此之外,正如乔治·克拉布( George Crabbe)坚持认为的那样,大多数村庄与“甜蜜的奥本” ( Sweet Auburn)有着很大差别:

尔等优雅的灵魂,梦想着乡村的宁静,

对着平稳的溪流,请咏一首十四行诗;

出发吧! 如果想分享你颂赞的和平小屋,

走进来看一看,问问和平是否在那里。 [9]

我们不应该忽略对挣钱能力的解放,塞缪尔·约翰逊( Samuel Johnson)相当欣赏这一点。 据他观察,靠土地生活的那些人,也受缚于土地,没有便于携带的财富。 相比之下,以金币、银币或铜币支付的工资,提供了对封建制度“抵制的权力和逃离的手段”。 [10]

不论工业革命是否做到了解放,事实上,由于工业革命,大量家庭曾经在荒地上放牧牲畜,从公地上捡拾落穗、灌木、泥炭,而现在不得不花钱购买黄油、面粉和燃料。 没有了奶牛,新生的“挣工资的无产阶级”发现自己完全依赖他们的铜板。 [11]但是,无地的工人成倍增加,良币的供应,特别是小额良币,却在缩减。

到了 18 世纪 80 年代,即使是景气的企业也在为支付工资单进行着一场艰苦的斗争。 尽管大多数工人每周所得工资少于 15 先令,但一些企业的工资总支出仍数额庞大。 单独一个棉纺织行业雇工人数就超过了 15 万人,半数是织布工。 个体纺织工厂经常雇用成百上千的工人。 例如,在 1786 年秋天的斯托克波特,塞缪尔·欧德诺(Samuel Oldknow)雇用 300 名织布工为他工作,一个月的工资单超过了 1000 英镑。 在安德顿的第二家工厂让欧德诺每月在工资上花费 500 英镑。 “棉布为王”的流行才刚刚开始,这一产业恰好利用了由蒸汽机提供的机会。 到 1792 年春天,欧德诺的工资支出已经飙升到每周 750 英镑。 几年以后,欧德诺成为多达 20 家大纺织厂的工厂主。 [12]

矿业公司的经营规模一如既往的比较大。 威尔士的帕雷斯矿业公司雇用了 1000 名工人,康沃尔的柴沃铜矿和多尔科斯铜矿同样如此。 康沃尔的联合铜矿规模甚至更大,雇用了 1500 名工人。 所有铜矿业加起来,雇用了超过 7000 名工人,但与煤矿业相比,仍是小菜一碟,煤矿业自诩雇工人数达 5 万人。 伟大的铁器制造商亚伯拉罕·达比(Abraham Darby) 和约翰·威尔金森( John Wilkinson),每人雇工人数都超过 1000 人,包括煤矿工人;一些不那么有名的竞争对手也不甘落后。 然而,所有企业中最大的个体雇主,是在朴次茅斯、普利茅斯和查塔姆主要的皇家造船厂,这要感谢七年战争和之后的美洲叛乱,其雇用了令人震惊的 6500 名工人。

获得充足的各种面额的所需硬币,来满足庞大的工资支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获得足够多的良币几乎是不可能的。 事情看来必定会变得更糟:新近出现的转缸式蒸汽机大大增加了剥削工厂劳动力获利的机会,同时早婚率的升高和死亡率的降低使英国的人口增长快过以往。 10 年人口增长率,在 1751 年前大约是 3%,到 1781 年翻了一番,到 18 世纪末又接近于翻番。

如果良币短缺问题不能以某种方式得到解决的话,没人能准确说出英国工业会经受什么。 但在呼吁短缺导致“很大的不便和社会不和谐”时,T. S. 阿什顿(T. S. Ashton) [13]举例说明了英国人轻描淡写的倾向。 事实上,约翰·鲁尔( John Rule) [14] 观察到,“对货币短缺,特别是小面额货币,以及仍在流通中的货币重量不足等的投诉,时有发生,痛苦不堪,广为流传”。 不和谐是最轻的问题:货币短缺威胁到工业化进程,如果说不是停止的话,这一进程给无家可归的农民提供了挣得生活费的最大希望,而不是在枯燥的济贫院挑捡棉絮。 如果英国不能设法提供数量可观的质量上乘的货币,英国工业,则不是跑步冲向下个世纪,而是只能勉强跛足而行。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广交会一期工业制造相关产品成“明星产品” 外商爱上“技术懒人包”
广州日报 2024-04-16
大幅下调经济预测后,英国政府推出大规模减税和刺激措施
观察者网 2023-11-23
历史|私人铸币:工业革命时代的货币世界1775—1821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6
英国通胀高企应对乏力
经济日报 2022-07-07
英国政府打算恢复英制计量单位以庆祝英女王的统治,遭英国网民调侃
环球时报 2022-05-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