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是谁在暑期“贩卖教育焦虑”
法治日报 2023-07-15 14:31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无论线上线下,暑期不少教培机构都在“贩卖焦虑”,培训老师(主播)们“情真意切”地告诉学生家长“××阶段是最重要的”,暑期得赶紧学习,否则孩子开学了就跟不上,或会被同龄人快速反超。对此,多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作为此类广告的受众群体,学生家长们应当理性看待、增强识别能力,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能够真正拥有健康快乐的暑期生活。同时,监管机构应当积极落实监管职责,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确保“双减”政策落实到位。

“最”视频应接不暇 实则推销书籍课程

在短视频平台,许多“贩卖焦虑”的视频大火,从幼小衔接、小升初到初升高,几乎每一个年级都有覆盖——在短视频博主口中,每一个学期的暑假都是“逆袭”的关键节点。从课程门类上看,“语文是分水岭”“英语要提前学”“奥数是敲门砖”……科科都必须重视。不仅如此,在一些视频的宣传语上,还写着“××年级是最可怕的”“暑假别再玩了,××年级就是分水岭”“不利用好这个暑假基本就和高中无缘”等。夸张的语气,配上令人紧张的音乐,让一些看了视频的家长直呼:倍感焦虑。这类账号大多开通了购物橱窗,视频左下方链接点击进去,是各种学习教材、辅导课程的销售。目前,抖音已处理相关违规视频961条,并对81个账号采取了禁止发稿、限制电商带货权限等处罚。

“贩卖焦虑”视频中的博主夸夸其谈,他们购物链接中的课程、教材效果如何呢?不少家长称,在网上看到各种博主推荐的教材,自己也不知道哪一种好,索性给孩子全买来了,但发现很多教材虽然写着全国通用,但实际内容和当地的教学内容、进度完全不符,孩子学起来很不适应。

培训机构找人当托 刻意制造群体焦虑

“贩卖教育焦虑”不仅仅在线上,线下同样普遍存在。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的沈州(化名)曾从事教育培训行业。沈州所在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附近就有一些培训机构,涵盖小学到高中各个阶段,渲染焦虑是这些机构的主要招生方式。教培机构通常会发动学生家长,让他们在亲友中宣传。有的机构还承诺每招来一名学生,介绍人可以获得一笔提成,或是介绍人的孩子可以以优惠价格入学。于是,学生家长群体中混进了许多“机构托”。

家长的焦虑心理每到寒暑假就会被放大数倍,似乎不趁着这段时间恶补,孩子在开学后就会被同班“学霸”甩在身后,甚至被其他同学“弯道超车”。家长急得焦头烂额,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安徽宿州的小宋向记者吐槽,尤其是在中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她好像直接无缝衔接到高一,根本没有暑假。家长的焦虑比孩子还要严重,他们不会自我消化,还会转移给孩子。

采访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线下课程存在诸多问题:课程过于基础、全程做题也没有解、老师一味念PPT……不仅如此,师资力量也难以得到保障,一些“家教”“名师”甚至都没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有的还是在校大学生。

积极落实监管职责 抵制贩卖焦虑行为

机构销售课程时“贩卖焦虑”是否合法?北京中征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维认为,虽然“贩卖焦虑”并未直接体现为一种保证性承诺,但通过“如果不……就会……”的方式反向表明了其教培课程或教材、书籍在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历学位等方面的必要性,实质上是一种暗示的保证性承诺,该行为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同时,严格意义上来讲,“贩卖焦虑”的广告属于一种“不健康的表现形式”。

孙维认为,广告依法应当具备可识别性,线下培训机构的广告内容应当能够使广大家长学生辨明这是广告,而不是试图以一种“科学”的角度阐述教培课程和教培书籍的必要性,通过“贩卖焦虑”这种引导性的内容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

孙维说,一方面,监管机构应当积极落实监管职责,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确保“双减”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作为此类广告的受众群体——学生家长们,应当理性看待、增强识别能力,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能够真正拥有健康快乐的暑期生活。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暑期焦虑”三评:别轻信忽悠、别忽视隐忧、别漠视痛点
新华网 2023-07-25
暑期“贩卖焦虑”成生意 别用孩子心理健康去“埋单”
中国青年报 2023-07-19
警惕“可怕暑假”焦虑,还孩子美好假期
中国教师报 2023-07-10
是谁在炒作“暑期最可怕”?记者调查暑期线上线下“贩卖教育焦虑”现象
法治日报 2023-07-10
“减负”三令五申,是谁又在制造暑期焦虑?
中国新闻网 2023-07-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