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西城区委书记孙硕表示,西城作为离红墙最近的地方,必须坚决当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排头兵,以“红墙先锋”新作为、“首善之首”高标准,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争当示范。
坚持减量高质量发展路径
孙硕表示,减量发展背景下的首都功能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是多年艰辛实践探索出的成功之路。自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第一次视察北京以来,西城区坚持“减量发展”不动摇,特别是近五年来,持续加大疏解力度,累计疏解腾退空间建筑面积152.1万平方米,常住人口从123.3万人下降至110万人,市场主体从9.1万户下降至6.8万户。老“动批”凤凰涅槃,成为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被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项目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2021年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落户金融街,也标志着金融街资本市场生态进一步健全。
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刘东伟补充道,整体上看,西城区在持续实现“双控”“四降”的同时,GDP由2014年的3229.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5700.1亿元,第三产业占比达95%,综合能耗、万元GDP碳排放强度、水耗等绿色发展指标排名全市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第一。这也充分印证减量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正确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精准聚焦“五个主攻方向”
孙硕介绍,西城精准聚焦“五个主攻方向”,包括全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民生福祉、持续高水平推进控规落地、坚定推动文化强区建设等。
西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朱国栋介绍,聚焦重点地区环境品质提升,西城区扎实推进街区保护更新。包括稳步推进中南海周边、长安街沿线环境整治与腾退工作,严格管控建筑高度,长安街纵深一公里范围内的环境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落实好中轴线申遗保护的各项任务。北中轴上的北海医院、东天意市场、地安门派出所、烟袋斜街21号、血液中心住宅楼等完成了降层,优化了景观视廊。南中轴上的育才学校教职工宿舍楼、庆成宫整体院落完成征收腾退,为中轴线申遗保护创造了条件。
此外,重点大街的环境品质得到提升。比如,大家熟悉的旧鼓楼大街、地安门外大街、西安门大街、平安大街西城段等。被鲁迅先生誉为最美大街的阜内大街,以及西单—积水潭方向的线性街区保护更新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年底将取得初步成效。
在改善居住环境方面,西城区有序推进平房院落保护更新。在全市率先启动“菜西”片区的申请式退租,截至目前已经完成2600余户退租,惠及居民近7000人。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完成市区产权老旧小区改造约707万平方米,支持配合央产单位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40万平方米。为老楼加装电梯130余部,有效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
孙硕介绍,通过城市更新,核心区的大街小巷更加舒朗有序;通过推动中轴线的申遗保护,蒙尘多年的宝贵历史遗产——先农坛庆成宫提前一个月重见天日;通过“一户一策”的改造,钟鼓楼周边平房屋顶的鸽笼得以保留,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守护了老北京的鸽哨文化。
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
在推动文化强区建设方面,刘东伟介绍,近年来西城累计投入45.27亿元,完成34处文物完全腾退,创新推动文化活动同遗产空间相融合,让文物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走出了文物活化利用西城路径,率先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
“我们将‘书香西城’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55家实体书店扮靓大街小巷,万人拥有实体书店1.4家,居全市前列。”刘东伟介绍,西城区还持续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统筹规划布局,深挖文化底蕴,将庆云寺打造成金石博物馆,宣南文化博物馆重新向公众开放并推出沉浸式导览,在天桥演艺区打造小微博物馆群等。截至目前,西城区博物馆、展览馆和“博物馆相当设施”已达70家。
目前全区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2022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累计实现收入938.8亿元。“我们出台了‘文化产业十条’,每年支持资金达2.4亿元。我们加强文化产业园‘一园一品’建设,鼓励园区企业‘腾笼换鸟’,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打造智慧品牌园区。”刘东伟说。
刘东伟还预报了下半年西城三个热点文化活动:一是去年落地西城的首届北京动画周升级为首届中国(北京)动画周,将于本月20日举行。二是“新华社元宇宙产业联盟—北京基地”将在西城挂牌成立。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湖广会馆将于今年年底重装开业,依托“北京戏曲博物馆”定位打造京剧主题的中国戏曲艺术体验新空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