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合力推动院前急救事业健康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2 16:06

近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部分成员蹲点北京急救中心,针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全过程开展“沉浸式”检查调研。从接听急救电话、跟车转运患者,到与急救人员深入交流,结合《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的实施,代表们提出了不少来自一线的观察与思考。(6月12日《北京青年报》)

人大代表蹲点急救中心,便于评估和监督院前急救法规落实情况。近几年,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地方,都修改了医疗急救地方法规,将医改成效、管理新理念、科研进展等,及时融入新法规当中。尤其是,国家卫生健康法规进入密集修改期,《医师法》等法规得以修改,地方急救法规也需同步修改。良法贵在执行,急救法规执行是否到位、效果如何、民众是否满意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一线调研来作答。

此外,院前急救是民意比较集中的领域,民众反应的问题较多,期望值也很高。关于急救定位不准、急救人员没能及时找到报警求助者等,是关注度较高的话题。呼叫120等待时间过长、120占线、非急救随意拨号、AED等急救设备配制不到位、民众不敢施救等现象也十分普遍,破解这些难题,需要通过调研找准症状。

除了立法可对院前急救给予支持,技术研发与支持也十分重要。当前与急救有关的软件越来越多,信息工具、5G技术等,对院前急救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比如120急救定位技术日益成熟,远程协助急救日益普及,院前急救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急救技术研发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信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参与更加可期,这方面的进度要加快。

还要看到,构成一个完备的现代急救体系,离不开社会多种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救护车被堵在路上、车辆因紧急运送患者的违章消分等,涉及到道路交通管理应得到进一步优化,为急救创造更好的道路交通环境。非急救转运占用急救资源现象也很普遍,扩大非急救转运供应,可以间接节省大量急救资源,这方面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并通过立法与管理等多种方式,让任何类别的患者转运服务都能得到规范。

急救是最紧要的医疗项目,院前医疗急救若能得到高质量保障,社会整体医疗服务就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整体医疗水平也会处于较高水平。人大代表旁听急救电话沉浸式蹲点,为完善院前急救待医疗保障体系开了个好头,期待其他多种力量也广泛参与其中,合力推动院前急救保障事业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高质高效的医疗急救服务。

文/时本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120急救不应该成为一项分解服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8
北青快评 | 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蔚然成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5
北青快评 | 班主任用海姆立克法施救成功,普及急救培训功不可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1
北京院前急救立法监督求实效惠民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9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沉浸式”蹲点调研院前急救条例实施情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