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安档案修复师:用修复底票 帮老人找到了50年前送养亲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9 16:24

在北京市公安局办公室档案处里,有一间面积不足60平方米的安静小天地,一件朱红色的裱糊大案,一面承载希望的“纸墙”,一群兢兢业业的修复师和一摞摞封存近百年的案卷,这些案卷原本分散在各个派出所,部分经受过雨水浸泡、房屋返潮、虫噬鼠咬、书钉锈染……或是残破不堪,或是粘黏成“砖”。这些档案见证了时代变迁,修复师们在这间档案修复工作室里,从时间“手”中“唤醒”沉睡的历史。

“底票是历史 是老百姓的根 片字只言也不能换”

北京市公安局办公室档案处民警朱警官是如今档案修复工作室的技术带头人,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张大案和故宫老师傅们做字画装裱的工作台用的是同一工艺制作,不怕高温潮湿、不会皴裂变形,还有耐酸腐等优点,算得上是修复室里的重器,档案修复工作中许多重要环节都是在这个操作台上完成的。

“底票是历史,也是老百姓们的根。片字只言,不能换,一撇一捺,不能动。”朱警官每天都要不断重复着这句话。他说,一张底票,记录着一个家庭的基本信息,名字、年龄、学历、身份、家庭住址,它相当于民国时期的户口簿。所以档案修复的首要原则,和书画装裱不同,档案修复不能在纸面上做任何改动,保持原状才能保存档案的最大价值。

刘雪立是北京市公安局档案修复工作室的一名修复师,在修复室干了13年。她学档案修复,先看老师傅做,再拿宣纸练习,熟练后才能碰档案。修复的每一个步骤都要求她们做得完美无缺。“这是国家的东西,是受法律保护的,马虎不得。”刘雪立说,师傅总是这么不断跟她们强调。

想要将剩余老旧档案修复完成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刘雪立穿着工作服,勾着腰,用竹片刀挑起泡过水的档案,轻轻剥离分页,刷上浆糊,纸张完整处她用排刷快速刷过,破碎的地方换上小毛笔慢慢沾湿。

刷浆完成后,刘雪立捻下一小片和档案纸同色的宣纸,再用镊子夹起,沾上浆糊,将档案上的小洞一一粘补,一点点把补纸的边缘摘掉。这个过程中,她每隔几秒钟就用喷壶在档案上喷些水,以保持湿度,并让字迹逐渐清晰显现。

纯手工修复一页档案一般需要刷浆、补残缺、上覆褙纸、棕刷排实等20道工序。如果档案受损程度轻,刘雪立一天要修复近28张档案,遇上“毛病”特别多的,仅是将粘黏的档案分页、补上洞,就需要近一个小时,一天才能修复一张。

“所有的修补工作都完成后,就可以上墙去绷着,经过几天时间,潮湿的档案就会干透,变得非常平整,然后我们再装订成册。”朱警官指向修复师一旁的房间,在里面,一排排镂空木质的墙板上,贴着一页页已经修复完毕上墙晾干的档案。

这个墙板是借鉴故宫博物院的特殊工艺制成,木板镂空的部分糊上20多层宣纸,组成平整的墙面,墙板更透气、便于风干。

据介绍,北京市公安局档案修复工作室于2001年9月正式成立,承担对北京市公安局办公室档案处馆藏民国时期北京地区户籍底票的抢救修复工作。在这里,破损的档案被拯救,首都公安工作的珍贵原始记录得以保存和利用。

档案修复是通过铺平、刷浆、补残缺、上覆纸、棕刷排实、晾干、下墙等技术手段加强档案保护和延长档案寿命。截至2022年底,档案修复工作室已抢救修复包括民国时期北京地区户籍底票在内的各类档案资料6100余卷(册)、近63万页。这些档案在帮助人民群众查证亲属关系、查找亲人、办理落户、退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档案修复工作,朱警官说,如果按照如今的工作进度,想要将所有老旧档案修复完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人不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认为老旧的东西没有用了,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对于需要的人来说,这份档案关乎到了这个人的一生。”

微信图片_20230609154740.jpg

用修复的底票 帮老人找到了50年前被送养的妹妹

别看老底票上记载的内容只是基本的户籍信息,但这只言片语却体现着“我是谁,从哪来”这些关乎一个人身份的重要信息,更是亲情与血缘的承载。

几年前,丰盛派出所的民警曾经接待过一位来寻亲的老先生。50年前,王先生的父亲带着他与同样有一个儿子的继母组成了家庭,婚后,又生了两个女儿。由于家里困难,父母不得已将刚出生3个月的小妹妹送了人。如今,父母都去世了,他作为家里的大哥,总惦记着能把妹妹找到。

王先生还记得他家在50年代的地址,民警据此从档案室里翻出了王先生一家的老底票。在底票上,清楚地记载着小妹的身份情况,以及何时迁出,迁往何处。

收养她的那户人家也住在丰盛辖区,民警又调出收养人家的底票。这家人就这么一个孩子,而且底票上清楚地记录着“抱养”。

循着这条线索,民警费尽心思,最终找到了王先生小妹现在的联系方式。

很多抱养的家庭不会将实情告诉孩子,当得知她的父母都已去世,也没有其他兄弟姐妹时,民警才敢试着说出实情。

过了半个多月,王先生的小妹来到派出所,民警用一张张底票还原了她的生活轨迹。毕竟血浓于水,最终,她答应相见。

相见时,王先生激动地说,“妹妹终于见我了,真是了了一桩夙愿……”

能仿制文物却不能仿制历史——档案仿真复制工作室

小到个人生平见闻,大到国家历史变迁……历史如何记录、如何见证,权威的文件非档案莫属。

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档案也发挥了见证历史和凭证依据等重要作用,公安档案也不例外——见证历史、服务民生。

公安档案仿真复制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4月,主要负责纸质档案仿真复制工艺,是通过扫描、修图、调色、打印等工序,制成纸质档案的复制品的过程。制作纸质档案复制品,有利于保护公安档案原件,在公安历史传承、公安档案文化传播交流、拓展档案资源利用及展览宣传效果方面发挥作用。

47岁的武警官,自档案仿真复制工作室建立至今,就承担这项工作。档案仿真复制讲究的也是“慢工出细活”。每件复制品制成后,要做到与真品无异,就连纸张上的锈迹及霉痕都出奇的一致。为此,他每制作完成一件复制品后,必须在上面加盖“复制档案专用章”以示区别。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与当年几乎一样的纸张。“建国初期条件艰苦,往往是身边有什么纸,拿起来就直接用。”武警官打开他的档案柜,里面码放着十几种各类纸张,有新闻纸、宣纸、草纸,其中最引人好奇的,是一沓薄如蝉翼的纸张,轻轻拿起,目光甚至能从中间看透过去。

“这种纸叫雪梨纸,现在主要用作礼品包装。它很像解放前一种很薄、很廉价的蜡纸。解放初期的很多文件都是人工誊写在那种蜡纸上的。但现在在市场上已经找不到那种蜡纸了。要想复制出那种蜡纸的效果,只能用这种雪梨纸。”武警官轻轻捧起一张雪梨纸认真解读着。

很多有印刷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么薄的纸很难通过打印机进行印刷,武警官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就是将它小心翼翼地固定在另一张纸上,由机器转动,带动下面的纸进入,将图案留在上面的雪梨纸之上。有很多人认为,一味地和机器设备打交道,是十分无聊的事儿,对此武警官却不这么认为。

“其实这项工作有很多有趣和有意义的地方,比如根据档案的材质和内容去了解档案形成的历史条件和背后的故事……”武警官介绍,截至2022年底,公安档案仿真复制工作室共复制档案百余件,其中不乏珍贵档案。

档案整理室:“不仅仅是一摞摞故纸还是一段段历史的细节”

在不足60平方米的档案整理室里,两张近10平方米的办公桌被文件推车包围着,车上、桌上整齐地码放着成山的文件,几乎要触碰到房顶。在此工作的葛警官和陶警官被完全淹没在其中。平常在这个屋内,只能听到他们梳理文件时的翻页声、逐页标写页码时的书写声以及打孔机不时发出的“咔咔”声。

在很多人看来,他们的工作平凡、琐碎,甚至略显枯燥;但在葛警官他们看来,他们梳理的,不仅仅是一摞摞故纸、一份份文件,还是一段段历史的细节。

“在外行人眼里,似乎档案整理就是把一堆纸合订成一本卷。这是一种误解。在这里,的确不需要什么黑科技,但却需要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分析能力、足够的细致耐心,更需要有对公安工作的深入了解,才能整理出一本内容完整、顺序合理、逻辑清晰的档案。也只有这样,当后人再翻开这本档案时,才能真正看懂里面讲的是什么……”葛警官捧着一本沉甸甸的档案向我们娓娓道来,像捧着一件精心打磨成的工艺品。“虽然现在档案工作已经进入‘双轨制’时代了,但只要纸质档案还存在,这项业务就不会消失。我在这里干了快三十年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间整理室、这项工作,就是我们北京公安档案事业传承的象征。”

“让信息奔跑在高速路上” ——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心

葛警官所说的“双轨制”,指的是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如果说纸质档案代表着古老的传统、电子档案代表着全新的未来,那么档案数字化加工则是传统通向未来的桥梁。

档案数字化加工,是通过扫描或采集、信号转换等技术将纸质、磁性载体档案转化成电子档案,有利于保护公安档案原件,为提升档案数字资源整合共享利用、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及数字档案馆建设奠定基础。

2006年4月,公安(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心正式成立。截至2022年底,共加工各类馆藏档案资料35万余卷、4500万页,人口信息卡片1500万张。2020年8月,公安声像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心正式成立。截至2022年底,采集馆藏音频档案近500盒约960小时、视频档案4100余盘约5800小时。如今,这些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已经在案件侦办、户政管理、安全宣传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档案细节中抠出历史故事——《北京公安史志》刊物编辑部

在北京市公安局办公室档案处,还有一个《北京公安史志》刊物编辑部。档案处的民警向我们介绍,档案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开发利用,而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编写各种史料。

《北京公安史志》是由北京市公安局主管、档案处具体负责的一本公安史研究性季刊。虽然这只是一本内部刊物,却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编辑部里的编辑并不多,但似乎人人都有着一肚子的老故事。已经59岁的文字编辑于警官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这本刊物是1986年创刊的。”说起自己编的这本刊物,于警官如数家珍。“目前,它是全国公安机关唯一一本原创性的公安史研究刊物。我们的刊物刊登的,都是与北京公安历史有关的文章——大到反映北京公安机关的发展史,小到记述一件警事文物背后的故事;既有轰动全国的大案的侦破纪实,也有某一个民警从警生涯的回忆……”

尽管明年就要退休了,但看得出,于警官对自己编辑了20年的刊物有着很深的感情。“有时,为了考证文章里的一句话,我就得调阅十几本档案。但是为了确保自己编的文字都是‘信史’,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我们这些文章的作者绝大多数都是北京市公安局的民警。他们的这些文字,要么来源于北京公安机关丰富的档案资源,要么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对现有档案形成有益补充。但无论如何,最后都会和我们这本刊物一起成为北京公安档案的一部分。”

 实习生 罗艾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王朝
校对/李鑫

相关阅读
他是书画修复师也是UP主 26岁小伙修古画古书登上热搜
解放日报 2024-11-26
AI助力一天能修复24万张档案图片 智慧档案让沉睡的文件活起来
武汉晚报 2024-05-13
Qnews|“雷公”志愿者接力 一年半帮71个孩子找到亲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3
寻访|走进北京市档案馆 探秘档案修复保护技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8
修复完成!104册件珍贵古籍重获新生!走近古籍修复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6
档案修复师王毅:潜心工作30余年 让百万张档案“重见天日”
中国新闻网 2023-04-29
以“碳票修复”拓宽生态保护路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1
近距离欣赏珍稀古籍修复 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今起向公众开放
北京晚报 2023-04-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