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对话:北京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新”在哪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4 16:11

5月24日,首届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成功召开。本届论坛以“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主题,各界共话养老行业发展。为破解超大型城市养老难题,去年以来,本市开展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半年过去,试点结果如何?该模式解决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创新之处?带着这些疑惑,在本次论坛上,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深度解析北京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北青报:目前,北京的养老形势是什么样的?

郭汉桥:目前,北京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有465万,占常住人口的21.3%;户籍老年人414万,占户籍人口的29%,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早在2008年,本市提出“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6%老年人社区养老,4%老年人机构养老。如今,这一养老格局发生了变化。社区养老服务本质上还是为居家养老服务。从目前全市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看,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占户籍老年人口不足1%,99%的老年人在家养老,居家养老问题已成为养老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同时,90%以上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问题成为养老工作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北青报:面对上述现实,北京市民政局的养老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调整?

郭汉桥:基于上述实际情况,我们的工作重心聚焦于居家养老。去年,我们尝试推出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总体思路是“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以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重构养老服务业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考虑国有企业有国资信用背书、经济实力雄厚、群众信赖等优势,我们从大型国企率先突破,民营企业合作参与,以此激活占比99%的养老服务市场,共同做大养老服务产业“蛋糕”,而不仅仅围绕1%的养老服务市场来分“蛋糕”。

同时,聚焦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这是居家养老服务新的主攻方向,核心是解决好居家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难题。这次试点模式支持市场主体以居家失能失智老年人为重点、兼顾各类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构建“管理团队驻街道、信息平台上云端、养老管家包社区、护理人员进家门”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制定普惠养老服务清单,规范居家服务标准,提供管家式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北青报:目前来看,这一试点实施效果如何?

郭汉桥:试点启动半年来,“北康养e家”APP注册用户已达15万,在西城区广内街道试点范围内累计签约长期居家照护服务超过100单,相当于在广内街道建设了一家具有100张床位、实现轻资产低成本运营,提供实体化、专业化养老服务的社区“虚拟养老院”,有效解决了100多个家庭的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问题;同时开展助餐、助医、助洁、助浴等各类服务4000余单,有效为周边居家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目前,所有服务“零投诉”,广受老年人的期待,甚至曾经有郊区老年人乘车2小时,专程到北康养e家寻求服务支持。试点工作已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北青报:与以往的工作方式相比,这一模式根本的创新点在哪里?

郭汉桥:可以概括为“一个改革”“三大创新”。“一个改革”也就是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近年来,养老工作主要通过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集中养老床位,鼓励和引导失能失智老年人把“家”搬到机构养老。而新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推动市场主体将专业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搬”到老年人家中,探索走出一条普惠型居家养老发展新路。“三大创新”:一是发展体制创新,就是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的责任边界,按照“办事业”的基础上“育产业”“两条腿走路”的思路,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新型养老服务发展体制。二是工作机制创新,改变以往政府发放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的工作方式,推动运营补贴由“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引导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市场规律提供养老服务,不再依赖政府补贴“输血续命”。三是服务模式创新,坚持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实现全要素供给、全天候响应、全方位服务、全链条管理,构建老百姓买得起、买得到、信得过、用得好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高艳

相关阅读
60余个点位正陆续挂牌 北京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现核心城区全覆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3
让居家养老享受专业照护服务
人民日报 2023-09-04
北京养老服务网及小程序6月上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3
北京99%老年人在家养老 业界将探讨大城市养老难题
中国新闻网 2023-05-22
北青快评 | 居家养老服务既要“到家”又要“到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