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力电器就旗下直播间“明珠羽童精选”更名为“格力明珠精选”回应称,“孟羽童已离开,不在公司任职”,表示人员流动很正常,感谢外界关心。
对于孟羽童离开格力电器,公众和媒体有一些观点和看法,这也是正常的反应。“吃瓜”之余,更应看到和思考的是,制造业企业应如何选择人才培养的战略和路径。话题的背后,也是格力电器自主培养人才梯队、加快人才结构多元化的体现,反映了格力作为制造业“黄埔军校”,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吸纳人才,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才选择其他机会,不吝宽容与支持。换言之,中国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培养越来越多创新型人才,也要鼓励人才报效社会,为制造业以及更多产业带来新鲜血液,推动中国实体经济稳步前行。
据报道,格力电器作为实体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在长期战略规划中,自主创新是不变的价值核心。从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家电产品到智能家居、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领域,格力电器一直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不仅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还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不断追求创新,推出科技驱动下的新产品和品类,满足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需求。
对技术研发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让中国制造业头部企业跻身世界级企业。技术创新不可能凭空而生,更需要雄厚的人才资源积淀,以及与市场、科技发展趋势相匹配的人才建设升级。所以,制造业企业不仅要注重年轻人才的引入,也要注重为之提供完善的职业发展机制。
制造业企业造就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科技研发上需要完整的平台资源。多年来,格力自建了一大批自主研发机构,目前围绕新能源环境、智能装备、冷冻冷藏、洗涤等技术研发方向,建有16个研究院、152 个研究所、1411 个实验室和5个国家级的科研平台。
抱有远大志向、投身科技报国事业的年轻人,能够在与自身专业知识、志趣相符的研究所、实验室,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工作,乃至在院士指导下开展更高层次的自主研究。众多人才的才华挥洒,与企业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一脉相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了解,截止2022 年底,格力电器约有7.2万名员工,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南粤突出贡献奖1人和珠海市高层次人才94人、青年优秀人才548人,公司内部评定科技专家948人和技术工人3万多名。
除了高精尖人才培养,制造业企业还应在高级技术蓝领体系化建设上加大发力。今年5月,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格力电器依法全额出资创办的非营利性民办全日制高职(专科)院校——珠海格力职业学院正式开始招生。该校办学规模暂定3000人,预计今年9月可开门迎新,首批拟开设制冷与空调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大数据技术、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5个专业,逐步增设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移动商务等12个专业,形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商科3大专业群。该校将充分发挥办学母体珠海格力电器的先天资源优势,采取“校企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一条立足中国智造业发展趋势,强化人才知识、技能、实践能力“三合一”综合培养的人才发展道路,为中国实体经济输送更多蓝领人才。
制造业企业面向人才提供广泛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为员工拓宽职业成长之路。企业自主培养多层次人才梯队,让人才扎根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将自身发展规划与企业创新趋势融为一体,有助实现个人事业与企业做大做强的双赢。自成一套的人才培养理念及行动力,为创新型人才最大限度创造发展机遇与空间,是格力电器被称为家电业“黄埔军校”的原因。随着格力电器连续进军各类蓝海产业,让员工获得了更多机会和空间来发挥创新能力,越来越多年轻人因此成长于格力,从懵懂青年到科研中坚,将用一个又一个凝聚心血、才智的技术成果,为“中国智造”强基固本,获得更多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认同。这也是格力去年取得近2000亿级全球销售额、业绩稳健上行等一系列成绩之外,更令人称道之处。
就此而言,格力之所以被称为家电业“黄埔军校”,正是因为在鼓励创新和自主培养人才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鼓励创新可以带来更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自主培养人才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绵延不绝的活力。对人才梯队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投入,对人才流动的开放与包容,铸就了企业的人才观,也让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果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像格力这样的企业越多,中国制造业人才基数就会持续扩容,加快从三来一补向产业链中高端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文/远山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潘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