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增强内生动力须补上需求不足短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7 15:11

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社会共识,“五一”小长假的相关数据也凸显了这点。相较于2019年同期,文旅市场呈现“报复性”增长,但内需市场依然存在短板。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可见,补上需求不足的短板是关键。

在5月6日召开的2023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恢复和扩大内需也成为论坛重要议程。一方面,扩大内需已成为政策面、专家层、舆论场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共识,但恢复和扩大内需也是涵盖政治、经济、民生的系统性问题。

需求补短已取得成效。通过精准的政策设计,初步化解了楼市优质头部企业的资金链难题,也通过降低首套房贷款释放了刚需群体的购房热情。虽然4月楼市整体热度有所下降,成交规模止升转降,但楼市渐趋实现软着陆。从楼市周期性沉浮看,只要楼市避开硬着陆,楼市就会风险可控,不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再如文旅市场,通过春节,尤其是“五一”小长假的表现,国人已经恢复了常态消费的热情,吃喝玩乐一条龙消费模的活力被充分激发。这意味着,因疫而阻断的文旅市场短板,已被完全修补。但是,“五一”小长假也暴露了内需市场的“灯下黑”,譬如景区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跟不上等,服务市场的软硬件短板,会拉低文旅市场的内需活力。此外,新能源汽车消费虽是亮点,但“五一”期间也暴露出高速公路充电难的结构性难题。

按电动车从30%充至80%电量需40分钟计算,一般服务区车主平均需要等待4辆车充完电才能进行充电,而从进入服务区到离开至少需要3.5个小时。而且,“五一”期间充电排队时间最长将近3个小时,最短也要等1个小时左右。这虽然是“五一”假期出现高峰所致,但也提出了制约电动汽车“最后一公里”的短板硬伤——充电桩不足充电效率不高。

有分析认为,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39%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651万辆,若车桩比下降至2.2:1,对应的充电桩保有量将达1660万台,充电桩缺口达1398万台。加速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让车主“回得了家、出得了城、下得了乡”,畅享无忧才能最大限度提振汽车消费动能,并确保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从房到车,再到衣食,衣食住行和普罗大众的“开门七件事”,囊括了内需市场的主体动能。但是,上述领域的中高端产品不仅存在供给侧短板,也不乏消费端硬伤。就前者而言,从豪车到奢侈品,国人消费能力巨大,但国产品牌难得消费者认可,只能通过出国购物、网上海购和进口方式实现。但是,如果国内供给侧能够满足国人大部分的消费需求,高端消费就能实现从供给到消费的两端驱动,带来内需红利的双重释放。这并非浪得虚言,譬如电动汽车,中国就有了既能出口海外又能吸引国内高端消费者的豪车品牌。14亿国人蕴含着澎湃的消费动能,若更多地立足国内消费品,将给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活力。

有必要对14亿人的消费市场进行细分。既要最大限度满足普罗大众在国内市场的普遍需求,也要将近3亿中产阶级群体的消费需求留给国内,这就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布局和升级以提升供给侧质量——有好的供给才能激活高端消费,扩大高端需求,提振内需总需求。

提振消费,尤其是普罗大众消费,更多的还是要通过稳就业的方式提高收入水平,有钱才能消费才敢消费。这同样是供给侧和消费端有序平衡的大问题。而这既要宏观经济的稳增长托底,也要靠稳定的就业率支撑,更要靠看得见的收入增长来维持。所以,宏观经济、市场活力和微观民生是个有序循环大系统,哪个环节除了问题都不行。

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GDP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超出市场预期。这是宏观经济的“好”,由此才激发起全球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心,才给市场和公众希望和愿景,“五一”小长假更是大众消费最直观的正面回馈。但是,3月C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也引发市场内需乏力和后劲不足的担忧。此外,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1.4%,也折射出市场主体投资愿景不高的隐忧。毕竟,利润不行时,企业只会收缩投资而不会扩大再生产。

4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录得49.5,较前月下降0.5个百分点,近三个月首次落于收缩区间。5月5日公布的4月财新中国通用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服务业PMI)录得56.4,较前月下降1.4个百分点。制造业萎缩令人不安,也是亟需补上的短板。令人欣慰的是,虽然服务业PMI较前月旅游下降,但依然处于景区区间。制造业的收缩和服务业的复苏,不是简单的中和平均而是相互依存影响。简言之,找准制造业亮点,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以及继续减免税,去除制造业颓势,将制造业拉抬至景区区间,服务业才能实现持续修复,从而反哺制造业,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制造业处于收缩区间,最终会伤及内需消费。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销两旺,为制造业提供了很好样本。只要找准市场定位,盯准产业方向,聚焦科技创新,中国制造业能够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此外,2022年,我国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了60%以上,提供就业岗位占比达到了80%以上,创造税收占比达到了50%以上。故而,让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也是增强内需动能的应有之义。

文/张敬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分析|6个月来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市场需求显著回暖
澎湃新闻 2024-03-31
积极财政政策增强发展动力
经济日报 2023-12-24
北青快评|从“超级黄金周”看中国经济系统性向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9
北青快评 | 让新型工业化扛起高质量发展大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4
北青快评 |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需求有效提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