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处无接触时代,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
疫情之下,无处不在的病毒将身边的同类变成潜在的威胁。或许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无接触时代——无接触的生活,无接触的社交,甚至无接触的性。技术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远,附近在消失,信任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和信心也在消失。在生活方式的剧变中,我们如何与孤独和解,与他人重建丢失的亲密关系?
★ 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揭示现代社会普遍孤独感的成因;
为什么身处人群之中我们时常感觉“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人口越密集的城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反而越强?为什么我们宁愿“死宅”“干物”,却不愿意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交友、恋爱、婚姻为何会成为世界性难题?本书重新考察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则,审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揭示普遍孤独感的成因。
★ 描绘当代生活的典型场景,展现无数现代人走向孤独的旅途;
病床上亟需护理的孤独老人,被移动网络疯狂抢占的亲子时光,没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既渴望与人接触、又惧怕受到伤害的无数现代人……作者对当代生活的细致刻画和对专业人士的采访,为我们展现了种种容易被忽视的人类孤独困境。
★ 跳出心理学的藩篱,一份社会学视角的孤独诊断书;
对当代社会种种细节的有力洞察:理念、习惯和律法,如何构建了充斥着疏离感的现代社会;城市结构、生活空间和现代技术,又如何一步步地消灭了附近,使我们逐渐远离他人。
★ 从最基本的生理学角度切入,展现人与人相互接触对身心健康的巨大影响;
长期被忽视的触觉研究,对我们的生活竟有如此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他人的直接接触让我们感知、成长,确认自我,获得安全感,甚至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然而,当现代社会步入无接触时代,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 深刻展现什么是国家也无法提供保护的真正的脆弱。
本书提醒我们重新意识到身体的脆弱:身体不受伤害的权利依然无法完全保护每个人,对身体界限的尊重依然有待于律法、观念和社会共识的进步。
内容简介
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
不再用纸币交换商品,不再亲自去市场购物,不再与人近距离交谈,在隔离中逐渐适应居家办公、在线教育……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保持一种无接触的生活。这是“社恐”的福音,还是孤独的当代症状?
本书试图告诉我们,孤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它不窥视人心,不要求个人的自省,而是从生理学、历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视角”,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人在生理上渴望与他人接触,抚摸、拥抱、握手……但我们的世界始终存在暴力的威胁,保护人不受伤害的制度和社会共识又姗姗来迟;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压缩着个体的边界,作为资源的身体在市场上被最大化地利用,这一切都将我们推向了亲密关系的反面。当发达的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树起顽固的技术屏障,脆弱的现代人似乎找到了免于伤害的方式,长此以往,我们将迎来什么样的未来?是能够无所畏惧地相互关心、心甘情愿地彼此亲近,还是充满猜疑地自我封闭,保持缺乏亲密感的无接触式生活?
作者简介
[德]伊丽莎白·冯·塔登(Elisabeth von Thadden)著
德国著名记者、作家,曾在巴黎和柏林修读文学研究,现任德国知名媒体《时代周报》的政治版编辑。
顾牧 译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德文学交流与文学作品译介,已出版《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无欲的悲歌》《弗洛伊德传》等译著二十余部。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