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半两财经 | @应届生:面对银行金融科技的抢人大战,你准备好了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1 18:47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碰撞,正在衍生出全新的内涵和意义。眼下,一场金融界的科技变革正加速酝酿,刚踏入社会的应届青年,也生逢其时地融入其中——2023年的的银行春招中,金融科技类岗位含金量不容小觑,成为各大银行广纳贤才的重头戏,科技人才成了银行争抢的“香饽饽”。数字化转型已是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战略重点,而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正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

抢人大战

小如是北京一所著名财经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本科专业与计算机相关。在某国有大行研发中心工作的她,已入职金融科技岗两年多。看到今年各大银行公布的春招计划,小如为自己的择业方向略感兴奋:“银行对标互联网的进步空间还很大,赶上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约等于赶上了十年前进互联网的机会。”

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近期16家银行的招聘公告发现,有10家银行在今年春季校招中专设了金融科技类、信息科技类的定向岗位。

“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在公告中表示,今年“春招”该行招聘机构包括33家一级(直属)分行、9家直属机构及1家综合化子公司(工银科技)。招聘岗位特设“科技菁英”,主要为该行甄选特色平台建设、应用开发、产品研发、系统维护、大数据研究等领域的科技专业人才。要求应聘者以电子信息科学类、计算机类、数理统计类等相关专业为主。

建设银行近日也发布境内分支机构2023年度春季校园招聘公告,参与此次校招的25家建行一级分行中,有19家都要招聘科技类专项人才。该类型人才主要从事数据挖掘分析、大数据营销、技术研发、系统运营维护等相关工作。建行表示,新员工入职后,有机会安排至分行金融科技部,或总行运营数据中心、大数据智慧中心、金融科技子公司(含各事业群)等机构跟岗学习。

4月12日,交通银行2023春招进入最后5天倒计时,“交通银行微招聘”公众号又重点推荐了总行和省直分行的六个职位,其中有四个与金融科技有关类,分别为:总行的金融科技类管培生和部门金融科技职位,省直分行的金融科技方向和金融科技储备生。交行一些分行今年推出的所有岗位都开出了金融科技类(如软件开发、数据分析、金融工程、智能科技、电子信息)专业优先的条件。

招商银行旗下分支机构最新发布的校园招聘职位中包括2023信息技术培养生。北京分行对其岗位职责的描述是“从事应用系统设计及开发、软件测试、系统及网络运营维护等相关工作,成长为熟悉银行业务的IT人才。”

招行宁波分行对金融科技岗的要求为“经一线轮岗培养,了解招行业务,从事金融科技相关工作,将系统开发、统计建模、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至金融场景,实现金融科技与银行业务相结合,成长为FinTech专家”。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这样的全国性银行,各地城商行、农商行也加入了金融科技人才的争夺战。青岛银行、成都银行等多家区域性银行的校园春招均发布了金融科技岗位。

赋能标配

近年来,在各大银行都能看到成立不久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它们已成为赋能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成为银行“标配”。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21家商业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分别来自5家国有大行、9家股份行、4家城商行、1家农商银行,2家省联社,总注册资本高达近80亿元。

具体来看,六大国有银行中,除邮储银行外,其他均已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9家也陆续成立。城商行中北京银行、廊坊银行、盛京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纷纷成立了科技公司,农商行中有深圳农商行,浙江、广西两省的农信省联社等。

金融科技子公司也是今年银行春招的重点部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10余家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启动春招,不少公司不仅针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校招,也开启社招面向全社会广纳贤才。

工银科技发布的6个校招岗位中,科技菁英岗位占50%,招募人员方向为软件研发、产品经理、安全研究。

中银金科为其上海总部、苏州子公司、成都研发基地招募人才,包括架构管理、风险业务分析、区块链、性能测试、算法(隐私计算领域)、产品经理、技术经理、网络安全专家、前端开发工程师、风险业务分析、运营等研发、测试、产品、运营相关人员。

招银云创同时启动校招、社招,社招涉及招募技术支持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解决方案架构师、应用运维工程师、桌面运维工程师、产品经理等研发、产品岗位,校招包括前端开发工程师、数据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研发、测试、产品岗位。

资金投入

有业内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科技部门在银行内部属于中后台部门,不像业务部门那样有存贷款规模等KPI考核压力,薪酬一般会高于所在总行或分行的平均水平,有的银行会高出15%左右。不少银行金融科技岗研究生入职第一年综合收入都在25万-30万之间,也有银行会超过30万。

金融科技岗位近年来的招聘数量呈明显上升之势,对于想进银行的毕业生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而这个较为理想的入职第一年综合收入背后,正是各大银行对金融科技真金白银的投入。

其实,银行业并非今年才对金融科技人才求贤若渴,最近几年各大银行一直都在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招聘力度,银行里的科技人员也逐年增多。人才结构的变化背后是各家银行对金融科技“真金白银”的大笔投入。

根据年报披露的数据,2022 年,工行金融科技投入262.24 亿元;金融科技人员 3.6 万人,占全行员工的 8.3%,数据分析师超7700 人。

以打造“最强金融科技银行”为目标的招行近年来一直保持金融科技建设的投入规模,持续推进“数字招行”建设。招行去年的信息科技投入为141.68亿元,同比增长6.60%,是全年营业收入的4.51%。截至2022年末,招行研发人员达10846人,较上年末增长8.00%,占该行员工总数的9.60%。

2022年,农行信息科技资金投入总额232.11亿元,科技人员10021人,占比2.2%,较上年增加近千人。

建设银行也不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建行金融科技人员15811人,占集团人数的4.20%;金融科技投入232.9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83%。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相较国外金融巨头,国内银行业目前对金融科技的投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以美国著名银行摩根大通为例,最近几年,摩根大通在技术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在120亿美元左右,而其去年营业收入为536.68亿美元,这意味着技术投入已占其全年营收的两成以上。

职场差异

从招聘要求看,银行金融科技岗与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似乎差不多,但在具体工作内容、通勤节奏和薪酬构成上,却有着诸多差异。

小如在国有大行研发中心已入职金融科技岗两年多,从收入来看,小如感觉算是国企的正常水平,没有股份行高,更没法跟互联网比,但解决了北京户口。小如所在的部门因为没有直接的数据考核压力,感觉比较轻松。

从工作时间看,早8点半上班,晚5点半下班,也可以早9晚6,周末双休,工作强度适中,有时会加班一两个小时,一般是在新版本上线之前的一周,没有特殊情况,基本5点半大家就陆续下班了。同事氛围非常好,同龄人占比40%左右,年龄稍长的办公室前辈也很热心。

针对银行金融科技岗和互联网公司的优缺点比较,小如认为银行的优势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一般不会裁员,稳定性高,工作强度适中,精神压力小,可以按自己的生活节奏来,可以有自己的业余爱好;二是大概率可以解决北京户口,虽然人力不会保证,但就她了解的情况,这两年的校招生都解决了;三是对专业的要求没那么严格。小如所在部门的同事什么专业都有,最常见的是经管和计算机类,其他的也有心理学、数学、统计学、土木工程、自动化等等。

至于银行与互联网相比的劣势,小如也总结了四点,一是银行的产品体系大多比较成熟,强依赖于复杂的业务逻辑,没有互联网那么创新,业务部门比科技部门更有决策权;二是收入相对较少,涨薪也比较慢;三是国有大行会有一些国企的通病;四是岗位没有互联网公司分的细,毕竟银行的科技发展要落后于互联网很多,所以会出现一个岗位干了很多种工作的情况。

小如说,现在的单位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完美公司的标准,但综合各方面因素,她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这里。

同样,在北京另一家银行科技部刚刚转正不久的小北也认为,银行金融科技岗在工作内容上与互联网企业有不少差异。银行系统开发的目的是为了银行的业务服务,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大部分时候是解决业务部门提出的功能性需求,所以银行不像互联网大厂那样有那么多产品经理对系统优化做需求分析。

在银行写代码用的主要是传统的java语言+数据库,比较新的系统会使用 SSM框架, 前端也有人用vue框架。比较老的系统就比较麻烦,甚至连专门负责前端开发的人都没有。小北刚入职的时候分到了票据的新系统开发,项目结束之后,调整到了另一个组,用的是比较老的系统。所以,她认为大家的技术要全面,要能适应新旧不同的系统。

至于薪酬水平,小北的感受与小如一样,没法跟互联网大厂比,但是相对于工作强度和压力,性价比还不错。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不少银行金融科技岗研究生入职第一年综合收入都在25万到30万之间,但是从内部地位和话语权来看,金融科技部门要低于业务部门。金融科技岗位近年来的招聘数量呈明显上升之势,对于想进银行的毕业生来说,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经典范本

在银行加大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数字银行不再只是一个虚拟概念,走在前列的银行的真实案例,已经让大众看到了数字银行发展的经典范式。

作为国内首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没有一家线下网点,所有业务全部在线上进行。该行科技人员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历年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约10%,也是中国银行业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人说微众银行有时让人感觉更像一家科技企业,它不仅自主开发了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系统软硬件,还积极向社会分享自己在众多领域的最新技术。

过去数十年,国内银行均普遍采用IOE的集中式技术体系,即 IBM(国际商用机器)、Oracle(甲骨文)和EMC(易安信),这些外国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技术服务价格普遍高昂。

微众银行从建行之初,就基于“开放蜂巢Openhive”技术,利用标准化硬件和开源软件,构建了国内首个基于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使其能够支持海量的客户规模及高并发的交易量。

对于传统银行来讲,客户每个账户都需要IT系统的运营维护,这也是银行一笔巨大的成本支出。目前,跨国大型银行和国内城商行的单账户每年IT运维成本大约为100元人民币;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大约为20元人民币。而微众银行利用这一自主创新的系统,将单账户每年IT运维成本降低至2元,不到国内外同行十分之一。该系统上线以来,实现24×365无间断运转,已服务超过3.6亿的客户,实现单日金融交易峰值超8.44亿笔、日均金融交易超5亿笔。

从 2018年起,微众银行持续深入探索国产化,将基于鲲鹏芯片(ARM 架构 CPU 芯片)的泰山系列国产化服务器部署于分布式存储、基础核心组件、应用与资源管理等自身核心金融业务场景,真正实现了银行核心系统的软硬件全面自主可控。

微众银行不仅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领域持续探索和积累,还将自己的技术进行分享。2019年7月,微众银行对外宣布金融科技全面开源。截至2022年5月,微众银行对外开源项目已达33个。近年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微众银行积极支持若干国家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覆盖了政务、金融、医疗、双碳、跨境数据流通等众多领域。

比如,珠三角征信链是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建设的跨区域征信一体化数据中心枢纽。它以 FISCO BCOS为底链构建应用平台,并由微众银行提供区块链开源技术支持。“珠三角征信链”通过共享各机构内存储的信用数据,有效实现征信服务供需各方的业务流程联动,打通信用信息流通壁垒。

未来蓝图

“银行业的发展史是一部技术应用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战略重点,”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需投入不同的基础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是数据与人才。

杨涛认为,银行必须重视金融科技人才体系建设。要积极完善内部人才评价机制;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人才在职教育和培训;同时要激励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还要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格局,要以数字化管理人才为核心,以推动技术与业务交叉领城的骨干人才为重心,以金融科技安全与数据治理人才为保障。同时还要将金融科技伦理建设与人才建设相结合。

CFT50学术委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指出,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的是解决怎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眼下,实体经济已经高度数字化,银行不实现数字化就服务不好数字经济。长期来看,没有数字化能力的银行将是缺乏生存能力的银行。

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何阳看来,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确实已成为行业共识,但是践行之路仍任重道远。

从顶层规划看,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出台的规划及行业指导性文件均提出,金融行业应更加关注科技能力建设,尤其是提升核心技术的应用攻关与自主创新能力。

在零售领域,何阳认为,今后智慧金融要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推动To C业务提质增效。比如,在普惠金融领域,银行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更好服务长尾人群。现在运用数字技术,银行已经可以摆脱单纯依靠抵质押物和担保发放贷款;而健全的数字风控体系也将加强银行对业务全流程的精细管理。此外,金融科技可以帮助银行洞察客户的“千人千面”,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何阳举例说,某家股份行的信用卡中心,已实现对近500个客群的分群经营,几乎完成全部核心客户的精细化经营部署。

在对公业务上,数字经济也为银行创造了更多垂直行业的To B落地场景。目前,农业、工业、服务业也都在数字化转型,各个垂直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大量涌现,金融机构可通过嵌入式服务场景及提升数字化升级方案更好服务产业化数字转型。以数字工业为例,工业供应链融资平台可以通过采购商信用评级与采购计划配置等方式,提供差异化融资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嵌入了基于区块链的金融服务方案,可以对上游供应商、下游采购商信用和信贷数据进行上链管理。

实际上,监管部门也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描绘了蓝图。2022年初,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为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广泛普及,基于数据资产和数字化技术的金融创新有序实践,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开发能力明显增强,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治理更加健全,科技能力大幅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机器人工友”来了,建筑人准备好了吗
中国青年报 2023-11-13
培养拔尖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准备好了吗
中国青年报 2023-07-03
新职业汹涌而来 高校教育准备好了吗?
中国青年报 2023-04-10
新职业汹涌而来 高校教育准备好了吗
中国青年报 2023-04-10
现房销售时代 我们准备好了吗?
经济观察网 2023-03-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