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财经 | 货币扩张物价走低,中国通缩了吗 ?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4 17:45

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公布了3月的物价和金融数据,引发了市场的担忧与困惑。一方面,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分别仅为0.7%和-2.5%,且自年初以来持续走低,市场因此担忧中国陷入通缩;另一方面,3月M2同比增长12.7%,新增信贷和社融均远超市场预期,这又让大家困惑不已:低物价与高货币竟然共存,这还能叫通缩吗?

针对市场的担忧和困惑,众多机构和学者近日发表文章对通缩进行探讨。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现在的局面不能算作通缩,当前的价格下跌不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目前中国经济还在回暖中,并未衰退,但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

CPI和PPI持续走低  

所谓“通缩”,一般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持续且普遍地下跌,通缩通常发生在货币收缩的环境下。

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涨幅较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低于预期的1%;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5%,降幅较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低于预期的下降2.3%。

这是CPI同比增速一年来首次跌破1%,并大幅偏离2%-3%的黄金区间;而PPI已连续6个月同比负增。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 PPI累计同比涨幅高达8.1%,2022年上半年累计同比涨幅也达到7.7%。

不能简单将CPI下跌定义为“通缩” 

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程强认为,CPI、PPI 同比双双下跌并非意味着通缩到来,综合当前的物价数据,经济恢复的动能仍然不弱。程强指出,鲜菜猪肉价格的下跌、去年同期的高基数效应、核心CPI 中的工业制成品价格低迷、成品油价格调降带动交通通信项价格下降是CPI 同比读数较低的主要驱动因素。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也认为,当前的物价与经济形势与“通缩”明显不同。物价暂时性走低或少数品类价格下跌,都不能被称作通缩。只有当物价下跌同时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才能确认通缩来临。

罗志恒指出,当前价格下跌不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具体而言,春节错位因素导致今年1月CPI同比上升、2月同比下滑,去年3月国际油价与粮价因乌克兰危机而快速走高,进一步压低了今年3月同比。 “可以预见,4月CPI同比将进一步下滑,因为去年4月疫情反弹导致物资紧张,基数偏高。1-4月CPI同比走弱属于意料之中,5月之后将迎来回升,PPI也是同理。

此外,当前物价涨跌分化,并非普遍下跌。疫情限制解除后,服务消费恢复显著好于商品消费,服务价格涨势也好于商品价格。3月PPI同比下行,主因国际输入性因素带动国内石油、有色金属相关行业价格下行,但国内生产和市场需求持续改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钢材、水泥等行业价格有所上涨。

货币走高价格走低不是通缩

值得一提的是,同日发布的3月金融数据与物价数据形成鲜明对比。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89万亿元,预期值为3.09万亿元;新增社融5.38万亿元、预期4.5万亿元;社融存量增速10%、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M2同比增速12.7%、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中金公司研究部指出,通缩包含但不止包含物价放缓,还要结合“两个特征、一个伴随”,即物价持续全面下降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以及伴随经济衰退来判断,当前物价下降既不全面亦难持续,货币供应创新高,经济已步入复苏。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在货币增长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所谓“通缩”是个伪命题。货币走高,价格走低,这不是通缩,是产能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抑制了价格上涨。

中国经济还在复苏中

如果现在不是通缩,那么中国经济是在衰退还是在复苏呢?

中金公司的研报《我们看到的是回暖,而非通缩》在标题上就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中金表示,目前的物价放缓主要是基数、输入性和成本驱动的,而新增因素已企稳回升,代表内生需求的金属与服务价格亦上行,且服务涨幅和大城市贡献也没有完全在CPI中体现。

中金认为,目前经济复苏主要源于去年政策滞后影响以及疫情消退后的部分内生动能反弹,今年政策作用尚未显现。展望未来,尽管短期基数仍有拖累,但在三股力量推动下,物价中枢将随产出缺口收窄而逐渐抬升。“总之,我们看到的是需求驱动的物价正在回暖,而非步入通缩。”中金称。

开源证券也认为,近期对通缩的担忧没有必要, 2023 年将是典型复苏。一方面,疫后消费复苏对服务 CPI 和核心CPI 构成支撑;同时基建高增也将对PPI 形成一定支撑。因此不必过度悲观。另一方面,与海外相比,中国防疫优化后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出现失衡,反而是复工人流好于消费人流,叠加猪油价格下行,通胀也难大幅走高。

开源证券预计,今年典型的情形可能是经济稳步修复、供需均改善、价格平稳、核心CPI 和服务CPI结构性上行。

复苏基础并不牢固 专家呼吁要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不过,专家普遍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

罗志恒指出,有四方面不利因素需要注意。第一,耐用品消费仍大幅负增长,反映出消费仍低迷,主要是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居民收入增速下行。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明显上升,但主要是餐饮消费上升幅度大,耐用消费品如汽车销售同比为-9.4%。第二,1-2月民间投资同比仅为0.8%,大幅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5%,制造业投资增速下行,均反映出民营经济对未来的信心仍不足,稳定经济主要依赖以基建投资为代表的政府和国企投资。第三,房地产短期形势在持续恢复,风险在逐步缓释,但待售面积同比仍上升。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持续上升,1-2月同比上升到14.9%,为2016年3月以来最高值。第四,就业形势严峻。

罗志恒认为,无论是当前物价指数较低,还是物价和金融数据背离,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即当前经济总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不振,要继续做好稳增长、稳就业、促消费、稳投资、稳信心等工作。从政策举措来看,当务之急是提振微观主体信心而非强力刺激。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则认为,宏观政策后续可以在促消费上进一步发力,以推动经济较快回升。有两个关键节点需要补强: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这主要依靠经济修复带动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居民消费能力的根源所在。当前政策面应将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必要时可向小微企业、乃至平台企业发放一定的稳岗位扩岗补贴。其中,后者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明显偏高的青年失业率。

二是切实增强居民消费信心。除了全面放开消费场景限制、推动经济较快回升外,重点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组合拳,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其中,预计今年政策面将持续出台支持举措,助力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这既能直接推动涉房消费,也有助于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二
新华社 2024-03-07
宏观大势|2024年物价走势如何?
澎湃新闻 2024-02-15
分析|春节错月影响1月CPI同比降幅扩大,经济修复仍需宏观政策保驾护航
澎湃新闻 2024-02-08
半两财经|潘功胜: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温和回升 维护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4
11月CPI同比降0.5%,机构称年内降准可能性增加
澎湃新闻 2023-12-09
食品能源价格波动下行,11月CPII环比、同比均回落
第一财经 2023-12-09
中国经济向好大势与通缩伪命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3
中国经济向好大势与通缩伪命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