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这一家创造了个奇迹!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
北京晚报 2023-04-09 14:40

一百多年来,京剧舞台上,有一家连续七代投身梨园不曾间断,并且同工生行这一个行当,这不仅在京剧界内是个奇迹,就是在全世界的演艺行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这一家就是名噪海内外的谭家。

Inked1681018946517A.jpg

颇带传奇色彩的谭门七代,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兴趣,援笔投书,为谭家诸艺术家讴歌立传。写谭门的书很多,惜缺少一本通写谭家七代从艺经历的专著。《百年英秀堂》的问世,弥补了京剧史传这方面的空白。《百年英秀堂》全书近四十四万字,无一幅插图,正文前既无名人为此书作的“序言”,文后也无作者抒写的“后记”,可以说完全是“干货”,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也许只有这么浩瀚的文字,才能把谭门七代从事京剧艺术这几十号人的能耐、本领说清道明。

本书作者和宝堂既有文字功力,更有丰富的戏曲知识。六十多年前,他毕业于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校(下简称“北戏”),学老生并得谭派、余派诸多名师教诲,留校后又向诸多研究京剧史论的教师求教,经过自己努力,后来长期担任戏校专业教学教研室主任。

五十多年来,他投名师、访高友,无论是对京剧理论的认知还是对文字的驾驭能力都与日俱增,并著书立说,有《松柏庵往事》《为京剧号脉——和宝堂戏曲杂文集》等专著问世。他利用长期在北戏工作的机会,结识了许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特别是因为与谭门六代的谭孝曾有同窗之谊,他得以不断向谭门五代掌门人谭元寿老爷子求教,并结下深厚友谊,成为谭府的座上客。这也就是后台常说的,他是见过“真佛”的人,是从“真佛”处得到亲口讲述的种种材料的,而不是道听途说、似是而非。2015年,北京出版社拟出版一部写谭家七代的长书,谭家人推荐和宝堂作为此书的作者。宝堂先生也不负重托,从2015年到2023年,用力不懈,反复修订,耗时八载方才书成,付梓出版。

谭小培(中)、谭富英(右)、谭元寿祖孙三代在家中合影

谭元寿(中)、谭孝曾(右)、谭正岩祖孙三代同演《空城计》

谭门七代凡与艺术沾边的资料,作者除参阅以往的有关出版物以外,大部分来源于对谭元寿先生的采访记录。作者学习京剧老生出身,因此,既可以厘正过去介绍谭门事迹不够准确的书报,同时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材料,丰富准确,又是行家里手,把一些专门的生行知识解释得一清二楚,这也正是该书的可贵之处。

《百年英秀堂》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谭家第二代名家,即名金福、字鑫培、号英秀、后来被大家尊称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英秀堂就是他成名后的堂号。在这一部分,有二处是前人没有提到的:一个是“家世之谜”。过去有的书说谭鑫培是湖北江夏小东门外田家湾人,有的则说他是湖北江夏沙湖熊家湾人。那他的老家到底在哪里呢?经过作者的追踪访问,现在终于有了正确的答案——田家湾是谭鑫培的出生地、老家,沙湖熊家湾是他的姥姥家,两处都是谭鑫培少年的家乡,这是“谭志道、谭鑫培父子亲口认定的”,是可靠的;第二处是在“百年谭剧”这一章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地阐述了谭鑫培五十多年演艺生涯中最擅场的三十出文武名剧。谭鑫培能戏甚多,有一百多出佳剧至今仍流传在京剧舞台上。作者所讲述的这三十出名剧的特点,言简意赅,点中要窍,其中除了人们熟悉的谭派名剧《失空斩》《四郎探母》《李陵碑》《洪羊洞》等外,也写到了谭鑫培早年享名的武戏《挑滑车》《长坂坡》《镇潭州》等,令人有身临其境、亲聆老谭佳剧之感。难怪时人称颂“四海一人谭鑫培”“无腔不是谭”。

第二部分写谭家第四代、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除写他精湛不群的谭派老生技艺外,更写了他道德高尚、屈己待人的一面。他在京剧二团与风华正茂的裘盛戎共事,不但不争、不抢戏码和角色,甚至还为裘派花脸艺术的发展“捧着唱”,最后形成“十净九裘”的局面。北京京剧院有“五大头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谭富英对年长的马师哥,恭谨有加;对待后加入剧院的年轻花旦赵燕侠,和儿子元寿一起为她唱开场戏《晋楚交兵》。这些是我们知道又不详知的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忠厚长者、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现代京剧《沙家浜》谭元寿饰郭建光.jpg

现代京剧《沙家浜》剧照,谭元寿饰郭建光

最后一部分是讲当今文武老生翘楚谭元寿的。他幼年到富连成科班学艺、出科后曾到天津、济南、上海及江南等地唱了四年戏。他在富社怎样学戏,在外地及上海天蟾大戏院又唱的什么戏,过去缺少文字记载,本书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欠,让读者了解到,无论在科班还是在外地,谭元寿都是学他老祖,既唱文戏又唱武戏。特别是他在上海与李丽芳、张鸣禄、班世超等诸多优秀青年演员组成共和班——“天蟾实验京剧团”,一唱就是二年多,既唱谭门本派的诸多老生戏,又唱了《长坂坡》《挑滑车》及全部《武松》等长靠、短打武生戏。令人想象不到的是,他还演出过《金钱豹》《智激美猴王》等戏。此外,那时他就大演《野猪林》《打金砖》,回到北京后,又向乃师李少春深造这两出好戏。作者也用了较多篇幅写谭元寿如何在上海连演四十场《沙家浜》的情况,为了连续演好这出有文有武的现代佳剧,他最怕的也严防的竟是感冒。读到老年谭元寿为了京剧的赓续与发展,不计年迈教子授徒的感人事迹,使人不仅想到当年其高祖如何尽心尽力培养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从而使京剧继续高歌猛进,终成国粹艺术的往事。

本书还有一些篇幅写了谭孝曾、正岩父子的谭门六代、七代的梨园情和演艺史。谭门七代,不忘初心,故正如本书封面所介绍的那样:“绵延近二百年,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

(原标题:京剧舞台上,这一家创造了个奇迹!在全世界演艺行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

文/张永和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不讲苦和难 描画大时代 京味话剧《坤伶·元年》 看女演员如何登上京剧舞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3
湖广会馆上演京剧黄梅“两下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8
品一杯“玉堂春” 看一场“大电影” 咖啡·影院让百年吉祥有了新玩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9
视点 | 大型舞台剧《谭鑫培1902-1908》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7
“斗胆”饰演谭鑫培,马笑:压力大到睡不好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