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由《弦歌》,我们懂得了什么?
北京日报 2023-04-08 08:30

明 许光祚《兰亭图并书序卷》故宫博物院藏

中华传统文化在整体上具有诗性特征,正如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在《问政书院记》中说的,“弦歌以和其心,诵读以探其义”。祁智深得此意,并将阅读传统经典的心得写成《弦歌》(江苏人民出版社)。阅读经典的旨趣在于经典本身的魅力,在于根植于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挺拔精神,在于经典道出了穿越古今依然相通的感受与声音。祁智总结得精妙简练:“思接千载,彼此融通。”

中华民族的文明,如同朝阳,“一跳出地平线,就灿烂辉煌”。祁智钟情《诗经》,在《诗经》里看到吃苦耐劳的先民,虽然忙忙碌碌,但依然各司其职。艰辛没有让先民们失去生命的优雅、精神的敏锐,反而将周而复始的生活画卷凝练成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歌谣。《豳风·七月》的每一个月份里,有先民们充实的日子,绵长的岁月。他们甚至愿意花上一段时间来观察蚂蚱、蟋蟀,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关注卑微的生命,发现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活法和日子。在四季轮回里,先民们按时而作,这份脚踏实地、本分生活的心态,以及随遇而安、扎根生活点滴的烟火气,成为了每个时代的众生相。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诗经》,记录着最原始的生命歌唱,这些来自切实生活的歌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仿若一种生命意志,流传至今。祁智带我们在经典中追根溯源,与中华民族的根建立连接。

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一向主张开明盛世。节日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爱过节,重视节日,节日风俗如此之多,也许源于此。孔子在众人远大的志趣中,说出“吾与点也”。这一出自《论语》的事例,多年后依然被后世赞同。王阳明也说:“点也虽狂得我情。”暮春之日,恰逢三月,春和景明,兴之所至,人来人往,游玩赏花,正是一种民生和谐的宣告。这种相聚多了,成了盛事,形成了节日。看似热闹而寻常的举动,传达的正是社会安定、生活富足、身心自由的信息。祁智驻足经典之中了解民生民情,触摸到先辈的人文关怀。

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经历了无数的纷争与战乱。在经典的诗歌中,我们了解到,有人四面楚歌之下,“不肯过江东”;有人饱受战乱,奔波中感叹“烽火连三月”;有人南渡至苏州,在寒山寺外“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人路过碣石,引无数人“一樽还酹江月”。伟大的时代开疆拓土,分裂割据的时代壮志未已。读《史记》《汉书》,我们看到刘邦与项羽并肩作战时的气魄,分道扬镳时的残杀,在斗争中,历史的步履踏步向前;也看到了在霍去病、陈汤、班超上下同心,共御外敌的努力下,汉朝声振寰宇。在动荡与流离中,我们经历了太多苦难的洗礼。沉重的苦难并没有让我们丧失精神与斗志,并没有羁绊我们的生命力,反而让我们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之中,成为大国。祁智梳理出经典的脉络,让我们懂得古今兴替,懂得中华民族身经百战依然屹立的精髓。

中华民族的传承中,从来不缺少文人墨客的身影。尤其是三月初三,那场全国41位名流聚在会稽兰亭的雅集,成为历史上永远的记忆,是永远的永和九年。这场雅集得诗37首,辑成《兰亭集》,王羲之意兴阑珊时作序,竟成流传千古的书法名帖。除了这场空前盛大的雅集,还有满腹经纶、狷介狂放的“竹林七贤”,遁入“竹林”高谈阔论。他们在谈玄论道上的成就,被我们所景仰,如同晦暗背景里不灭的星火。嵇康的《广陵散》让我们更加了解音乐的志趣,为了保护心心相印的挚友山涛,写《与山巨源绝交书》,世道的凶险,没有让他惧怕生死,而是坦然面对。

借由《弦歌》,我们亲近经典,更懂得了当下的生活意义。我们的精神和生命,是几千年中华文明血脉传承下来的,读经典就是了解文化的基因,了解过往的体验,了解作为中国人的生命。

文/李晓爽(作者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2
半两财经 | 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比拼写高考作文 北京卷《历久弥新》谁写得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7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人民日报 2024-05-18
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续写中华民族历史新辉煌
人民日报 2024-04-13
“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读节令诗词品传统文化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2-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