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多云。64岁的杨河扛起沉重的相机,再次来到宜昌葛洲坝下的长江边。
杨河告诉记者,他通常会根据长江江豚身上的各种印记、疤痕,来识别、确认它们。
根据他的连续观察,这几天,这里来了两个江豚家族,他给它们命名为一号家族和二号家族。
一号家族共有3头江豚,包括一头亚成年个体。“你看,这头江豚的尾部仍有溃烂伤口,我一眼就能认出来。”一号家族没有固定领地,喜欢追着鱼儿四处跑,属于走哪吃哪的“休闲族”。
二号家族有6名成员,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一般围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捕食打转。
杨河发现,这两个家族碰面后,一般都保持着安全距离,偶尔也会合伙围成大圈将鱼赶到一起、分头捕食。这时,它们跳跃出水的概率就大一些,杨河就能拍到它们的身体特征。
从2019年开始,坚守3年多,他为宜昌水域的13头江豚拍下了清晰的“登记照”,这些照片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这个,是以前没人做过的事。
救助一头怀孕母豚 很开心发现它又要当妈啦
“只要是为了保护江豚的事,我都愿意做。”作为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一名签约摄影师,杨河告诉记者,“有一头江豚,与我特别有缘”。
去年2月9日,杨河和朋友杨治吉一起守在江边拍摄江豚。突然,他在镜头中发现,一头江豚的尾部被一根绳子缠住,拼命挣扎……杨河赶紧向渔政部门求助。
在渔政人员的迅速救助下,这头江豚被解除“捆绑”。杨河为这头受困江豚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之后,他一直牵挂着这头江豚,并以获救时间作为它的编号——“209”。
一个月后,杨河在镜头里看到“209”尾部勒痕仍没有痊愈,但能够跃出江面,还能抓到鱼。“这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它能够活下来了。”
两个月后,“209”的受伤部位已经康复,但留下了一个明显疤痕。“这个疤痕,让我很容易把它迅速分辨出来。”
同时,他发现“209”肚子越发鼓胀,似乎怀有身孕。果然,三个月后,“209”身边多了一个活泼的小宝宝。他以拍摄到小江豚的时间,为小家伙定名“429”。
江豚的怀孕周期是12个月。这么一算,他当时参与救助“209”,相当于一次救回2条生命。
“一年来,我坚持每天在江边蹲守,从发现‘209’尾部伤口逐渐愈合到完全愈合,从它的孩子出生到断奶直到自食其力,整个过程我都用相机完美记录了下来。”今年3月15日,杨河在他的“观豚日记”中欣喜留言,“这是野生江豚获救后,第一次被相机专门记录下整个生活状态。这组影像资料,很是珍贵。”
更令他欣喜的是,最近,他观察到“209”的腹部一天天变大,食量也有所增加,他高度怀疑它再次怀孕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研究员闻讯后,特意嘱托杨河多注意观察,争取拍到它的产仔过程。
家人的全力支持 助他托起“生态摄影师”梦想
出生于1959年的杨河,拍摄江豚、守护江豚已接近10个年头。当初是出于一个摄影爱好者对于自然生态的兴趣,当时使用的相机也很简陋,拍出的江豚是一个个“黑点”。
他经常独自一人,带上干粮,早出晚归。每年单是驾车“追豚”的油费及其他交通费用,就要花1万多元。这对于退休金较少的他来说,一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江边岩石嶙峋,他不知摔过多少次,身上青瘀、流血是家常便饭。
妻子起初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花这些冤枉钱,宁可晒得黝黑、摔伤流血,也要去拍摄这些花鸟虫鱼。后来,看到丈夫拍摄的江豚照片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参与到江豚的保护中来,妻子才慢慢理解了丈夫的这份追求。
去年12月,女儿又赞助他升级了更好的摄影镜头,这让他就能拍到江豚身上的更多特征,有利于识别江豚、研判江豚的状况。
好友“龙之行”评价杨河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为了拍到一张好片宁愿守上一整天。
杨河笑着说:“江豚是很敏感的生物,也能表露出很多情感。比如那头‘209’对人类就一直抱有好感,每次我去拍照,它似乎能感知到我的存在,划水的动作都更轻快一些。”
多次拍到“热恋中的江豚”江豚情到浓处也会亲吻
今年3月,杨河再次拍摄到一对江豚从“相亲”到“热恋”到步入“洞房”的全过程。他关注到,它们有很多亲昵动作,除了身体互相轻轻摩擦,还有主动的“亲吻”行为。然后,它们互相拍击着水面,步入爱的殿堂。
而在2月25日,他陪同武汉的生态摄影大师贾连成,拍摄到了江豚的繁殖行为,进而用图片佐证了江豚的交配行为会持续2—3天或3—5天。
“拍摄这些行为,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照片验证了江豚在自然环境下能够完成繁衍行为,它们的种群恢复有了更多希望。”杨河高兴地说。
杨河发现,江豚是一个“母系社会”,一般由1头成年母豚作为家长,带着几个“姐妹”和几个孩子组成一个家族。
持续的观察,让杨河有了一些推翻传统记录,又具有科研价值的新发现。比如,之前的研究认为,江豚生育宝宝的水温要超过18℃才行,否则江豚宝宝在低温下难以存活。杨河的观察证实,在13℃—15℃的水温下,江豚仍可正常分娩,并且江豚宝宝能够健康存活。
一头江豚一天大约食用3公斤鱼,但在葛洲坝下游水域,随着水越来越清,水中的饵料越来越少,适合江豚捕食的小型鱼类也少了。杨河发现,体型较大的江豚会主动“外出打工”糊口,而把“老家”留给母子豚和亚成年个体栖息觅食。
为每头江豚拍下一组“登记照”用外部特征分辨每头江豚
随着他对江豚的认知越来越深入,拍摄的画面更加具有科研价值。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聘请他担任“特邀观察员”。他由一个单纯的摄影者成为一个江豚的守望者。
目前,杨河和朋友们通力合作,对宜昌水域的所有江豚进行“个体识别”。以一个家族为一组,把每头江豚都拍下一组“登记照”,根据它们体表的皮肤颜色、瘢痕位置及大小等外部特征,识别它们并给予一个编号或“外号”,进而记录它们的一些个性化的行为习性。这是一件国内没有先例的事情,将有利于推动野生江豚的个体研究及行为学研究。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对此作出高度评价。
随着长江大保护、“十年禁渔”等政策落地,江豚在这片水域自由自在、悠然生活。它们也渐渐懂得江中的“交通规则”,知道什么时候跟随在船侧觅食,什么时候又该躲开行船,到哪里能够找到更多的食物,怎么样追求“女朋友”来繁衍生息。
江豚守望者杨河为此二度受邀走进央视演播厅,借助一系列珍贵图片,讲述长江大保护的故事。3月26日,新华社海外版发布了一段微视频,讲述杨河如何“将记录江豚这种珍贵生物的生活作为毕生使命”。
文/金文兵 史凤玲 杨治吉
摄影/杨河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