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神经成功“复制”大脑多感官整合功能
科技日报 2023-03-21 17:30

记者20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徐文涛教授团队受猕猴多感官整合与空间感知机制启发,开发了一种人造运动感知神经,在硬件层面上成功实现了大脑的多感官整合功能,获得了卓越的运动感知性能。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据介绍,大脑多感官整合是一个将不同模态感官信息进行结合的过程,它对于许多生物完成决策、记忆和学习等任务至关重要。例如,大黄蜂可同时利用视觉和触觉信息识别物体,星鼻鼹鼠在无光的地下环境中可使用触觉—嗅觉协同感知方式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

“多感官整合机制依赖高度并行且异步触发的神经元和突触网络。”徐文涛介绍,为了实现神经元和突触的基本功能,近年来神经形态器件获得了广泛关注与研究。然而,与大脑多感官整合机制相关的高级功能仍需在神经形态器件和系统中得到开发与验证。此外,如何从硬件层面在神经形态器件中实现认知智能与类脑智能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此次开发的人造运动感知神经设计受猕猴多感官整合与空间感知机制启发。“猕猴的自主运动会在内耳前庭和视网膜中激发惯性信号和光流信号等运动信息,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对编码为尖峰脉冲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识别后,最终通过整合不同感官模态的信息实现空间感知。”徐文涛说,在神经形态运动感知系统中,通过对脉冲平均发放率和突触器件输出电流进行判定,实现运动信号的分类识别。

利用光流传感器、振动触觉传感器、惯性传感器构建传感单元,该人造神经可检测视觉、触觉、加速度觉多个模态的传感信息。对来自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可显著提升运动识别的准确率(高于94%),并且实验结果符合大脑的感知增强效应。

“从本质上讲,该人造神经模拟了哺乳动物大脑中感官线索整合的过程,并结合传感信号的脉冲编码策略、突触器件的脉冲整合特性、突触电流信号的时空识别方法实现了类脑水平的运动感知功能。”徐文涛表示,该工作将神经形态认知智能与大脑多模态感知机制相结合,对于类脑器件、仿生电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潜在应用于移动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人机交互等领域。

文/记者 陈曦 通讯员 乔仁铭

编辑/高艳

相关阅读
小时候走路早,长大后容易感统失调?医生解答……
科学辟谣 2024-09-11
大脑VS身体:感统与体能的双重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1
人形机器人的掣肘与未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5-23
新知|《春色寄情人》热播 让他突然冲上热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7
像人一样去思考 类脑智能如何打造AI“最强大脑”?
华西都市报 2024-03-06
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基础!感知模块受益上市公司梳理
财联社 2024-03-05
上海:推动人形机器人落地 通过部署大模型实现多感官推理能力
解放日报 2023-12-12
让人造角膜“会眨眼” 南开大学团队概念验证具有感觉的人造智能角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1-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