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校长观察:教育活动需要“制造可能”
中国教师报 2023-03-06 12:16

学校的教育活动虽然有很多既定的程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充满了变数。一节课的讲授、一个活动的设计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都需要我们“制造可能”并使之实现。

以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升旗仪式讲话为例。每周一升旗仪式上,两个学生发表讲话,话题多样,内容尽量真实真诚、客观理性。每一篇讲话稿都会打印出来贴到学校事务公告栏供师生阅读,及时发布到学校新闻网和微信公众号上,每年70多篇讲话稿还会被精心编辑印刷成册。

此项活动获得了积极反馈,许多学生上学时最想完成的心愿之一就是这一讲话,他们不是将其当成出风头的机会,而是认为那是一种挑战、突破、锻炼、提升,是成长过程中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主动申请讲话的学生需要排队等待,既有初一、高一刚入学不久的新生,也有初三、高三临近中考高考的学生,甚至还有毕业生。

其实,这一活动当初并非如此。10多年前,那时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只有一个人讲话,且大多是教师。师生都不愿意参与,觉得那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甚至是一个负担。为什么会这样?我发现:主要还是与讲话内容有关。教师的讲话大多是训导式的,学生的讲话大多是表决心式的,简言之,讲话老套、单调、说教、乏味、虚空,不太“接地气”。

怎么办?我想,只要作出改变,就有新的可能性。好,那就从内容改变开始。我们首先确定贴近生活的话题,要求讲话者尽可能写自己想写的、说自己想说的,避免假大空的套话。慢慢地,讲话内容越来越实在,越来越贴近师生生活实际,大家也听得认真起来,并且开始议论讲话内容。后来,大部分话题不再事先确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关注点自由写稿,教师审核把关即可。

从2010年开始,我每天翻阅10多种报纸,把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剪贴出来,同时配几篇时事评论文章,并用红笔勾勒出重要部分。全校1600多名学生,每天大约有三四百名学生会阅读。不仅阅读,更有人愿意将对某件事的看法写成文章申请去升旗仪式上讲讲。这时,剪报栏和升旗仪式讲话成了互相照应、互相促进的活动。

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上台分享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还出现了对学校某些工作的批评讲话,学生有理有据、客观理性的讲话对学校改进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个时候,学生潜在的进取心和创造力真正被激发了。

许多事情并非本来就是这样的,也并非不可改变,一切都需要去创设、构建。

2020年3月,我被派到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兼任校长。我发现,这里的升旗仪式讲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同事商量后,决定把广州中大附中这一活动“移植”过来。

那时还是疫情期间,学生上网课已经两个多月了。恢复线下教学的第一天,讲话很有必要。

学生处主任推荐了初二的唐同学。唐同学的文章写的是努力学习、做好学生之类的。我和他商量,能不能不要写表决心的内容,就写网课期间的真实状况。于是,他在文章中谈到了初上网课的困难,比如声音、画面不稳定,甚至网络掉线等。最后文章定为《返校后,我们的心态调整》,从学生的角度来谈恢复线下学习的心态调整,比教师讲话的效果要好得多。

接着,虎门大桥发生抖动,全社会都在关注。我抓住这个热点,请初二的陈同学了解一下,然后到升旗仪式上讲讲。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讲话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知道,原来升旗仪式讲话完全可以讲每天发生的热点新闻和我们身边的事情。

可以说,这个活动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就在珠海中大附中开展起来。活动已经顺利运行了两三年,每年的讲话稿也已经编印成书。

从学生的来稿看,虽然还有不少“传统的”,但越来越多的文章主题多样、贴近生活。有的学生讲过一次后意犹未尽,还去讲了第二次、第三次。我想,他们内心的小宇宙被激活了。

我们经常会用教条的、僵化的、故步自封的心理去看待事情,于是就懒得改变,懒得想办法,懒得推进。而教育是有无数可能的,只要我们创设情境、信任学生、激发学生,就能制造许多可能,看到学生身上无尽的创造力……

作者/严钦熙,系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 | 小区内升国旗是一种鲜活爱国主义教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1
天安门广场国庆74周年升旗仪式侧记
新华社 2023-10-01
百名香港校长参观驻香港部队,探讨建立共教共育机制
央视新闻 2021-12-14
北京第十中学初中部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周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02
本市社区青年汇国庆期间举办活动百余场服务青少年1800人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