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蘑菇又进了ICU,路边的蘑菇别乱采!
疾控U健康 2023-02-17 15:30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躺板板……”

毒蘑菇的威力,

这首魔性儿歌说得很清楚了。

眼下又到了蘑菇生长的季节,

要提醒大家:别乱采路边的蘑菇!当心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有多可怕?10年带走788

毒蘑菇又称毒蕈,是一类可以使人或动物中毒的大型真菌的统称。2021年《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显示我国在真菌界共有15095种,其中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400多种,其中含剧毒、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蘑菇约40多种。

2021年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2020年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共报告蘑菇中毒事件10036次,导致38676人患病,21967人住院治疗,788人死亡。在2010-2020年间蘑菇中毒事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每年报告的蘑菇中毒事件如下图。

我国蘑菇中毒高发地区为:云南、湖南、贵州、四川、江西,五省蘑菇中毒事件报告数占全国的79.7%(8002/10036),发病人数占全国的80.3%(31058/38676),死亡人数占全国的74.6%(588/788)。其中云南报告蘑菇中毒事件报告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0.0%、43.6%和41.0%。蘑菇中毒高发时间为5-10月,呈现季节性,夏秋季高发,占总报告事件数的94.1%,总发病人数的92.4%,总死亡人数的97.2%。

蘑菇中毒,轻则致幻,重则致命

给大家总结了一下毒蘑菇中毒的分类:

1

急性肝损害型

主要造成肝损害症状,病情凶险复杂,病死率高。此型代表为肉褐鳞环柄菇,“戴帽、穿裙、穿鞋”的野生蘑菇有毒,即“有菌盖、菌环、菌托”都不能吃!

2

胃肠炎型

可造成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潜伏期短,约为10分钟-6小时,多数人在食用2小时后出现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消化道出血,继发脱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不发热,病程较短,及时治疗恢复较快,预后良好。此型代表为黑伞蕈属、乳菇属和牛肝蕈属。

3

神经精神型

造成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潜伏期10分钟-6小时,临床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呕吐、腹痛、腹泻、脉搏缓慢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谵妄、幻觉、惊厥、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因此而死亡。病程短,无后遗症。此型代表为毒蝇伞、丝盖伞、杯伞、橘黄裸伞、裸盖菇。有毒成分是毒蝇碱、蟾蜍素等。

4

溶血型

潜伏期为6-12小时,除了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外,还可出现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有心律不齐、抽搐、急性肾衰竭,部分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皮肤紫癜,甚至呕血或便血等。如果及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很快控制病情,病程约2-3天,病死率不高。此型代表为鹿花蕈。有毒成分是鹿花菌素、马鞍蕈毒等。

5

肝肾损伤型

潜伏期一般数小时-30小时,多数中毒患者在胃肠炎症状后会有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现黄疸、肝萎缩、肝性脑病、肾脏肿大、坏死等。病程较长,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60-80%。此型代表为毒伞属、褐鳞小伞属和秋生盔孢伞蕈。有毒成分为毒肽类和毒伞肽类。这类毒素为剧毒、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方法不能将其破坏。

6

光过敏性皮炎型

潜伏期约24小时,误食后会出现类似太阳晒伤的表现,如面部红肿、火烤样发烧及针刺般疼,特别是嘴唇肿胀外翻,形如猪嘴。有毒成分为卟啉类光敏物质。光过敏性皮炎型一般预后良好。

误食了毒蘑菇,该怎么办?

误食毒蘑菇,请采用以下措施:

①中毒症状出现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②可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③让患者饮用少量糖盐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④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⑤保留野生蘑菇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提醒:对于没有吃过或者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轻易尝试购买、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从正规的市场、超市、餐饮店等购买栽培的食用菌更安全。

撰稿:第一分中心 王文朋

审核:王远萍 肖绍坦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不采不食野生菌!看看北京地区常见毒蘑菇长啥样
北京市疾控中心 2024-08-20
揭秘北京地区常见毒蘑菇,若中毒这样急救!
北京科技报 2024-08-18
识别毒蘑菇有妙招? 不靠谱!
马上营养 2024-07-07
深圳龙岗发现白毒伞!误食死亡率达75%
南方都市报 2024-03-27
老人遛弯采回蘑菇 吃中毒了
北京晚报 2023-09-20
幼儿误食毒蘑菇 多学科联动与死神赛跑抢救生命
西安晚报 2023-09-19
野生蘑菇中毒高发季 勿采勿食要牢记
北京市疾控中心 2023-09-11
野生蘑菇中毒高发季,健康提示——
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09-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