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文学 |《识小录》:“识”大作家之“小”,识小作家之不“小”
文学报 2023-02-11 21:00

《识小录》是陈子善先生在香港《明报》副刊《世纪》上每周一篇“识小录”专栏文字的结集。这些专栏文字每则约千字,看似散漫,实则围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深入浅出地讲解现代文人文事的方方面面。其中除了有人们熟知的鲁迅、巴金、郁达夫、徐志摩等名家大作之外,还发掘了一些鲜为人知但不应被忽略的作家作品,以拾文学史之遗。

年代久远常令一些最寻常的事物都具有了一种别样的风味,重新阅读也常让一些熟悉的作品焕发出全新的感受。回顾莎翁著作的中译历程,子善先生特地探讨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译名问题,在进行一番比较后,他吐露真言:“我最欣赏的还是曹禺的译名《柔密欧与幽丽叶》,既是音译,又不完全音译,一个‘柔’一个‘幽’,两字曲尽此剧之浪漫凄艳,也足使读者浮想联翩。”对于文学世界,一般读者所注意的往往是它的阅读价值和审美态度,而往往忽视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幸好文学有其神奇的魔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阅读的深入,遥远的细节终会绽放石破天惊的传奇色彩。而子善先生就像一个文学的打捞者,一直在仔细寻觅着不起眼的粒粒珍宝。

善思者行远,勤思者常得,乐思者达观。子善先生善于思索,勤于思辨,乐于思进,他在写作中不断生疑,也在答疑中不断解惑。如在《鲁迅与巴金见过几次面》一文,其就以问题开门见山:“鲁迅与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两位大家,1930年代同时驰骋海上新文坛,他们见过面吗?如见过,又见了几次?”而为解答此问题,子善先生则借助鲁迅日记的明确记载和巴金先生的《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等史料考证出两人见面应不止五次,甚至还印证鲁迅对巴金欣赏和信任有加:鲁迅与巴金见面应该不止这五次,但这五次是确切无误的,而且均非普通的应酬,都具有实质性内容,甚至影响到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如鲁迅最后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的诞生正是由于巴金的约稿,如鲁迅的最后一部散文集《夜记》本来应该是他自己编定的,如《译文》杂志的复刊巴金也是参与者之一,等等。正是如此恒久的思索、严密的分析、执著的书写,让这本小书得以还文学史以其本来面目,亦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独具个人风格的全新范例。

识小即微观,微观需专注。子善先生专注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个专题,既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进行耐心析述,亦对文人交谊、签名本、手稿、信件等内容的开展细致考订。翻故纸堆,探幽发微;解陈年事,考索精详。阅读此书,读者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作者治学之严谨,感受中国现代文学的波澜壮阔,神会一代文人的飞扬文采,进而把握一个文学盛世的脉络,丰富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领悟文学经典的深厚意蕴和人生智慧。诚如子善先生自己所言:“我试图‘识’大作家之‘小’,识小作家之不‘小’。”他希望通过这一篇篇文章,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并且提供一些可以进一步研究的线索。而此正所谓以“小”见“大”是也。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人物|他是“北大精神”的象征与代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6
人物|他是“北大精神”的象征与代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6
文学博物馆专委会换届大会召开 数字化建设成讨论热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7
著名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逝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5
著名文学史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孙玉石先生因病逝世 享年89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