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黑竞赛”需要多方用力
中国教师报 2023-02-09 09:30

针对借寒假之机违规举办竞赛活动现象,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违规举办的“黑竞赛”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

其实,为了有效遏制违规“黑竞赛”,教育部此前就公布了竞赛“白名单”,即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共有44项,分为自然科学素养类、人文综合素养类、艺术体育类等三大类。这意味着其他类别的竞赛均属于违规“黑竞赛”。

但违规“黑竞赛”目前仍有一定市场和生存土壤,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一些违规竞赛组织机构打着“考试获奖,助力升学”的旗号,在学生和家长中故意贩卖教育焦虑,从而骗取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吸引学生和家长踊跃报名参加竞赛。其二,一些学校为了获取名校效应,暗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违规“黑竞赛”,以竞赛成绩为学校“贴金”。

可以说,违规“黑竞赛”的泛滥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

为此,教育部明确“任何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这一“禁令”无疑给了违规“黑竞赛”一记重拳。但我以为,打击“黑竞赛”除了靠一纸“禁令”,还需要“综合施治”。

首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格按照教育部的相关通知和文件精神,既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又要对违规“黑竞赛”严处罚、严打击。一旦查获违规“黑竞赛”,就应采取叫停、取缔、开罚单、列入“黑名单”等多种处罚措施,让违规竞赛组织机构既付出诚信代价,又付出经济代价,从而斩断违规“黑竞赛”的利益链。

其次,各地中小学应扮演好“教育者”“拦截者”角色。一方面,学校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把“黑竞赛”的利害关系告知学生,又要想方设法阻拦学生参加“黑竞赛”。另一方面,学校应摒弃追逐名校效应的功利做法,不与“黑竞赛”组织机构开展任何形式的合作,坚决把违规竞赛组织机构阻挡在校门外。

再次,家长要“站出来”。违规“黑竞赛”之所以有市场与家长的推波助澜有直接关联,这就要求家长理性看待参加竞赛的意义和价值,不被“教育焦虑”所裹挟,不盲从、不参与,从而抵制违规“黑竞赛”。

最后,学生也要“站出来”。毫无疑问,如果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尤其是“黑竞赛”,无异会加重学业负担,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作为学生,应学会对“黑竞赛”说“不”,或积极大胆向教育行政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我相信,如果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能一起“站出来”共同抵制违规“黑竞赛”,一定能让违规“黑竞赛”组织机构无立足之地。

作者/廖卫芳,单位系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黑竞赛”屡禁不绝,中小学竞赛项目该如何规范
光明日报 2024-02-27
教育部等多部门发布提示:“大师赛(DSS)”等属违规“黑竞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12
四部门发提示:抵制并打击大师赛、希望杯等违规“黑竞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1
教育部等多部门发布提示:“大师赛(DSS)”等属违规“黑竞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11
北青快评 | 整治违规竞赛需要釜底抽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