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多场演出后老《茶馆》再开张:茶客兴味浓,经典不走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03 20:24

一部《茶馆》,每年的上演是剧组的狂欢也是观众的福利,然而今年的幸福来得有点突然,春节前开票前一日的官宣与《正红旗下》首演的喧嚣叠加在了一起,而2月2日经典版《茶馆》的上演更是延续着众星云集的喜庆氛围。

726场演出后,老裕泰再开张,有茶正酽的浓郁,也有火候不同的新鲜。虽然连手握“变天账”的梁冠华也记不清这究竟是这个版本的第365场还是356场,但人艺的中生代们正向着老前辈写就的374场一路狂奔。

微信图片_20230203200015.jpg

“我们演得动的时候就要交班,年轻人平地起高楼会很吃力”

《茶馆》接班似乎是永恒的话题,身为院长的冯远征,也不可避免地会被问到新老衔接的时间表。“前几天在排练场我们还在闲聊接班问题,大家都有一个想法,就是别等我们演不动的时候再交班,要尽早完成更替,趁着我们还干得动,能够帮帮他们,否则让年轻人平地起高楼会很吃力。这两年剧院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就是老演员会回来跟年轻演员同台,哪怕是很小的角色。就如同杨立新老师在《正红旗下》中饰演的老舍父亲,戏份很少,但他每晚演出前却非常有兴趣地给自己化妆,特别是老舍父亲去世时候脸上的烫伤,对待艺术的态度为年轻演员打了样儿,也显示出他们对人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虽然每一代演员面对的观众不同,但《茶馆》作为人艺的看家戏不能走样。”

微信图片_20230203200053.jpg

从1999年到现在,这版《茶馆》走过的历程也伴随着话剧这些年的兴衰起伏。冯远征说:“我们30多岁时经历了戏剧低谷,有一个阶段,首都剧场的演出也坐不满,人们对艺术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观众关注的是如何唱歌如何洗澡,但这些年大家开始关注文化,特别是我们这一代经历过低谷的演员,也一直没有放弃老艺术家创立的那种精神,在人艺,精神传承或许更重要。”

《正红旗下》和《茶馆》之后,接棒人艺舞台的是另一部经典《雷雨》,但新剧创作也将成为人艺今年的主题词,一批新创剧目静待上台,而7月则将会有另一部新排的京味儿大戏上演。“从《长椅》开始,我们希望人艺今后的每一部都是精品,哪怕是小剧场,也要杜绝简陋的、凑合的作品存在。”冯远征表示。

微信图片_20230203200025.jpg

“生活离我们远了,创作就更远了”

复排艺术指导杨立新因为着的急最多,自称“着急人”而非“召集人”,“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那个时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有意思的时期。记得当年演《雷雨》时朱琳老师问曹禺先生,鲁妈发现这是周朴园的家,为什么不走呢?而现在的演员有这样的问题也无从问起了。我们这一辈人的优势是曾经和老前辈们同台过,有些熏染,80年代他们正值力壮,我们就和他们一起演角色了,虽然只是些很小的角色,但那种耳濡目染还是不能比的。今天的北京城已经不是过去的北京城了,但观众希望看到的还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城,年轻观众没有见过老舍先生说的‘晴天就像个香炉,雨天就像个墨盒’的那个北京城,那种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生活离我们远了,创作就更远了。”

微信图片_20230203200010.jpg

从青涩到成熟,饰演唐铁嘴的吴刚称20多年来台词已经融化在血液里,但每次又都有新的理解。“每年都与观众见个面,有粉丝从天南地北赶来,但其实吸引他们来的还是戏。每年都有新演员融入,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们会找一个相对充裕的时间把这个戏再好好排一下。”

“观众的着力点分散,但我们要传递的是剧目的经典性”

“王掌柜”梁冠华的小账本已经不是秘密,这个被剧组戏称为“变天账”的物件几乎每年演出都会被问及,而他也会耐心解答关于“变天账”的话题,比如上面记录了场次、更换的演员甚至舞台小瑕疵等等。其实所谓“变天账”就是剧中的道具账本,只是被梁冠华拿来做记录用了,“目前使用的已经是2014年开始记录的第三本,之前有一本还被人艺戏剧博物馆收藏了”。

微信图片_20230203200107.jpg

300多场演下来,梁冠华称和之前的小心谨慎相比,现在更多的是自信,而且依旧心潮澎湃。“老舍先生的文字与历史与现实都结合紧密,剧本中的那种先见性、对社会发展的那种总结和预见是让人折服的。”虽然希望观众看到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但梁冠华也知道现在观众的着力点其实是很分散的,“有看明星来的,有看小品的感觉来的,但我希望观众能真正理解这个戏的经典性在何处。苏民和童弟老师当年教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上乘的,什么是低下的,从表演和文学剧本上就要分清,作为演员不要为观众一时的掌声冲昏头脑。”

“《茶馆》具备文物一般的品质,我们要在品质上向老前辈看齐”

“常四爷”濮存昕刚刚在《正红旗下》饰演完老舍先生,又马不停蹄走进老舍笔下的人物,在他看来,“看《茶馆》买票的理由还是老舍先生,我们自己在台上也有津津乐道的那种陶醉,台词写得太好玩了,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引用《茶馆》的台词。(于)是之老师说,文学养育着这个剧院,了不起的作家们为剧院提供了文学基础,文学剧院的品质很重要。”

微信图片_20230203200057.jpg

1999年初入《茶馆》,濮存昕称自己最初是在找路、找门,比较肤浅。“我特意请黄宗江老师来看戏,出来后他一路上没说一句评论,只是说‘不容易’。那时林兆华对文本和布景都有改动,老观众不大接受,2005年又改回到老版。我们对历史对经典还是要尊重,要有标准,如果没有更完整的创意,就要按照老样子演下去。观众看的就是特色人物和有味道的语言,说缺少时代精神,这一点在《茶馆》身上不适用。但这个版本演到今天又到了传宗接代的时候了,其他的戏都有新面貌,唯独《茶馆》具备文物一般的品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品质上向老前辈看齐。”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匠心《茶馆》六十多年“难“在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3
北京人艺《正红旗下》再登台
中国新闻网 2024-01-21
艺镜 | 十年百场的《小井胡同》,该怎么继续演下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0
七百多场演出后老《茶馆》再开张:茶客兴味浓 经典不走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05
北京人艺《茶馆》再开张
中国新闻网 2023-02-03
最新评论